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检测自己是不是毁孩子的父母类型
    检测自己是不是毁孩子的父母类型

      (一) 模具制造型   持此类教育方式的家长,大有人在。此类家长,属于自以为是之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不会错误,总以为自己是爱孩子,为孩子好。对孩子的要求极严,孩子的举手投足,都给予详尽的指示,从生活习惯、活动的范围方式,到读书的范围方法、兴趣爱好,甚至到高考专业的选择、毕业工作的种类,都受到强制性指导。   殊不知,人是万物之灵,人最大的长处,是善于思想,善于学习,善于在学习中创造,而这种教育模式,无形之中,就抹杀了孩子的自主学习与创造能力。在这种模式之下,不否认也有一些孩子有所成就,但更多的孩子,却成为模具制造的产品,家长原形的克隆,人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在这些克隆产品中黯然消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在这种模式之下,恐怕龙凤老鼠的后代,都是“老鼠”了!   (二) 温室培养型   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数目的减少,使家长更有能力精力来教育

  • 聪明的父母靠这3点,培养的孩子比97%的同龄人更优秀!
    聪明的父母靠这3点,培养的孩子比97%的同龄人更优秀!

    教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复杂。 父母们只需要做好以下3件事,培养优秀的孩子就会变得简单轻松很多。 01 训练孩子的独处能力 父母先要给孩子独处的机会,孩子才会拥有独处的能力,学会“独处”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培养孩子的专注度:当孩子在玩耍或做事情的时候,父母要尽力避免干扰,这样有利于孩子专注能力的养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一次玩耍孩子都能从中获得经验。 在这个过程中,兴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为兴趣能够延长孩子专注的时间。 二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父母不要过度的替孩子做事,替孩子说话,替孩子做决定。在做之前可以给孩子一次尝试的机会,让孩子早早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将来孩子才会更积极主动的做事。 对孩子来说,独处是一种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只有当孩子在独处的时候

  • “毁了”孩子,我们还不自知!
    “毁了”孩子,我们还不自知!

    前两天要带OK出门,喊了好几次,小家伙就是各种拖沓,迟迟没有行动。我提高嗓门说,快点,怎么回事,然后准备去拎他。OK爸特别不合时宜的在边上“戳”了我几句:你用不着火气这么大,儿子平时等你的时候多的去了。 当时真的有遇到猪队友的“恨”啊,但是转念一想真的,周末的早上,OK会说,妈妈走,我们出去玩,我躺在床上说,妈妈太累了,今天让妈妈再多睡五分钟;平时OK喊我,我经常会说,等等我哦,妈妈把文章写完;等等我哦,妈妈把事情做完…… 所以我们时常对孩子“不满意”,问题的根源却来自我们自己,但我们并不知道。今天的文章深深戳到我,分享给大家。 01 每个人做的每一件事,处理每一个人际关系中,甚至你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有着你特有的性格基因烙印。 这几年,自己有了孩子,也观察了很多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我发现,从一个人和孩子相处的模式中,更能看出他

  • 家长一定要注意,别催出厌学娃!
    家长一定要注意,别催出厌学娃!

    当孩子放学一进家门时,你就催他:快去完成作业,不然不许玩。孩子和你讲:老妈我饿了,先吃点东西然后去作业。然后他就开始不慌不忙的吃点心。这时候你是不是又迫不及待的提醒他:快点吃,吃完了快去学习。 看到孩子没什么动静,这时候你一定忍不住又催促他,同时嗓门更高了、语言更严厉了。于是孩子很不情愿的进去写作业。 孩子不爱主动学习因素很多,其中的“催学”会让孩子产生反感,从而让孩子“逆反”。 我们如何做,孩子才会主动学习呢? 改变自己,从而改变孩子。 一、思想上改变 首先父母必须认识到,学习是孩子的事情,而不是我们家长的事情。所以现在开始,我不再催促孩子 在这里我要强调下,主要是要孩子妈妈要先尝试改变自己。因为我们大部分家庭,爸爸更多时间是在工作应酬上,平时很少长时间陪伴孩子;而妈妈大部分陪伴在孩子身边,操劳着整

  • 他还是个孩子,不是培养熊孩子的借口!
    他还是个孩子,不是培养熊孩子的借口!

