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么学会骂脏话的呢?孩子会骂脏话到底是谁教的呢?面对孩子忽然说“屌不屌”,除了塞一口饭堵他嘴还有什么招? 早上正出门,碰到邻居正送女儿妞妞去上幼儿园,孩子趴在妈妈肩膀上又哭又闹不想去,还边说,“你是坏妈妈”、“大狗屎”! 妞妞妈对着我尴尬地笑了下,“这孩子最近怎么不学好,老说这样的话?” 说着,她往孩子嘴巴上拍了一巴掌:“妞妞不能说脏话,不然要打嘴的!”孩子哭得更厉害了。 想起《爸爸去哪儿》里有一个吃饭的片段,嗯哼得知自己有40斤重后,傲娇地跟摄影叔叔炫耀,竟然来了句,“屌不屌?” 这句话后面的还没有说完,杜江直接给嗯哼嘴里塞了一大勺米饭,不让他再说,自己则在那尴尬的笑了笑。 父母听到孩子们跟别人说脏话,总觉得好丢脸,恨不得捂住孩子的小嘴。 1孩子说脏话,背后有原因 孩子在很小时候说
想要孩子将来变得更加优秀,首先父母该如何做好自己呢,怎么成为孩子学习的好榜样?如果你是这样的妈妈,孩子将来肯定很优秀,全占得有几个? 家庭教育中妈妈对孩子的教育占绝大部分,孩子大部分习惯养成也都受妈妈的影响,所以妈妈对孩子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作为一位母亲,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习惯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很多女性对于家庭都有这样一个认知:“相夫教子,相濡以沫”这句话是说,结婚之后女性就要做好一位妻子也要做好一位母亲。而想要扮演好妈妈这个角色,对于女性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孩子长大成人之前,任何行为习惯、思维模式都是“模仿”家长来建立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影子教育”,孩子会学习自己看到的,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习惯,所以想要做一位称职的母亲,就要注意自身的习惯。 1、父母过于恩爱 家庭之中,爸爸和妈妈的恩爱程度会影响到孩子。很多
父亲缺位抚养的孩子长大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孩子从小缺父亲温暖和爱,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接下来看看下文具体了解一下吧。 在传统的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至今也并未改变,大多数的家庭都是男人在外面拼命挣钱,女人在家照顾孩子,男人事业心重,时常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妈妈能做的事情毕竟有限,父亲缺位抚养出来的孩子,通常存在一个弊病:胆小懦弱爱哭,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孩子出现这些弊病,和父亲脱不了干系,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妈妈的教育出了问题。 原因一:妈妈性格暴躁,孩子就是发气筒 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中缺位,妈妈一个巴掌难拍响,一个人带孩子始终还是太累了,在很多艰难的日子里,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孩子身边守候,父亲工作忙的时候顾不上妈妈,苦楚无处可倾泻的妈妈碰到不听话的孩子,自然而然把怨气撒在了孩子身上,脾气暴躁的妈妈会暴打孩子一顿。
