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被《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刷屏,那么也许你想看看这篇文章。首先,毛豆妈想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先生。 90年代,毛豆爸在家乡的那座风景秀丽的江南小城上高中。 毛豆爷爷是学矿藏开发的,这意味着他要长期驻扎在安徽矿区,远离他的妻子和儿子。 毛豆奶奶是一名知识女性,有着自己的事业。这意味着有时候对孩子关心不够,疏于理解孩子生活上的细节。 毛豆爸长得比较矮小,读高中时,是班上最矮的男孩子。受妈妈是近视的遗传基因的影响,他早早的戴上眼镜。 戴眼镜、白净、沉默寡言、学习好,在那个不怎么好的高中,被作为异类来看待的。 那个高中,有一些地方性小团体领袖的孩子。比如从事赌场、矿产和交通运输的行业。 在那个年代,这些是暴发户频出的行业。暴发户没空管他们的孩子,于是他们的孩
父母语言上的伤害对孩子影响有多深?比起打孩子,更让孩子害怕的是这件事,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父母作为孩子人生最重要的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可是当孩子的行为和我们期望出现偏差时,回忆一下,你的表现是什么? 是心平静和的说明,还是控制不住情绪的动手,或是说出一些伤害性的“重话”呢? 外因是孩子的行为问题,内因是我们没有控制好情绪,可对于孩子来说,比起父母的动手,对他们心灵上的“言语伤害”更让他们受打击,很多心理专家认为,这种情感上的无形伤害,甚至远比其他形式的伤害更为持久、深远。 也许有的长会认为,一时的气话孩子不会太当真,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曾经写道:「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当你说出:“你怎么这么笨”“你什么事都做不好”等负面的言语时,孩子会转为“我不聪明,我很笨”“
让父母醍醐灌顶的20段话。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心理发展有关键期,孩子也一样,未成年时期大体可以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12-18岁叫青春期依恋期。是家庭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期,青春期需要些社会的参与。 以性格为核心的人格,是决定人一生,尤其是45岁生活的关键,所以人格教育家庭要重视。 一个人如果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过,你就不要指望他成年之后会善待这个社会。 孩子一岁以前,甚至三岁之前,最好由母亲亲自抚养。人在生命的早期是很无助的,他所有需要的满足和快乐都和抚养人息息相关。认人是最早的情感现象,也叫依恋,由此父母才获得抚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有一种人脾气暴躁、容易激动;还有一种人平和大度,前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后一种人早年的抚养一
自然法则是简单的、美的,也是庄严的,一切对自然法则的违逆,都有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惩罚。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越来越远离自然,对童年越来越生疏,所以家长们在养育孩子中,越来越依赖技术和产品。虽然主观上都是想做得更好,想给孩子更多,客观上却可能给孩子的发育或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月子保姆近几年变成“月嫂”,名称变了,工作内容也变了,由买菜做饭变为产妇护理和婴儿护理,成为专业工作者。哺乳是新妈妈面临的一个新任务,很多人的初期哺乳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需要催乳或消肿胀,这方面有经验的月嫂确实是可以帮一些忙,协助新妈妈顺利实现母乳喂养。 但现在也有不少月嫂在母乳喂养上对新妈妈形成障碍,比如有的人会极力推荐婴儿奶粉,从婴儿营养和产妇恢复体形等方面来劝说新妈妈减少母乳喂养,甚至放弃母乳喂养。还有些月嫂特别喜欢用一些“规则”来规范新妈妈们,比如眼看着孩子