    熊孩子是如何养成的?爸妈可不要惯坏了孩子,他还是个孩子,不是培养熊孩子的借口。论毁掉一个孩子,这6个字就够了。 某次乘坐高铁,路途远,行至一半昏昏欲睡时,忽然安静的车厢里响起了《最炫民族风》。 音乐声一起,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惊动了,睡觉的人更是纷纷被震醒。 抬头看去,一位坐在前排的母亲正举着一个手机,脸上带着喜滋滋的笑容,她五六岁的儿子正在车厢当中摆腰扭胯,随着音乐跳得不亦乐乎。 那位母亲浑然不觉四周异样的目光,兀自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的儿子,加油鼓气:“宝宝好棒!跳得真好!再来一个!” 有乘客实在忍受不了,重重咳嗽一声。 母亲顿时不乐意了,站起身来眉头一挑:“咳什么呀咳什么呀?一看你就没带过孩子!体谅一下怎么了?孩子还小呢!在车上这么小的地儿都活动不开,憋坏了什么办?跳个

  • 父母这样说话,只会让你的孩子一天比一天优秀!
    父母这样说话,只会让你的孩子一天比一天优秀!

    你在生活中这样和孩子说过话吗?“你怎么总是乱扔垃圾?”“跟你说多少遍了,上完厕所记得冲!”“又把杯子摔了,你怎么这么没用!” 同样的意思,如果家长这样说: “垃圾要扔到垃圾桶哦。” “你刚上的厕所还没冲。” “下次注意,以后这样拿杯子不容易摔。” 换一种表达方式,孩子听后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截然不同。 常听家长抱怨“怎么说都不听!”“说一百遍都拿他没办法”,其实更多的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做父母的说话方式欠妥。 《哈佛才子》一书中,哈佛女孩刘亦婷的母亲刘卫华说: “当父母学会如何用语言向孩子表达对他们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接受时,往往父母就掌握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产生令人惊讶的效果。” 越是情商高的父母,越懂得耐心、冷静、有智慧地跟孩子好好说话,不但孩子乐于接受,避免了很多不必要

  • 我家宝宝“人来疯”怎么破?七招让他安静下来
    我家宝宝“人来疯”怎么破?七招让他安静下来

    每次家里有朋友来,宝宝都有点反常,他总是捣乱,一会大叫,一会让我给他找玩具,我都不能好好地跟朋友说句话。这时候,该如何让宝宝安静下来呢? 当客人来拜访时,无论是需要坐下来聊天的朋友亲人,还是需要说话的维修人员,宝宝可能会用尽一切办法来吸引你的注意,尖叫,让你抱着,抓你的头发,扯你的裙子,你说话时捂你的嘴,把你的脑袋转向他。 在这个阶段,宝宝认为他想的和需要的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教会他尊重别人的想法和需要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从一开始就要教导很重要,给予宝宝更多的耐心、理解和精心的照顾,可以使宝宝和客人更容易交往。 对待宝宝要换位思考,如果你希望宝宝尊重你和其他人在一起的时间,你就必须尊重宝宝和你在一起的时间。如果你能做到,在和宝宝游戏时就不要再盯着手机,看着电视。如果你和宝宝正在做游戏的时候,有朋友来访,要向宝宝说对不起。

  • 好的教育,从来不靠“吼”
    好的教育,从来不靠“吼”

    儿童天性都是温柔善良的,如果说一个孩子表现出冷酷和残忍,一定是他在生活中体会了太多的冷酷无情。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身教重于言传”是教育中的一条被时间和无数事件验证过的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本身也是一种示范,如果成年人对孩子拿出的是经常性的批评和打骂,怎么能培养出孩子的自信与平和呢? 周日,带着闺女在河滩公园放风筝、玩滑梯。 一个七八岁骑单车的小男孩被风筝吸引,放下车子跟着闺女一块追风筝。 风和日丽,风筝飞几米高就掉了下来,两个小孩子渐渐对风筝失去了兴趣。 闺女提议,两个人一块儿去滑滑梯,小男孩爽快地答应了。 说走就走,因为无路可骑车,小男孩把单车往路边一放,两个小孩朝着几百米外的滑梯跑去。 他们两个计

  • 莫言:好的家庭教育浓缩为6句话
    莫言:好的家庭教育浓缩为6句话

    第一句: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 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 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全国首届杰出母亲沈丽萍同志是个画家。她为了学画,不仅上了大学,而且还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不仅买了书籍,而且还参观了数不尽的画展,听了数不尽的学术报告。 可是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培养孩子也应该花时间,直到孩子因为空难导致身体严重残疾之后,她才开始真正学做母亲,并且由于自己的努力,最终帮助孩子战胜残疾

  • 1-4岁宝宝社交力如何发展?详细了解关键期!
    1-4岁宝宝社交力如何发展?详细了解关键期!

