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间,面对孩子写作业和起床,又成了让爸妈们特别抓狂的问题。想要父母和孩子关系亲近,但是你知道,不断给孩子加码,是“亲子合作”崩盘的前奏。 关于作业的: 我家孩子作业倒是能保质保量,但是让他早点开始写,就是不干,每次都拖到好晚,怎么办? 我家孩子倒是能早早开始写作业,可是边写边玩,作业质量不行,怎么办? 怎么能让孩子写作业又积极主动,又保质保量,还能早早写完早点上床睡觉保证睡眠时间呢? 关于起床的: 我家孩子早晨起床后特别磨蹭,起床倒是快,洗漱啊、吃早饭啊、穿衣服,都磨蹭得不得了,有时候气得真想打他一顿。怎么办呢? 我家孩子起床后倒是不磨蹭,就是叫起床特别困难,上闹钟、掀被子都不管用,怎么办呢? 怎么能让孩子早晨一叫就醒,出门还不磨蹭呢? 对于孩子做的每件事,爸爸妈妈的希望几
孩子总打人是怎么回事?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打人?面对孩子打人你的行为,家长该如何处理?下面来看看教会他这个能力才是关键。 前两天在一个群里看见有妈妈吐槽:“你们说孩子上个幼儿园怎么那么不容易!前两天刚送园的时候,天天像个考拉一样,一边哭一边抱着我的脖子不撒手。这些日子好不容易不哭了,又被老师投诉,说孩子在幼儿园总打人,弄得我也是头大啊!” 一时间,群里的姐妹纷纷送上宽慰,给她支招: “是不是老人太宠了呀!打一顿,受点皮肉之苦就记住了!” “现在的孩子都太独了,你得让他懂得分享!” “男孩子可能皮一点,也许过了这个阶段就好点了。” 甚至有人还说: “孩子厉害点,总比太窝囊了受气吃亏强。我们这个,挨打了,让他还手都不会!”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让我想起了前几日看到的一则关于包贝尔打女儿包饺子的视
孩子不愿意分享,家长该怎么办呢?能强迫孩子分享吗?下面来说说有关孩子分享的话题,接下来看看下文具体了解一下吧。 在王丫丫成长的这28个月的时间里,接触过很多很多父母,我注意到只有1个妈妈没有逼迫自己的孩子去分享,剩下的父母,或多或少以各种言行逼孩子分享,如果孩子不分享,就给孩子贴上“自私”“小气”的标签,有的甚至威胁孩子:“你再不给妹妹玩,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或者“妈妈就不要你了” 。 近几年非常流行“道德绑架”这个词,代表团体去抽奖没抽中,我们责备他运气真烂;某明星捐钱捐少了,我们骂她小气;某富豪不愿扶贫,我们谴责他不愿承担社会责任。那么,我们以“分享是美德”的名义,逼迫孩子分享,是不是也属于道德绑架? 我们常说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要信任他,尊重他,给他选择权,可事实是,孩子连自己的东西,都不能自主决定如何支配。老实说,我自己碰到非常喜欢吃的
对于孩子的负面情绪,家长该如何正确疏导?看着孩子在哭,家长该怎么办呢?下面来看看如何善待孩子的哭~ 今天带丫丫出去玩的时候,碰到一个4岁左右的小女孩,因为跑的比较快,鞋子掉了,就大哭了起来,小女孩妈妈就吼了起来:“有什么好哭的,叫你不要乱跑偏要跑!”小女孩好像是踩到什么令她害怕的东西,边哭边跳边躲,哭声尖锐,透着无助,当时小女孩的妈妈离她有50米远,我以为这位妈妈会赶紧跑过去看看什么情况,结果她不耐烦的走的更远了,顿时感觉这个小女孩好可怜:以哭声求助于最信任的妈妈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半点援助,还被臭骂了一顿。 后来又在别的地方碰到这对母女,那个小女孩不知道什么原因又哭了,她妈妈又发火了:“你怎么这么爱哭啊?有什么好哭的啊?自己把眼泪擦干,不许哭!”,小女孩默默地留着眼泪,那样子真让人心疼。 平时接触到的其他家长中也是对孩子的哭如临大敌,避之唯恐不及
自己不带孩子会有什么不利影响?今天听朋友说她的一个朋友刚生完孩子2个月,就把孩子放在老家,跟丈夫去外地打工了,真的惊讶不已:如果是爸爸,我还能理解他的做法,因为从心理学和社会学上来讲,爸爸是人为创造的一种身份,爸爸的角色和责任需要慢慢培养。 女人天生母爱泛滥,对自己的孩子更是一秒就能进入母亲的角色,所以对于这个妈妈在孩子2个月的时候就放下孩子外出打工的行为我表示十分不理解。 很多父母因为经济条件、工作忙等各方面的原因,把孩子放在老家让家里的老人带。我非常不赞成这种做法:在教育这件事上,父母的角色,隔代老人无论如何都替代不了,自己的孩子还是要尽量自己带。 自己不带孩子严重影响亲子关系 我想先说说自己的经历。 我小时候是由养父养母带大,到8岁时才被带回亲生父母家。说出来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相信,我在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12年时间里从来
面对高需求的“恶魔”宝宝,爸妈该怎么办呢?高需求的宝宝该得到满足吗?每个准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像个小天使一样乖巧懂事,但事实上像小编我一样遇到“恶魔”一样的宝宝也不在少数。 别人家的宝宝很少哭闹,几个月就能睡整夜觉,真的羡慕嫉妒啊!再看看我们家的,整夜觉?三岁前根本不存在的。一夜醒七八次是常态,白天也是能让人抱着就绝对不自己待着。 白天经常是我小心翼翼把她哄睡了,像做贼一样屏息静气的刚要自由一会,她就瞪着眼睛醒来了,然后就是我哀怨的的抱着她在我怀里心满意足的睡。 其实遇到这种宝宝,妈妈们不要喊累,更不要崩溃,这是高需求宝宝。 这种宝宝小时候越黏人长大会越聪明。 在《西尔斯育儿法》一书中,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希尔斯夫妇指出:他们的第三个孩子就是典型的高需求宝宝,24年后,这个孩子成为了一个富有创造性、敏