有个好记忆,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好处。孩子的记忆力可能通过后天的锻炼来培养,下面介绍7个方法,来打造孩子的“好记性”。 宝宝记忆3规律 能较好记忆形象事物,但不善于记忆抽象事物 孩子观察、感受过的具体形象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下来的形象叫表象,比如“天安门”、“幼儿园”、“汽车”等都是它们的具体的形象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表象储存越多,越有利于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思维和想像力,特别是当他认识某件事物时,告诉他事物的名称,这样具体的形象和抽象的语词相联系,可以提高他的概括能力,促进记忆的准确性与提取信息能力发展。 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善于理解记忆 比如,虽然不理解,但在成人的反复教导下,仍能背诵很多唐诗、英语单词等。利用机械记忆,让孩子多背诵一些易于理解的儿
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更加优秀?高尔基有句名言:“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可是怎么教育他们,却是一桩伟大的事业。”下面来看看下文吧,这样的父母培养的孩子更优秀! 我们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很多时候可能也缺了些方法,让自己在教育孩子的上频频受挫。教育孩子是一件长期且艰苦的事情,作为家长的我们任重道远。 如何培养优秀的孩子?智慧的家长通常会这样做: >>>> 放手。现今父母总是对孩子的事务大包大揽,替孩子处理生活事项、替孩子报兴趣班、替孩子做决定。我们觉得这样是对孩子负责,殊不知,这样对孩子是有害无利。放开我们牵制孩子的手,给孩子一个自我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做,去体会,孩子才能领悟的更多。这样的孩子独立做事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更强。 >>>> 鼓励。有的时候,父母的
三岁背唐诗?小心“填鸭式教育”,破坏了孩子的童年。朋友的孩子2岁就学会了背诗,自己的孩子已经三岁了,也定是要出口成章才行的。 于是,孩子们在家长们的攀比、跟风之下,上午9点背诗,下午2点学琴,4点跳拉丁舞,晚上写字。整天成轴般地转着,没有一点自己的时间,没有一点自己的世界。这样的童年成长,在“填鸭式教育”的光环下失了原本的童趣色彩。 什么是“填鸭式教育”? “填鸭式"教育其实是一种年轻父母对孩子急于成材所做出的一些偏激行为的概括。比如上面举例的,跟风背诗、跟风学速算。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能力:小强爱好数字算账;小明喜欢动手做飞机模型;小琳喜欢研究娃娃们的身体,给他们看病;小艾喜欢音乐;小真什么都不喜欢,可他语言能力极佳,是一把演讲的好手。 家长们在跟风填鸭式教育孩子的背后,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的天赋?孩子最
妈妈们为孩子的成绩着急,可以理解,但应该顾及孩子的面子。研究发现,“孩子从 5岁起就了解了名誉的重要性。到了小学阶段,所有的孩子都已经学会了‘爱面子’”。 孩子懂得爱面子,就希望父母护好他的面子。给孩子得体的教育,孩子想不优秀都难! 在公共场合,要给孩子留面子 "写就赶紧写,不写就滚一边去。” 上周末我陪孩子上兴趣课时,看见等待区,一位妈妈正在训斥孩子。吼完两句,她还拿本书拍了孩子两下。 等待区,是个宽敞而安静的公共区域,当时有七八位家长在休息。 这个看似三年级的小男孩,把作业带了来,想趁着上课前的功夫写点。本来大家还一直夸赞他,对他妈妈也一阵羡慕:这么懂事的孩子,真会利用时间。 但这一顿吼闹,一下子把我们从这种羡慕想法中拉回了现实: 气急败坏的妈妈和低头不语的儿子,中间是浓浓的火药味。
最近,孩子突然跟我疏远了。 以前孩子去学画画,总让我陪在身边,现在突然说: “妈妈,你就在隔壁的图书室等我吧,我画完了找你。” 以前吃完饭总是让我陪着去打会儿乒乓球,现在突然说: “妈妈,一会儿就我跟小明打吧。” 身为妈妈,我觉得很失落,孩子长大了要离我远去了么?但就在那一瞬间,我想起了上次在画室的不愉快,因为孩子的乱涂乱画,把整张纸画得乱七八糟的,而我没忍住,当着众人的面朝他发火了。 下课后,有小朋友跟孩子说:你妈妈是不是不爱你哦,对你好凶呀。 我以为这对孩子不会造成影响,但孩子最近在躲避我,他害怕我出现在他的小伙伴面前,我这才重视起来,原来,当着众人的面朝他生气,让他失去了他认为最宝贵的东西-----自尊。 这让我想起过年时的一件事。 临近吃饭时,我听见堂嫂在外面叫吃午
当孩子还不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和错的时候,需要我们来告诉他。而我们自己呢?我们是否遵守了人生和道德的准则?是否在毫不自知地给孩子以错误的引导? 01、不耐烦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孩子又吵又闹,你终于忍不住大吼起来:“怎么老是哭啊哭啊!别哭了,真是个烦人精!” 提醒:一个自尊并且尊重他人的孩子,一定是先得到成人的尊重。 02、不回避 结婚多年,你和爱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着孩子的面吵翻天。 提醒:我们的敌对、争吵,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坏榜样。 03、太“大方” 你勤俭持家,舍不得给自己买新衣服,可是对孩子却很大方,从不教他节省。 提醒:我们的这种“爱”,会使孩子只懂得得到,不懂得付出。
