在我们的印象里,阅读总是找一僻静的角落,或是在临睡前柔和的灯光下,亲子共读,感受书中的精彩,偶尔喁喁细语,交流感想。其实,在给孩子讲读过书本后,也可以一家人一起玩游戏,让读书变得更有趣! 游戏一: 读后画图 画画可以表现孩子的创造力。孩子可以用图画来重现故事内容,也可以用图画来抒发阅后感想。 孩子需要得到大人的认同。请重视孩子的作品,例如耐心地听孩子讲解他们的大作,把图画贴在家中显眼的墙壁上等。孩子得到大人的肯定后,会因为想画更多的画,而变得更喜欢阅读。 游戏二: 家庭剧场 孩子不但可以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画故事,还可以演出故事。就让客厅暂时成为剧院,各家庭成员暂时成为演员,一家人高高兴兴地玩一场。 演出家庭剧场,先要选择剧本——一个相当熟悉的故事。演出前,各人选定要
孩子自主能力差怎么办?家长该如何给孩子恰到好处的帮助?帮助孩子时要遵循什么原则呢?一起来看看吧! 父母如何给孩子恰到好处的帮助? 01 孩子的学习和工作模式 (1)独立工作。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成长做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探索,需要独立的时间和空间,不希望被打扰、被干预,所以要给与孩子独立的时间和空间。 (2)群体工作。有的事情需要和孩子一起参与,享受共同活动和信息分享的乐趣,孩子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要求,家长跟随孩子的节奏即可。 02 帮助孩子三原则 (1)细心观察。家长不要盲目或自以为是地指导孩子,这不是帮助而是干预,打断孩子的专注力。首先观察孩子正在进行的工作是否需要多人协作,其次看看孩子在进行的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再次观察孩子是否有与人分享的需求。 (2)等待时机。等待的过程比观察的过程
晚上,妈妈群里,有位妈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邻居家男孩,4岁了,最近从幼儿园放学回来,经常在书包或者 衣服口袋里发现玩具。有时候是几个串珠,有时候是一块拼图,有时候是几个彩色雪花片。不光在幼儿园这样,有时去别人家玩,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偷偷塞到背包里,直接问他怎么回事,刚开始还承认,后来渐渐的就什么都不说了…… 这种情况频繁出现,大人已经对孩子偷东西的行为无可奈何,不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办。 看到这条消息,我正哄孩子睡觉,怕家长一冲动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抓紧回复了这样一段内容—— 四岁左右的孩子,没有偷的概念,男孩子晚熟,可能还分不清你我的界限,只单纯的喜欢,就拿回去了。家长最好别反应过度,和老师商量商量,一起跟小朋友说,如果喜欢,想拿回家去,要跟老师申请,不是自己的东西,没经过允许是不可以拿回家的。慢慢建立孩子的边界概念。 还有个群友,刚刚
做什么事情想要成功就要坚持自我,自我坚强,有顽强的意志力是非常可贵的,下面小编用四种方法教你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 如何培养孩子坚强意志力?一些意志力较强的孩子,通常能克服艰苦的学习或生活,坚定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与梦想,那么家长该如何让孩子锻炼出自己的意志力呢?根据我多年的育儿及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四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目标导向法 家长应该指导和帮助孩子制定短暂和长远的目标,使孩子有努力方向。孩子心中有了目标,有了“盼头”,他就会为实现目标而去努力,表现出坚毅、顽强和勇气。但目标一定要恰当,应该使孩子明白这目标不经过努力是达不到的,但稍经努力便能达到。太难或太易达到的目标都不能使孩子的意志得到锻炼。另外,目标如果是合理的,那就应当要求孩子坚决执行,直到实现为止,不可迁就,更不能半途而废。 独立活动法 应尽可能让孩子独立参加活
记得有位明星曾在公开场合发言说,她看到太多女人有了家庭生了孩子之后就失去了自我。如果是她,她会一直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配偶,接下来才是孩子,最后才是父母。那么家庭人员如何排序才能让家庭达到幸福最大化? 此言一出,惹得粉丝纷纷留言唾骂,说她三观不正、太自私。还有人说她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等她真的有了孩子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把孩子放在首位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有着5岁孩子的宝妈,在经历了几年全身心围着孩子转的“疯魔”生活后,我反而很认同这位明星的话。 我觉得身为一个女人,最好的排序就是自己第一,配偶第二,孩子和父母可以并排第三。这样的排序才能让家庭达到幸福最大化。具体道理请听我道来。 人这一辈子,自我很重要,把自己排在第一位的人才是活出了自我 不得不说,女人这一辈子的角色有很多。未出嫁前是女儿,是姐姐或者是妹妹;等出嫁了是某