宝爸宝妈们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想必都遇到过宝宝粘人的情况。那么宝宝粘人在不同场景下,宝爸宝妈们要怎么处理呢?一起来看看吧。 你有没有发现,越是在你忙的时候孩子越是捣蛋,平时不见孩子怎么粘你,你刚要工作或做饭孩子就过来粘着你不放手,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来看一下在不同场合宝宝粘你的时候,家长应该怎么处理。 场景一: 当你忙的要死要活时孩子过来粘着你让你没法工作,怎么说都不好使,用尽各种理由粘着你就是不愿意离开。你会感到非常的生气,想要大吼让孩子赶紧滚蛋,甚至有种忍不住就是一巴掌的感觉。 原因分析:你是不是在工作的这段时间里疏忽对孩子的关心了?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就越需要家长的持续性关心。 就像一个拉着妈妈手指的孩子,妈妈突然把手指抽出来孩子就着急过来继续拉住妈妈的手,这是希望家长能够看到自己、保护自
一直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穷养儿子,富养女儿。这句话虽然有道理,但也是两面性的。富养女儿也会有一些坏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很多教育思想已经变得落伍了,很多教育方法,对于现在的孩子也并不适用了,比如过去很多家长都倡导“女孩要富养”,可在现在看来,如果真的这样养孩子,对孩子的危害太大了。 1:容易把女儿养出公主病 很多女孩子小时候都有公主的幻想,然而很多家长采用了“富养”的办法来帮孩子实现这个愿望,孩子想要什么,都帮孩子买,一家人都围着孩子转。还有甚者,爸爸主动扮演起了奴才,每天对女儿点头哈腰,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很容易惯出一身“公主病”。 家长应该学会告诉孩子,真正的公主不是穿漂亮的衣服,而是懂礼貌,讲礼仪,学会很多技能,待人善良,“白雪公主”穿上了“灰姑娘”的衣服,大家也知道她是公主。 2:难以让孩
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宝爸宝妈们总会有情绪失控对着孩子大吼大叫的时候。那么吼了孩子后该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情绪失控,对着孩子大吼大叫。 我们总会有这样的心情:对经常吼孩子感到羞愧,又对无法控制自己的冲动感到绝望。 为什么吼叫这么难改掉? 除了爸爸妈妈们有时候无法控制情绪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吼叫很多时候的确好用啊! 常常是父母一声怒吼,孩子一秒变“乖”。 简单易学,还有效!这应该是最容易也最简单的让孩子听话的方法了吧。 但是,吼孩子真的有效?真的会让孩子听话吗? 其实不然,吼叫看似能让孩子立马乖乖听话,却只是暂时有效。 孩子被吼时,会变得很紧张、恐惧,一紧张,他的大脑会自动转入逃生机制,他所
孩子四岁前的教育有多重要?4岁前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吗?很多研究指出,掌握四岁前的正确教养,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责任感”、”正向的情绪“、“学习理解力”、“情商”,因此掌握0~4岁关键期以及教养技巧很重要。不管孩子是否已过4岁,都一定要知道: 0-2岁发展大脑本能 1.父母正确的传达情绪 当孩子有正向的表现,要清楚传递出来,当孩子表现不好,也要具体表达,而不是仅仅告诉他“不可以”、“不对”,不要以为孩子年纪小听不懂,要正确适当的传达情绪,孩子才会更快学会区辨是非好坏。 2.不让孩子模仿自己的坏习惯 小孩是天生的模仿家,他们就好像一块海绵一样,我们给他什么,他便会吸收什么,不管你有没有察觉到或是愿不愿意,和小孩朝夕相对的父母或是主要照护者,就是小孩最喜欢模仿的对象。 3.不以暴制暴
面对孩子的童言无忌,家长该如何处理呢?孩子能给大人们带来快乐,都说“童言无忌”,有时指小孩子说错话也不该被怪罪,但很多时候却是说我们因孩子的“童言妙语”而笑开了花。 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里起到的是一个“黏合剂”+“欢乐剂”的作用,能让原本陌生的两家人欢欢喜喜地坐到一起开怀大笑。 不少人在生孩子前对照顾孩子这件事百般厌烦心生恐惧,起夜、喂奶、换尿布等等等等想想就烦不胜烦,然而生了孩子之后立刻调转了口风,看着粉嘟嘟胖乎乎的孩子,怎么也看不厌,和有孩子前判若两人。 尤其是老人,眼看着自己的儿女长大成人,有了主见有了自己的想法,已经不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虽有欣慰,却也难免怅然若失;而子女又有了孩子,自己又能看到一个可爱活泼的小家伙,心里自然是喜欢得紧。 也因此,老人往往特别爱逗弄孙辈,常常被孩子的妙语逗得开怀大笑。 小