现在社会知识就是本钱,宝宝都有一个叛逆期,到了一定的时间有些宝宝就不想读书了,当宝宝不想读书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让他明白几个道理。让他知道在读书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各个行业也都如雨后春笋般不停的冒出来,学历这个比较缥缈的东西貌似变得不那么再被人看重。 现在社会的现状就是大家更多的是看重能力,这就导致了很多小孩不愿意去读书,他们感觉读书也没什么用,最终,获得的一张可以证明他的学历的纸片没什么用。 实则不然,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这几点道理: 1、关于读书和吃苦 大部分家长肯定都是吃了没文化的苦,辛辛苦苦的打拼几十年就是为了让自己家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然而,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好像‘高材生’也没有那些‘差生’混的好。 有学历的人也不如那些甚至小学都没毕业的人赚的钱多。事实是如此,但是,这些也都是个例,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有些宝宝性格开朗,有些宝宝性格内向,但是什么事都不能太过了,如果孩子太放得开,不胆怯,很可能发展到最后让宝宝变得叛逆难管。 闺蜜小文家的男宝刚刚上幼儿园,小家伙机灵可爱,很讨人喜欢。每次我们一伙去小文家,如果男宝在家的话,他就成了我们一伙人的开心果,我们不时被男宝天真无邪的话语逗得哈哈大笑。小文对于男宝在我们面前的表现也很满意,她不停地和我们说“你们看我家的娃有多聪明”,在宝妈的夸奖下,男宝更加用力地卖萌逗乐,非得把我们逗乐才肯罢休。 男宝的性格很讨人喜欢,他在旁人的面前表现得也很落落大方,小文以男宝为骄傲确实应该,而有些宝宝身上有这三种行为,宝爸宝妈还以此为傲就不应该了,这三种行为很可能发展到最后让宝宝变得叛逆难管。 一、在大人说话时,随意插嘴的孩子 有些宝宝在宝爸宝妈和旁人聊天时,他们会性格外放
你遇到过有男生喜欢打扮的吗?比女生还会呢?个性行为有点像女性,就是我们所说的娘,那么我们从小应该如何培养宝宝的男子气概呢?一起来看看吧! 现代社会,许多男生开始有“娘”化趋向,男生开始越来越在乎护肤,经常把很多时间花在了打扮自己,越不越不注重提升自己,而是单纯追求外貌上的帅,更让人忧虑的是,不少男生开始变得没有担当,阳刚之气在男生中越来越少见。这不经令很多男宝宝的家长感到忧虑,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如何能够培养出有男子气概的男宝宝呢? 注重性别教育,尤其是三岁以后 宝宝在三岁以后,开始有明显的性别意识,家长要利用这段时间告诉宝宝,男生和女生是存在不同的,并利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事来教孩子认识男生和女生之间的区别。比如,裙子是女孩子常穿的衣服,男生是不可以穿的;再比如男孩子力气比女孩子大,所以男生要让着女生,并且学会帮助女生等。
你家宝宝和你关系亲近吗?相信很多的爸爸妈妈都想问这个问题吧,孩子为什么和我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生疏了呢?让孩子和你越来越生疏的原因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上周去弟弟家串门,没待一会他家的孩子就炸了锅,弟弟的女儿今年刚四岁,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那天一家人吃午饭,她不想让妈妈喂,便猛地推开了碗,饭菜撒得遍地都是,碗也摔成了一堆玻璃渣。弟妹很是生气,揪住她的女儿就打,边打边骂,声音高亢。孩子又疼又怕,放声大哭,连我都被弟妹突如其来的变脸吓得半天没敢吱声。弟弟很快反应过来,生气地瞪了她一眼,抱起女儿回屋哄了好久,小家伙这才慢慢停止了哭闹。 事后说起来,弟妹先是一脸恼火,说这孩子真难管,后来说着说着,自己也忍不住落泪,说弟弟不在家,什么事都要她自己操劳,有时候就忍不住打骂女儿,近来女儿都不喜欢找她,总是一个人默默地缩在沙发一角,或者玩手机,或者发呆。
现在二胎政策开放了,一般的家庭都有两个宝宝,有孩子的地方就会有嫉妒心,特别是家里有弟弟妹妹的家庭,大宝会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他了,喜欢弟弟妹妹了,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化解孩子的这种嫉妒心呢? 有宝妈吐槽说,二宝出生后,大宝变得十分敏感,经常无理取闹。虽然很心疼他,但看到他欺负二宝又很生气!那么,该如何化解孩子的嫉妒感,让大宝二宝和谐相处呢? 爱和时间分配不均 很多宝妈在怀二宝前,没有做好老大的心理建设,或者高估了孩子的承受能力。 二宝出生后,又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二宝身上。对老大的关注越来越少,那老大心里啥滋味?憋屈! 明明是三千宠爱,突然有人横刀夺爱。搁谁谁也受不了啊,所以老大就会花式求关注,爱哭爱闹也好,蛮不讲理也好。老大看起来很作的表现,实际都是求关注的手段。 有事没事总爱对比 让孩子们嫉妒的另一个原因