很多人都会问孩子:“你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这类愚蠢的问题,在孩子看来没有更喜欢谁,有的只是和父母之间的亲近程度。相信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孩子是更偏爱于妈妈的,也总粘着妈妈,害怕和妈妈分离,而对于爸爸,孩子则没有那么多的挂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出在爸爸自身,可能因为工作的原因,少了对孩子的关爱和陪伴,父子间的亲密度自然没有妈妈深。 可养育孩子并非妈妈一个人的责任,爸爸在育儿路途上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爸爸的重要性是妈妈不能代替的。 可能在国外我们常常见到爸爸独自带着孩子玩耍,而国内的爸爸对于这种事情肯定都会表现得举手无措,别说单独带孩子出去,就是和妈妈一起,都会让当爸爸的头大……可也正因为育儿过程中爸爸陪伴的缺失,导致孩子长大后会变得大不相同。 不擅长交流,无法获得肯定 如果从小少了爸爸的关爱,孩子长大后会不擅长与人沟通、交流,性格会很内向
孩子太懂事到底好不好?孩子年纪小小非常懂事也讨人喜欢,长大后会不会变成另一种人格,你对教育孩子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免不了会惹父母们生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孩子们在慢慢学习着各种知识,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中,淘气闯祸更是少不了的事情。只是,孩子们有的时候的表现确实会惹得父母生气不已,有时忍不住还会对着孩子大吼,或者说一些气话。这时候,一些孩子就会表现得非常“懂事”,不仅会立马主动向爸妈们承认错误,还会用一些贴心的小花招让他们消气。 看着孩子们这种服软的表现,不少父母也觉得很开心,认为自己的教育很成功,孩子才会这么快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孩子非常“懂事”,很讨人喜欢?当心他们变成另一种人格 孩子们如果真的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主动向被自己伤害的人致歉,是一种非常有礼貌和懂事的举动。但是,如果孩子们一看家长有生气的趋势,或者在家长们大怒
口肌训练 孩子说话晚、吐字不清、口吃等问题,原因涉及很多方面,如:构音器官异常、智力因素、听觉障碍、大脑语言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 舌、唇、下颌、软腭、喉是构音的主要器官,当其功能受损或发育不良时,就会出现构音障碍,除了以上因素,孩子的气息不足,以及过于精细喂养,都会导致孩子的口部肌肉力量无力,引发说话困难等语言问题,因此对于一些不发声,或发音困难的孩子,就要从基础的口肌训练开始。 认知理解训练 很多语言迟缓的孩子,当能发声后,家长会发现,孩子的认知理解力非常差,不理解指令,也就是对问话听不懂,这也是在进行语言开发时,比较难的环节。 那么就需将认知理解和发声同时进行教学,这时可选用不同种类的卡片(彩色、无文字),如水果、动物、生活用品等,图案均为实物拍摄,不要选择卡通图片,因其与实物差距较大,不利于宝宝的认知。以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培养学习习惯?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陪孩子写作业,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段子,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为何不辅导作业就母慈子孝一团和气,一遇到作业就鸡飞狗跳、鸡犬不宁呢? 那些被辅导作业折磨得心力交瘁的老母亲老父亲们,在历经冰与火的洗礼后,终于找出问题症结: “若在学前阶段,帮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小学后会少很多烦恼。” 孩子的作业问题,归根结底与家庭教育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 古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娃娃抓起。 上周末,带孩子去参加舞蹈兴趣班的学习,遇到了多年未见的大学学姐。当年的她和男朋友都是学霸,双双保研成功,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学霸仙侣”。 聊起近况,她谈起自己的女儿很焦虑。她告诉我,女儿今年上小学二年级,成绩一直不理