孩子不听管教到底是为什么?面对孩子不听管教,家长是不是该反思自己,谈起管教孩子的话题,很多家长们都会说,“现在的孩子,有‘主意’着呢,大人说啥都不听,净琢磨着自己的小心思。” 有些人认为孩子的“主意”、“小心思”就是不听话,对此颇为不满,手机、社会等等都成了“背锅侠”,认为孩子不听管教乃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但是,孩子不听管教,难道真的是因为手机、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吗? 孩子不听管教,就一定是错的吗? 恕在下不敢苟同。 有时候,管得越严,就跑得越偏 孩子自己的心思、想法,或许还略显稚嫩,在大人看来颇有几分可笑。然而却是孩子独立自主意识的扬帆起航,哪怕结果并不美好,那也是孩子自己的人生经验,家长妄图用自己的“阅历”来替代孩子要走的路,岂不可笑? 有经验的园丁知道,无论是
没教养的孩子都不会被大家喜欢的,没教养的孩子都是什么样的?父母怎样避免才不会养出没教养的孩子出来。 昨天在餐厅见到的熊孩子,是我在现实中见过的、最没教养的一个了。 我的一个好友工作顺利小有升迁,作为好闺蜜我当然要给她庆祝一下,就选在她家附近的一家餐厅吃饭。 饭吃到一半,餐厅里某一处开始吵了起来:一个小男孩,看起来也就四五岁,调皮得令人发指,桌上的餐具被他扔来扔去,险些砸到人不说,还碎了几个;服务员过来收拾碎片,还被他追打、推搡;好不容易收拾完了,他又往桌子上爬,要在上面跳舞…… 与他们同行的人也有为之不满的,但却无可奈何,那小男孩的父母都不管,他们作为外人,却偏偏又是熟人,如何开得了口? 只见那小男孩的家长笑眯眯颇为“自豪”地说,自家孩子从小就淘气,喜欢站在桌子上,他们也阻止不了……
两岁以前,父母该怎么训练孩子?训练宝宝成长发育有哪些小细节要注意的,小编想说的是,别这么“训练”孩子,这样对他们的伤害很大。 与从前相比,现在养育孩子可以说是既简单又困难。说简单,是因为现在生活条件要好太多了,以前光是孩子的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现在至少吃穿不愁,政府还有各种福利政策,养活孩子很简单。 说困难,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养育孩子的要求也就高了,仅仅养活可不够,还得教育好,这份支出可就海了去了,甚至可以说是无底深坑,“养”容易,“教”可不简单。 不少宝妈都暗戳戳地抱怨,养育孩子实在是太辛苦了,照顾生活起居还好,教育孩子真的困难,要给孩子谋划人生道路、训练孩子各项技能。 一步慢步步慢,很多宝妈生怕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在孩子两岁前就绞尽脑汁给孩子设计各种方面的训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发育得好,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什么特征的妈妈养出的儿女都很有出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先天因素对于孩子的未来确实影响不小,但后天因素的影响更大,而所谓的后天因素,就是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育。 就好比同样的两块石材,受六刀者为阶梯,万人践踏足履;受千刀者为佛像,万人膜拜供养,这便是后天培养的重要性。 而母亲作为家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母亲对子女的教育,往往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要知道,一般来说,母亲陪伴子女的时间是父亲的三倍有余,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人。 人是有模仿的本能的,小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模仿母亲,包括但不限于言谈举止、行为习惯。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有什么口头禅、生活习惯是和母亲一样的? 所以说,如果孩子的母亲性格好、习惯好、素质高,孩子就更容易受到正面的
生活是需要充满仪式感,你对生活充满仪式感吗?“仪式感”,是前段时间网络上的热词,将一个时间或时刻赋予特殊的意义,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重视。 生日要唱生日歌、过年要吃饺子、睡前要喝一杯牛奶……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仪式感,有的比较普遍,有的只是自己和自己的一个小小约定,虽不起眼,但却让人分外感觉到生活的美好。 生活中的仪式感,是让孩子幸福的妙方。 将仪式感带入生活,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看似无趣的事情,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乐趣。 在电影《小王子》中,小王子第一次遇到狐狸,狐狸说,相识是需要一定的仪式的,这非常重要,因为伴随着这个仪式,很多原本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东西就会被赋予意义。 面对小王子“仪式是什么”的问题,狐狸给出的答案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我们生活中