你会教给孩子刷牙洗澡好习惯的生活保健课;你会教给孩子身体受伤后正确处理的生理卫生课;你会教给孩子钢琴,绘画等艺术课;……可是,对于孩子的情绪管理,如何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在情绪低落时,如何去正确安慰他们?如何更有效地引导他们的快乐情绪?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著有畅销书《嘎吱作响的车轮》(The Squeaky Wheel)、《情绪急救》(Emotional First Aid),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风靡全球。他倡导帮助病人将情绪急救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此次 TED 演讲也是他最受欢迎的情绪管理之一,分享给你,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这是他们一生幸福的基础。 我们通常关注身体多于心理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经常注意到人有一种偏爱,那就是我们赋予我们的身体比精神更多的价值。 有次在朋友家,他们五岁的小孩准备上床睡觉。他站在小凳子
1-3岁的幼儿,正是开始学说话的时期,不妨通过儿歌,锻炼宝宝说话吧。1-3岁的小孩听什么儿歌?现在就为你推荐1-3岁幼儿经典儿歌。 1-3岁幼儿经典儿歌——动物篇 《小肥猪》 小肥猪,胖乎乎,吃饱饭,睡呼呼。 《小花猫》 小花猫,胡子翘,走起路,静悄悄,喵呜一声叫,老鼠逃不掉! 《小螃蟹》 小螃蟹,真骄傲,横着身子到处跑,吓跑鱼,撞倒虾,一点也不懂礼貌。 《蚂蚁搬虫虫》 小蚂蚁,搬虫虫,一个搬,搬不动,两个搬,掀条缝,三个搬,动一动,四个五个六七个,大家一起搬进洞。 《洗澡歌》 小鸭子,嘎嘎叫,走呀走,摇呀摇,见了水,要洗澡,扑嗵嗵,往下跳。 《啄木鸟》 啄木鸟,啄木鸟,会听诊,会开刀,治病不要钱,只收虫一条。 《小鸵鸟》 小鸵鸟,脾气怪,奶奶喊他他不睬。脑袋钻进沙堆里,
宝宝刚开始说话的时候都是模仿的大人说的,一般的宝宝十个月就开始学说话了,有些宝宝会晚一些,那么宝宝说话晚的原因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宝宝“说话”这件事,不同月龄的宝妈们总有不同的担心和疑问!从宝宝无意识的“嗯嗯啊啊”,到宝宝主动的模仿学舌每一步都离不开妈妈的努力! 为啥你家宝宝说不好、不爱说?很可能是你在养育过程中出了些小差错哟,今天豆仙就来跟大家说说宝宝说话的问题! 是什么耽误了你家宝宝说话? 一、一岁了,还在吃粥、烂面条 很多宝妈都会担心宝宝嚼不烂、不好消化,而让宝宝总吃过于细软的食物。却不知道这样做,会影响孩子的口腔肌肉发育!逐渐让宝宝难以接受一些有韧性的食物,哪怕吃硬一点的饭也有困难。口腔肌肉得不到锻炼。就会导致宝宝发音不标准、口吃。因为辅食过软过细造成宝宝语言发育缓慢的实例可不在少数。
面对宝宝怕生,宝妈该怎么做?宝宝怕生起来就“打人”是怎么回事?儿子现在1岁,一见到家里来陌生人了就会哭,有时甚至还会打人。请问这是怕生的表现吗?我们该怎么教育他? 孩子一般会在五六个月时逐渐出现怕生行为。因为在之前,他还不具备认知记忆能力,还无法识别不同的面孔和声音。 但随着能力的发展,五六个月后,他会对熟悉的声音、外形特征等,有越来越多的记忆,他越来越能区分谁是他生活中常常出现的人,哪些人是陌生人。等能够记忆和区分之后,他才具备了怕生的条件。 之后,随着表达能力的提高,他就会出现越来越强烈和激烈的一些怕生的状态。 一岁左右的孩子还处在一个怕生的普遍阶段。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都会表现出怕生。 我们所看到的怕生行为,可能有哭闹、躲避等。而情绪的反应,有时不仅是通过哭闹来表现的。 打人、或者说一定的暴力行
玩具躲猫猫 在这个阶段,宝宝有一项能力开始成熟,就是懂得物体存在的概念。以前看不见就想不到,但现在不一样了,能记得玩具藏在哪里,我们就可以设计相应的早教游戏,帮助宝宝强化这一能力。 适合月龄:14~20个月 开发方向:观察能力、推理能力 准备物品:玩具,两块纱布或者手帕 在宝宝面前, 把一个玩具藏在一块手帕下面,你会发现宝宝开始研究这两块手帕,努力回忆玩具到底在哪里。如果宝宝拉开盖着玩具的手帕,要及时鼓励他,然后再来第二次。 如果你之前一直把玩具放到第一块下面,突然放到第二块,即使他看到,还是可能会选择掀开第一块,因为第一个场景已经留在他的脑海里了。但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会记得你已经更换了手帕,或者看到第二块手帕有突起,就能意识到玩具在下面。 这个游戏让宝宝加深体会:即使一件物体暂时看不到,但仍然