天气逐渐变暖,是时候带宝宝多往户外走走啦。 什么?说到室外只能想到商场或者游乐场? 其实,在自家楼下,也能带宝宝进行有趣的户外游戏哦~ 今天给大家推荐几款户外亲子游戏,很多外国的妈妈都喜欢这样跟孩子玩耍哦,不但可以增加亲子感情,还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 好玩年龄:1岁以上 1岁左右的宝宝刚刚学会走路,步履蹒跚,所以可选择的范围也会相对小一点。 建议这类宝宝选择需要独立完成的、难度较低的游戏。这样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锻炼宝宝的大动作。 套圈游戏 其实套圈游戏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如果是低龄幼儿,可以选择大套圈,另外可以离得近一些。 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逐步增加游戏难度。 不仅可以跟自家宝宝玩,还可以邀请其他宝宝们一起玩。根据套的难易程度标分,最后根据得分的
孩子被同学嘲笑了怎么办?孩子被同学嘲笑了,家长知道后该如何安抚?如果孩子被同伴嘲笑了,首先要了解孩子的被嘲笑的原因再来想对策。 啾啾从小就是个胖宝宝,家里人都夸她壮实、可爱。可是自从上小学后,班上总有同学笑她是个“胖妞”,给她起了各种各样的外号,“猪小妹”、“肉球”、“肉圆”等等。于是,啾啾变得郁郁寡欢,非常在意自己的体重,甚至试图节食减肥。啾啾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不知如何开导自己的女儿......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被同伴取笑或嘲弄的经历。也许是偶尔课堂上答错问题时全班同学的哈哈大笑,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某种特点被同伴们取了怪异的外号。 孩子们之间互相开玩笑本是一种表示亲昵、拉近关系的方式,大多数时候并无恶意,但孩子们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而是感受到一种无形的伤害。 同伴们的嘲笑很可能成为孩子心中的一道阴影。尤其是性格敏感的孩子
一个班级总有部分孩子跟其他孩子不一样。他们身上不是有着这样的问题,就有着那样的问题。如果你用心总结一下,就会发现孩子的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家长的陪伴质量不够引起的。 现在就来看看以下这几个典型的问题,你家孩子有木有中招? 1、他从小不合群,不喜欢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心里总怕别人会欺负他。其他小伙伴如果不小心碰到他,或者故意逗逗他,他就会恶言相对,装作要揍对方的样子。其实他并不敢真揍别人。 2、在家是小霸王,把家能翻个底朝天,去了幼儿园,却不敢跟其他小伙伴一起玩。只会跟不会欺负他的同桌玩。自由活动的时候,显得很拘束,一副放不开的样子。 3、他好像除了武枪弄棒之外就没什么兴趣爱好。像平常孩子都喜欢的绘画、唱歌、弹琴他统统都不喜欢。尽管大人已经努力去引导和培养了,但还是激不起他的兴趣。整天就喜欢恶搞,自顾自的瞎捣捣。学习任何东西的时候,都会三心二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乖巧听话吗?孩子乖巧听话对未来成长有帮助吗?一年级的新生课堂上,老师问了学生们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一只皮球掉进了一个深坑里,怎么办? 学生开始交头接耳讨论问题,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年轻漂亮的女老师重重地将黑板擦拍在讲台上,提高音量,严肃地公布了回答问题的规矩: 从今天起,你们已经是小学生了。 以后课堂发言要举手,我让你说你再说,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起立。 老师话音刚落,几个乖巧的孩子按标准姿势举起了小手。 老师叫到王小湖同学,王小湖说:用网子。 老师未置可否,示意她坐下想想再说。 叫到李小曼同学,李小曼说: 往坑里倒水让球漂起来。 老师非常满意。 看来这是“标准答案”。 淘气的皮皮鲁在课堂上偷偷拿出抽屉里的万花筒,被老师逮个正着,并被叫起来回答问