现在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以每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都是在溺爱中成长,做什么事都没有打算的,那么,如果孩子老是不长记性怎么办?有什么办法改变呢? 现在家家户户几乎都只有一个孩子,长辈们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掏出来给他们,拳拳亲情非常令人动容。 但是,由于家长们对孩子的宠爱,孩子免不了产生骄纵或任性的坏习惯,有的时候不听家长的话,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家长们想要通过一定的惩罚方式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摆脱不好的习性,能够更好地成长,只是苦于使用什么样的惩罚方式。 惩罚的太狠了害怕伤害到孩子,效果反而更不好,惩罚的太轻达不到约束的效果,孩子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那么,孩子老是不长记性怎么办?这3种“惩罚”方式,既能让孩子长记性,又不伤害身心健康 1.用交流的方式让孩子“听懂” 很
其实宝宝学东西很快的,都说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所以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稍不注意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很多家长们觉得,自家的孩子永远是个小宝宝,对他们关怀备至,倾注了所有的爱意,生怕什么不好的东西会影响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抵挡着所有的侵蚀,努力给孩子创造一片清朗的天空。 然而,很多家长们却忽略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会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不太注意自己在家里的一些小事。其实,这些小事往往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家长们是孩子最好也是最早的老师,孩子们的种种行为,归根到底都和家长的教育和影响分不开的。 小明的妈妈小李最近就遇到了一件烦心事。她的儿子今年才5岁,刚上了幼儿园大班。对小李来讲,孩子还小,什么乱七八糟都不懂,一切都需要家长教。 但有一天在她换衣服的时候,她却发现小明在盯着她看。她有些惶恐,生怕孩子因为自己的行为对性
宝宝生长发育是有一个过程的,每个过程学习的东西都不一样的,我们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培养宝宝,那么0-3宝宝不同敏感时期如何重点培养呢? 养育孩子并不是日复一日的单一重复,几时会坐、会爬、会走、会说话,虽然每个孩子时间上有早有晚,但还是有一般规律可以遵循的,在宝宝的不同敏感时期如何重点培养? 0-1岁:创造充满活力的环境 从0-1周岁这一年是变化极大的一年,应区分为下面4个阶段进行不同的开发训练: 0-3个月:俯卧 1、多花点心思让四周的环境充满美丽的色彩,在床铺四周挂些美丽的图画,摆些色彩明亮的玩具、盆栽等加以装饰。 2、从出生开始,在养育过程中就要尽量多对他说话,不要认为婴儿听不懂就不对他讲话,经常对宝宝说话有助于他提早理解语言,学会说话。 3、要开始动作方面的训练,让宝宝用手握住你的