不想“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的普通孩子被当成了超常儿童,被家长、老师驱赶着超负荷连轴转。结果怎样呢?起跑领先,终点落后。孩子童年的荣耀,随着童年的逝去一去不复返。所以,我不认为“早学多学”是一条适宜每个孩子的捷径。 01 一直是“早学多学”的数学优等生,儿子进大学后却再不喜欢数学 早学多学,在国内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刚到美国的时候,我们也是沿用“早学多学”的传统指导孩子的学习。 儿子矿矿五岁跟我们来美国,在国内的幼儿园,矿矿已经学了不少小学的东西。到美国后,我们又让他每天自学一些数学。 在一年级时,矿矿的数学已经远远超过同班的美国小朋友。我借来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本,矿矿一样应付自如。 第一学期结束后,我们向学校申请,能不能让矿矿插班到三年级上数学课。 不久,矿矿的数学老师来信婉拒说:
两岁小孩打人怎么办?家长们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来个抱抱、冷静一下、好好谈谈、睡饱一点??但底线是,绝对不能让打人的孩子一闹就得到他想要的。 许多两到三岁之间、精力充沛、爱玩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打人。可能打兄弟姊妹,可能打爸爸妈妈,可能打其他小朋友。家长可能用了隔离法、沟通法都不奏效,该怎么办呢? 《华盛顿邮报》驻站教养专家梅根.莱西(Meghan Leahy)指出,传统上所谓“隔离法”的意义,应该是让孩子去一个无聊的地方“冷静一下”,而不是许多家长以为的把孩子“关起来”。当你把孩子关起来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和爸爸妈妈、兄弟姊妹、小伙伴们之间有隔阂,两岁的孩子还不懂得反省自己,被“放出来”之后他可能会想“报复”,反而变本加厉地打人。 这个年纪的孩子为什么爱打人?因为他们正在快速的发展,他们成长得太快了,他们每天感受到的情绪、焦躁、兴奋太过
假如自家孩子胆小怕输、玻璃心,家长该如何谨慎处理?怎么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害怕输呢? 在围棋兴趣班上,两个5岁的孩子正在对决,最终一个孩子输了,他很生气,一甩把围棋扫掉在地上,蔑视地说:“都不好玩,不玩了!”然后走掉。类似这样的场面,可能很多家长都曾遇到过。我常常会被家长问道:孩子怕输的问题。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害怕输呢? 01孩子为什么怕输? 如果你家也有一个怕输的孩子,你首先要去了解孩子为什么怕输。因为只有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那么,怎么去找原因呢?细致地观察孩子和他身边的人与事,当然包括家长你自己。 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我们需要观察,观察需要细致到孩子的表情、动作、周围人和他的关系,以及有些特别重要的话,这些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1、要正确理解智能的内涵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能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就是智力好,于是强迫孩子去背诗、识字,提高孩子的智力。其实这些父母所认为的智力只是记忆力,是智力多种内涵中的一种。 智力包括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和创造力。因此,开发孩子的智力应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让孩子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让孩子自己制作小模型;让孩子自己重新装配被自已拆散的钟表或玩具等。 2、发展孩子的动作 孩子的动作的发展与3岁前孩子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3岁前孩子动作的发展有一个从大到小、从粗到细的过程,比如,孩子刚开始时只能用整个手或手臂去拿东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拿很细小的东西。孩子的这种动作变化是与大脑层运动神经的发展相一致的。多让孩子拿取各种小东西、小玩具,让孩子去观察各种事物,既可以通过动作和活动去促进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