    不管你家宝宝属于外向型还是内向型,社交能力都是他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些社交发展关键期,他能逐渐学会管理自己的情感,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让我们了解一下宝宝在社交发展中可以具备什么技能。 1岁 开始基本的交流。一岁的宝宝主要用”指”的动作和发声来表达自己的意图。重要的是,你需要通过确认他指出的事物,来与他互动。 认识熟悉的人。当看到爷爷、奶奶、或保姆等其他熟悉的人,他会开始以微笑(或哭,取决于他的心情!)向他们致意。 与您互动。如果宝宝将玩具递给你,这就表明他与他人互动的意愿与能力。这也会培养他轮流参与游戏的意识。你要做的可能是不断重复游戏,让他获得“重复性”的锻炼。但不要在这个阶段期望太多。 2岁 在这个年龄段,宝宝和周围的人会有更多的互动,但他还是喜欢和爸爸

  • 孩子的兴趣不用刻意培养吗
    孩子的兴趣不用刻意培养吗

    瑞典教育理念:孩子不需要刻意培养。创造力远比分数更重要,见义勇为,帮助弱小,胆大心细,聪明机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皮皮形象的出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瑞典人。现在像我这个岁数的父母亲,都是读着林格伦的书长大的,因此这本书所传达出来的思想也成为我们最初教育子女的理念启蒙。随着现代自由教育思想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严厉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的教育只会使他们产生压抑和自卑感,让他们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 而创造力,远比死读书和考试分数更重要。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参加儿子小学的开放日活动。对于瑞典小学生富于创新,积极主动的精神我是坚信不疑的,但是通过和儿子一起上课,我对此的感受变得更加深切。 那次上英语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新单词的发音,一个男孩马上站起来纠正,指出老师的发音不对。并且这个男孩还跟老师阐述了他曾经

  • 为什么我鼓励孩子顶嘴?
    为什么我鼓励孩子顶嘴?

    每一个人儿童时期貌似都在和父母进行持续战斗,讨论要不要吃光碗里的蔬菜或者能不能和朋友出去玩,所有事情都能引发一场战争。不过现在开始这似乎并不是完全不对的事情了。 弗吉尼亚大学研究发现,那些在家跟父母经常争论的小孩,更能够轻松应对外界的意见分歧。研究让150个13岁的孩子描述他们和父母之间的一场矛盾。两年之后对比了他们与父母的争吵方式和与同事的相处方式,那些跟父母有矛盾,但能保持冷静的孩子更能承受来自同事的压力。 理论上说那些跟父母顶嘴的孩子能更自信从容的面对,而那些不知道如何正确争吵的人,则更容易在挑战他们的人面前败下阵来。 会顶嘴说明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 一般孩子在2岁左右就会开始顶嘴了,他们也许还不能很准确的表达,但是可能会不断重复“不,我就不”这类的话。 稍微长大一点,他们可能学会用“你才……”来回复成年人,比如跟孩子说“你太闹了

  • 家教,最关键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家教,最关键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 “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 定性意义。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学会学习

  • 儿童教育要做到这4点才算合格!你做到了吗?
    儿童教育要做到这4点才算合格!你做到了吗?

    阿德勒提出过“个体心理学”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对自卑感的探讨,所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家庭教育理论。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最初的决定人类行为的力量,它存在于所有个体当中。 人们在生命之初常常喜欢与周围的成人进行比较,往往觉得自己是非常弱小与无力的。这样的一种自卑和无力的感觉会深深地刺激着儿童,反而会激发出他们迫切想要汲取力量来克服自卑的强烈愿望。 阿德勒曾说过,“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我们自己所处的地位是希望加以改变的。没有人能长期忍受自卑之感,它一定会使他采取某种行动,来解除自己的紧张状态。” 为此,自卑便在成为推动个体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成为最主要的动力。同时,阿德勒认为,努力学习合作之道是个体追求优越的主要方式。 一、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只有个体能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时,才能使他的社会兴趣

  • 宝宝成绩上不去?看看他是不是这十种孩子
    宝宝成绩上不去?看看他是不是这十种孩子

    有很多孩子每天刻苦学习,熬夜、刷题,一样没落下,但是一考试,成绩反而有下降的趋势。什么原因呢? 下面是一位资深班主任总结了10种成绩提不上去的原因,分别对应10类孩子,看看你家孩子属于哪类? 1、苦学无效型 孩子一直努力学习但效果就是不明显,无效是学习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很多学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上,但学习效果却不佳,似乎学习的努力程度与学习效果并不成正比。 这种现象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慢慢的会使本来勤奋刻苦的学生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逆反心理,久而久之从“不会学”变得“不爱学”或“厌学”。 事实上,真正影响学习效率的并不是学习时间的长短,很大一部分是缺少针对长、中、短期学习的周末计划,缺乏对学习时间的精细管理,甚至正是因为不善于休息,不会劳逸结合而导致了效率低下。 习惯机械记

  • 龙应台:做父母也有“有效期”,不该偷懒那10年!
    龙应台:做父母也有“有效期”,不该偷懒那10年!