孩子长大后为什么越来越不耐烦父母的唠叨?啰嗦的父母掏心掏肺,为什么总得不到孩子的认可?下面来看看在啰嗦中长大的孩子会怎样? 新加坡电影《小孩不笨》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小主人公杰瑞和哥哥汤姆每天放学回家都要被爸爸妈妈还有奶奶“高频率说教”,杰瑞通过旁白说出了孩子们共同的心声: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都是他们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只要他们有讲,就算了。你看我们被他们淹死,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大人说那么多话,为什么不明白,多了就很难消化的道理呢? 电影描绘的是家庭中很普遍的现象。父母对同一问题不断说教,就是一种单调的刺激,孩子慢慢会关闭自己的耳朵,你的话就像背景噪音,孩子充耳不闻。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长此以往会封闭内心不愿和父母沟通,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超限效应”,它是指刺激
你给孩子报兴趣班了吗?我儿子2岁多了,现在是不是该给孩子报个什么兴趣班呢?小编想说的是,0-3岁,不建议给孩子报任何兴趣班,但有条件的可以上早教。 3岁以内,是宝宝最爱探索,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的阶段。这个阶段,不建议给孩子报任何兴趣班,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爱上某件事。 但是,这个阶段,有条件的家庭可以考虑给宝宝上早教班。 市面上的早教班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脑开发为主题的早教。对于这类班,学术界的争议颇大!多数脑科学专家、教育专家都否定了打着“脑开发为目的”的早教。所以,选择这类早教课的妈妈一定要慎重,我们也不建议盲目给孩子报这种。 还有一类是以大运动为主,辅以音乐、绘画等特色的早教班,也是市面上最常见的早教课,会带着宝宝做一些符合他年龄、身体、大脑发育特点的运动,而且是亲子互动的
俗话说:穷样儿子,富养女,有什么道理呢?孩子到底是穷养好还是富养好呢?那么穷养孩子有什么影响呢?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两则真实的故事。 五块钱的故事是一个女孩子讲的: 初中住校,一星期回家一次。妈妈通常每周给2元零花钱,那个星期她想要5块,妈妈不给。她就表示不去上学。妈妈说:“爱上不上,不上现在回家。” 后来,她一直缠着要,妈妈很不高兴地掏出5块钱,扔在桌子上,一副嫌弃的样子。而那五块钱弹落到地上。 这个小女孩颤颤颠颠地捡起了钱。 事情好像就这样过去了。但是她说,这件事对她影响很大,一直觉得自己很卑微,同时,在心里埋藏下对钱的渴望。 五毛钱的故事是一位男士讲的: 初二那年暑假,班上两个女同学到他家串门。他们坐在一起聊天,这是他平生第一次与同龄女孩交往。 后来,女同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长该怎么给孩子树立规矩呢?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懂规矩有礼貌的孩子呢?想要给孩子树立规矩,要把握这些平衡。 父母有时也会摆动:给孩子制定什么样的规矩,才不会管教过度?哪些要求是恰当的,哪些要求其实是纵容了孩子?我们所需要做的是,用爱和耐心,慢慢找到一条适合孩子的道路。 Part A 0~6岁:孩子可以接受哪些规矩? 我们不能对9个月的婴儿和6岁的儿童提同样的要求。0~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接受哪些规矩? 0~1岁 规矩的建立,从生活常规开始 从出生开始,宝宝就会从父母、家人那里得到无微不至的爱,爱意味着给予、允许、宽容和接受,一切是无条件的;也会看着父母摇头说“NO”,感受到规矩的存在,规矩意味着有所约束、有所拒绝。 表面上看,慈爱与建立规矩好像是对立的。但对父母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关于上兴趣班的话题,身边的父母们基本上就是三大阵营了:鸡血的、佛系的和摇摆系的。你我身边应该都有,我的一个闺蜜群里就有这几个典型代表。 鸡血妈妈A的女儿5岁,周末两天需要连赶5个兴趣班,很经常的午饭需要在车上解决,午睡也是躺在车上休息一下。工作日晚上都在连轴赶。可以说,整个家庭的业余时间都贡献给兴趣班了,而且还要到处参赛。 佛系妈妈B的儿子4岁,完全放手型,至今一个兴趣班都没报。她在同事和朋友中算是个“外星人”,经常有人好心提醒,说以后她会后悔的。 然后很大一部分都像我闺蜜C那样是摇摆型,前几天看到A发的朋友圈,她女儿去青岛参加平衡车比赛,摔倒继续爬起参赛,最后获得小组第三名的成绩。她就联想到自己4岁的女儿,一遇到困难就大哭放弃,立马觉得“体育真的可以锻炼意志”,觉得有必要给孩子报兴趣班。 不过没过几天,她又会动摇,原