爸妈该如何对待自闭症孩子?让自闭症孩子开口说话有什么方法?说话是最简单的表达方式,但自闭症孩子却很难掌握这一方式。为什么家长学那么多理论,孩子还是不说话?下面来看看让自闭症孩子开口的八个实操技巧。 今天只谈几个能让星爸星妈马上能操作的小技巧。 所有方法核心只有三个: 动机、情境和鼓励。 一、对着孩子的视线说话 跟自闭症孩子一起游戏、拿任何东西给他、请他做任何事、帮他做任何事时,要常常对他说简单的话。 叫他的名字“×××”,等他注意你在叫他时再对他说话。自闭症孩子常常视线不看人,有时不是不看,而是看的时间非常短暂,不注意你的时候对他说话是没有效果的。 当然并不用特地把脸靠过去,把他的头转过来向着他说话。只要在不太远的地方,很自然的喊他的名字,配合当时的情境对他说话即可。 二、选择切合情境的话题
一次饭局中,大家无意中聊到,在文化的熏陶下,中国孩子似乎要经历几个阶段的成长任务——3岁前,胖;3~6岁,有礼貌;6~12岁,学习好,有才艺;12~18,学习好,别早恋。 其中多为笑谈,但是3~6岁间的这个要求,却真的很能展现心理机制与养育实践的交集。很多人将这一年龄段定义为孩子们的第一个“叛逆期”,而叛逆的范畴多是“礼貌”这类与社交和情绪相关的行为。 其中最典型的情况,恐怕就是“不打招呼”。 有的家长十分困惑,孩子一两岁时,还能非常热情亲切的和成年人互动,而今长大了,怎么反倒变得害羞内敛起来了呢? 变害羞是孩子长大的表现 “不打招呼”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 当孩子意识到了你我有别,亲疏有别的同时,却没有对社交规范产生深刻认识——和那些相对陌生的人打了照面,自然很难表现的多么热情友善。
在如今的社会里,妈妈在家里带孩子,爸爸在外地上班的家庭有很多。有人说,这样的家庭和单亲家庭没什么两样。所以也有一个词叫假单亲妈妈。意思就是虽然孩子有爸爸,但因为工作原因很少在家里,妈妈一个人照顾家庭,养育孩子。 说起这些,妈妈们是非常有感触的,吃饭、睡觉、甚至上个厕所还得把娃抱着。 孩子如果生病了,差不多当妈妈的也要跟着病一次。日夜的照顾,其中的辛苦无人能懂。 虽然,我也是一个人一直带着孩子。一年到头,孩子能和爸爸相处的时间很少。 每次打电话,孩子爸爸总是问女儿:你长高了没有?长胖了没有?吃的什么菜?有没有锻炼身体?。。。。。。 虽然不能每天陪在孩子身边,但是,每一个当爸爸的心中也还是非常牵挂孩子的吧! 作为爸爸,为了家一个人在外面忙于工作,迫于生活而必须与家人、孩子分开,这对于他们来说本身就一种爱的缺失。从心理
“二人世界”被孩子撞见,如何化解尴尬?这位宝妈的回应很机智。孩子出生后至少要长到四岁才能够分床,如果期间放任感情热度下降,那对年轻人来说就太痛苦了。 记得我闺蜜文文当时就遇上过类似的问题,当时我还一脸促狭的笑着说,这下你肯定完蛋了,孩子要出去乱说的。谁知文文小手一挥,笑着说,我当时直接回答说“爸爸在给妈妈按摩呢,妈妈腰疼。”孩子年纪小,自然就信了,还闹着问按摩舒不舒服,搞得文文大笑不止。 对应的,文文也问我是怎么回答的?我当时情况比较尴尬,孩子以为我和老公在打架,所以我就借坡下驴,答应孩子再也不跟爸爸打架了,虽然不够机智,但也无风无险的混过去了。 当然,这种蒙混过关的回答也要分情况的,我和文文均是因为孩子年纪太小,才两岁不到,如果这时候给她解释生物学上的问题,必然是解释不清楚,还会把孩子的小脑
爸爸的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优势?教育过程中,爸妈该如何配合?宝妈们,教育孩子时,你家老公是唱反调还是支持你?“我教育孩子你唱反调,现在孩子管不住了,你好意思埋怨我?” 姐姐和姐夫在教育孩子方面,态度截然相反。姐姐主张科学育儿,在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买一些育儿书籍,以及逛各大育儿平台去学习。但是姐夫则不同,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以前的孩子,爹妈没怎么上心教育,不也成才了吗?”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他要么就不管,要么就是跟姐姐唱反调。 有一次,我上小学六年级的外甥对爸爸抱怨说:“我周末报的班够多了,不想上英语班了。”姐夫一听,就跟姐姐吵了起来,说:“你给孩子报那么多班,还让不让他休息了?不上,孩子该学好就学好了,学不好你报再多班也没用。” 结果,那天下午老师通知姐姐说孩子没去补习班。姐姐就着急
邋遢妈妈在孩子心中是啥模样?“子嫌母丑”真的存在,别不当回事。她们所有的精力就都放在了老公和孩子身上,整日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再也没有时间收拾自己。 孩子年纪小,即便懂得妈妈辛苦,也会在心中对邋遢妈妈产生“抵触”! 1.嫌弃和妈妈出门,认为丢面子 不要以为孩子小就没有自尊心的,大人们平时都喜欢拿自己家孩子跟别家孩子作比较,孩子们当然也会下意识的将自己的妈妈与别人家的妈妈做对比。尤其是开家长会这种场合,看着别人家的妈妈都光鲜亮丽,自己家的妈妈却邋里邋遢,孩子自然会感到难为情,不愿意跟妈妈同时出现在一个场合。 2.嫌弃妈妈唠叨,认为妈妈自己都做不好 邋遢的妈妈平时做事儿就拖拉,除了不愿意收拾自己以外,家中的环境通常也是凌乱不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认识到家中的事务都是妈妈本分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