    最近去拜访了朋友,当我们都坐在朋友家的后院吃东西聊天时,他们的大女儿回家了。大女儿今年18岁,已经不住在家里了。她跟着她的同居男友一起走了进来,两个人手上都各拿着一支烟;穿着很新潮,露着小肚子,后面露出腰的部分还有一个刺青。 那个男孩子的手腕跟手臂上也有刺青。两个人互相窃窃私语,有说有笑,但对外人都露出很不屑的眼神。 这让我蛮感慨的,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那就是其实父母跟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限”的。 我第一次见到这女孩时,她才8岁,跟我老大现在一样大。10年前我去她家时,她可以在短短时间内,把我送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图,都一模一样地画出来。 一个中国小女孩,居然可以把“日本清泉清酒”和酒牌上的樱花,三两下就轻松地描绘出来。我好惊讶,自从那次以后,我经常怂恿她的父母带她去拜师学艺。但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我。

  • 这5类基本款爸爸,请自觉对号入座
    这5类基本款爸爸,请自觉对号入座

    你或你家里的爸爸是哪一款?在中国爸爸的辞典里,向来都是缺少情感流露的。爱,却从不说爱,纵有千言万语,也要拼命咽回肚里。你或是你家里的爸爸也是这样的吗?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曾将父亲分为5类:被动型、缺席型、专制型、民主型、炸弹型。 今天是父亲节,正好可以借机问问孩子:“你眼里的爸爸是哪一款?” 答案也许会出乎爸爸们的预料哦。 - 被动型 - 被动型的爸爸,很少参与教育孩子的过程,更不会主动跟孩子交流,看上去似乎对孩子的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 在孩子眼里,这类父亲就是一个很有距离感的存在。 - 缺席型 - 缺席型的爸爸,经常加班或是出差,作息很难和孩子凑上。早上出门时孩子还没起床,晚上回到家孩子已经睡了。 偶尔在家,也没有什么耐心来陪孩子玩。从不参加家长会,甚至也不知道孩

  • 不理解孩子,他当然总是哭!
    不理解孩子,他当然总是哭!

    孩子为什么哭呢?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勇敢、健康,拥有一个积极的心态和性格。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发现孩子动不动就哭,想要一样东西妈妈没给买,就哭;没抢到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会哭;作业不会写,气得哭;妈妈嚷了,要哭;不小心摔了一下,也要哭? 现代家庭中,孩子就是"核心“,父母们都很关注孩子情操和气质的培养,却忘了还有一个词对孩子的将来也是至关重要,那就是”情绪“! 这一点在还不会说话的孩子身上特别明显,情绪不仅仅是表达她的心情和状态的东西,而且是表达需求的一种状态。 还不会说话的孩子,在想要喝奶、想要上厕所、想要睡觉的时候都会哭,他们也只能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因为无法像我们一样说话,只有哭能够引起外界的注意,引起家长的注意,从而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所以这是第一点,孩子为什么会哭。 然后第二点就是我们很少会提的一

  • “尊重”孩子,父母该怎么做?
    “尊重”孩子,父母该怎么做?

    孩子也是需要父母尊重的,有多少父母懂得“尊重”的涵义?很多父母没打没骂,却招孩子痛恨,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伤害是悄悄发生的。 著名哲学家Jeremy Bentham说过一句名言:“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把世界分为两种人,另一种则没有”。而我认为,世上有两种父母,一种把孩子当“私人物品”,另一种则没有。 最近看了一位已经回国的留美学生的回忆录,里面痛诉了父母从小对自己“过度关爱”,导致他患上心理疾病,他不仅拉黑了跟父母的联系方式,并且已经12个春节没回家…… 看完这份回忆录,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位留美学生“敏感”、“脆弱”,存在认知偏误,的确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但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父母的教育,还有环境也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我们不能说一个孩子成年后的心理问题就是小时候父母导致的,但这对父母在养育孩子方面的确存在不恰当之处,他们把孩子当“私人

  •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一个“没病”的孩子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一个“没病”的孩子

    教育的最高目标,其实是培养一个“没病”的孩子。这不是反讽,而是陈述事实,可惜多数人成了“家长”之后,再也看不破这个道理。 “有病”的教育,是让孩子终其一生走不出他人的期待,迷失自我;而成功的教育,是让孩子从内在找到力量,过好自己的人生。 有时候,教育的问题因为折射太多的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搀入的忧虑太多,继而变成一件全民焦虑的情绪旋涡。实际上,从最初到最后,教育一以贯之的关注点,只是“人”而已,只是孩子而已。 我们想让孩子真正成为的那个“人”,究竟得是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孩子 才能算是“没病”的 翻了很多书,问过很多人,也探访了很多学校之后,我开始觉悟:教育有三种境界。 · 最差劲的状态,是上紧自己的发条,永远追赶某个目标。 · 中间的境界,是让孩子理解自己,接纳自己不同阶段的状态,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