经常听别人说,你女儿长得像他爸,长大以后肯定会有福气的,为什么大家都说孩子长得像爸爸好呢?这是为什么呢?看看下面就明白了。 平时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孩子长得像爸爸更好一些”。在孕期,家人其实就对孩子的长相有了各种猜测,基本上都是希望孩子能遗传自己的优点多一些。如果你家宝宝生下来长得像爸爸多一点的话,那就要恭喜你了,你家以后会过得很和睦。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1. 增进夫妻关系 其实大多数人都是很信赖遗传的,觉得自己的孩子多少都要像自己一点。如果孩子不像爸爸的话,那爸爸的心里肯定会很不舒服,对妻子多少都有些怀疑。有些爸爸可能把这个问题看得特别重,就会偷偷的去做亲子鉴定,如果让妈妈知道的话,肯定不利于夫妻感情的。如果这件事得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爸爸持续对这件事耿耿于怀的话,那双方的心理都会有阴影,日子自然是过得没那么和睦幸福。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比如,你要求孩子从小要讲文明、懂礼貌,那他就会养成儒雅明理的好习惯,从而形成温润恬淡的性格,而这种性格,能够帮助他结交到更多好朋友,获取更多的好机会,创造更为丰富的人生。 一个孩子未来是什么样子,基本从小时候就可以看出来。习惯、性格等各方面的表现,几乎奠定了孩子未来30年的发展。 因此,在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阶段,家长一定要严格管教,特别是对于以下这4种坏毛病,千万不能姑息,务必及时纠正。否则,等孩子长大以后,这些毛病就会害惨他! 未经允许,随意翻(拿)别人东西 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大致意思是大学宿舍里的一个女孩,总是喜欢随便翻看舍友的东西,还经常不打招呼,就直接拿舍友的化妆品往脸上涂。 一开
孩子容易被欺负的原因是什么?面对孩子被欺负,爸妈该怎么办?父母面对自己孩子被欺负时,最好的思考方式并不是着眼于要不要打回去,而是探究我的孩子为什么容易被别人欺负。 好友云的儿子丁丁,今年5岁,在幼儿园有两次被同伴欺负的经历。一次,手上被咬了个牙印;另一次,被推到在地,屁股上摔出乌青。 云问我一个问题:“孩子若是接二连三的被欺负,做父母的要不要帮着打回去呢?” 我准备好好回答她,便做了点功课,先翻阅了一下知乎上的历史答案。 这一翻我才知道,原来这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再翻心理学教材,又发现,原来这同时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情况错综复杂。 看来我并不能简单地回答云,打还是不打。现实中,有四种情况: 1、打回去,结果不错 有个孩子,被同学甩了一个巴掌,哭着跑回家。他爸找到肇事者,对自家孩子说:“打回去,老爸在。”
如何应对孩子的第一反抗期?面对孩子“可怕的2岁”,爸妈该怎么办?当孩子的叛逆期到了,爸妈该如何应付? 晚上吃饭的时候,一家人都落了坐,一岁多的外甥女还在一边抱着他的小机器人到处转悠,表姐摆好了碗筷喊着宝宝过来吃饭,外甥女扭头看了看我们大声的说了声不要,一边扭着小屁股哼哧哼哧的跑到了客厅。 结果一把被在客厅看电视的姐夫抱起来拉回了饭桌,一向乖顺的外甥女反抗异常激烈,哭闹不休的喊着不要。 表姐皱着眉头把孩子接到了手里,连哄带骂的把孩子的状态从“大声呼喊激烈反抗”调整到了“抽抽搭搭扭捏反抗”。 表姐感慨着孩子最近越来越难带了,我们顺势讨论起外甥女最近的变化。 婆婆说这两岁的小孩也太有主意了,昨天洗完澡随手给她拿了一件衣服,结果说什么都不肯穿,最后好不容易给她穿上了,坐到地上就开始大哭,折腾的一身是汗,气的婆婆脱了衣服又给他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