如何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到底怎样才能读懂孩子?父母需要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保有一份敬畏之心吗?大家想弄懂孩子的内心在想什么,往往有着这样一个假设,那就是“读懂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 纵然有再多的科学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但有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父母都会感到力不从心。今天,想通过分享三个小例子,提出一份建议“请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保有一份敬畏”。 日子久了,父母就会发现,这种“敬畏”是你读懂孩子的随身秘籍,缺乏敬畏,你对孩子可能将会一无所知。 孩子的性别认知 早晨来幼儿园的路上,妈妈和萌萌的对话: “萌萌,把眼屎自己用手弄一下!” 萌萌一边扫着眼皮,一边说, “妈妈,您看我像不像在刷眼影?” (此时,妈妈不要担心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对化妆产生兴趣,跟着孩子一起发散性聊天吧。
为什么有些孩子不被喜欢甚至让人讨厌呢?有3类孩子看上去活泼可爱,殊不知很让人讨厌,快看看你家孩子是不是这种情况? 生活中有的父母对于自己孩子总是过于维护,很多时候明明是孩子的问题却总是找理由帮助孩子掩饰,甚至感觉孩子看上去十分可爱。尤其是当自己孩子出现下面这3种行为的时候,父母千万不能沾沾自喜,要想办法赶快进行制止。 1、在别人家太自来熟 生活中有的孩子属于自来熟,不管去谁的家里,完全就当做是自家,甚至还会做出不少先入为主的事。可能在有的父母看来,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好事,然而在其他人看来这样的孩子是相当讨厌的,只是其他人碍于面子不好当面指出而已! 2、人前“嘴甜”,人后“诋毁” 现实中还有一些孩子年龄小,但是思想却相当成熟,心眼也多的很。比如有的孩子在人前很会说好话,可是到了人后却开始诋毁人家,对此有的父母还沾沾
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有玻璃心呢?父母平时夸奖孩子有什么要注意的吗?这是最近一个朋友来问我的,她女儿现在3岁半,一直是做了一点点事情就会主动求表扬,“妈妈,夸我;大家,鼓掌”,非常频繁。小的时候大家觉得好玩,就一直配合来表扬她。 上了幼儿园后这个问题就放大了,孩子经常会因为幼儿园老师表扬了其他孩子而不高兴,结果变得非常“玻璃心”,经常回家时就是嘟着小嘴不开心,只是因为老师表扬了其他孩子。 我当时听完朋友的描述后就问了一句,你们从小到大表扬孩子的是不是基本上都是,“我们宝宝最聪明了,我们宝宝好棒啊”,类似这样的对吗?朋友连忙说是的。我说,那我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 空洞夸奖导致自尊水平低 学龄前孩子是通过和这个世界互动,特别是和父母家人互动来形成自我印象的,一味打压式的挫折教育的确不利于孩子成长,合适的夸奖有利于孩子自尊自信的发展。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和大家分享下我前段时间看到的一个暖心新闻。在北京的一趟地铁上,一个孩子因为身体不适在车厢内呕吐。 孩子的父亲并没有因此责怪他,而是立马起身,向周围的乘客道歉,然后蹲下身,拿纸巾把地上呕吐物清理干净。 “子不教,父之过”。这个擦拭地板的动作,不仅教会了儿子遇事不慌张,更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尊重。 那么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我觉得,像这位父亲那样,身体力行地把善良、尊重教给孩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因为我相信,人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源自于他的教养,而教养最直接的体现在于能够处处为他人考虑,无时不刻把尊重和体谅放在心中。 身为父母,再多的说教,也不如身体力行——用行动教会孩子在公共场合多为他人着想,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 俗话说,再好的名校,都比不上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想要孩子成为什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