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孩子之间吃醋怎么办
    孩子之间吃醋怎么办

    我家有两个孩子,老大三岁,老二半岁。老大自从老二出生后明里暗里的都表现出了吃醋现象,甚至说出爸爸妈妈不是我的,是妹妹的。玩具也不愿意给老二玩,有时看到我们抱老二都会不高兴。我们自认为已经非常注意老大的感受了,还是不可避免的造成就老大感觉被冷落的现象。 关于大宝吃二宝的醋,情绪如何安抚的问题。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同胞竞争”。就是兄弟姐妹间的竞争意识,尤其是家里的老大,在父母生育弟弟妹妹时都会有失落感,有时候甚至会有明显敌意的情绪。这种情绪是自然界的本能,对这种情况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忧。 父母需要明白,处在幼儿阶段的老大,也许是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不懂分享,占有欲强,情绪不稳定,都是正常的成长表现。他们还不太理解血缘关系的真正涵义,所以父母不要急于责备,关键是如何做好对老大的安抚。 父母要避免:经常让老大谦让的老二的误区,因为这容易让老

  •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被拒绝
    孩子为什么会害怕被拒绝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宝爸宝妈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在家蛮开朗活泼,但是在学校或者在外边,就瑟生生的一声不吭。有时候还会把头埋起来,安静地看着其他小伙伴玩。有时候鼓励他去交个朋友,就把头摇的拨浪鼓一般,紧紧拉着妈妈的手。宝宝害怕社交的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社交恐惧的本质就是怕被拒绝 是什么原因让家里的“小话筒”变成了“小乌龟”呢? 孩子害怕社交,本质是怕自己被拒绝。 一个简单的No,可以让孩子想到很多被拒绝后的台词: 1.他为什么拒绝我,一定是他不喜欢我。 2.他拒绝我的原因一定是我很讨人厌。 3.他会不会觉得我太笨不能自己解决问题? 4.他可能会不理我就跑掉,我会特别尴尬! 这些潜台词导致孩子往往还没开始的社交,就自己给自己打了退堂鼓。 这也

  • 应给孩子怎样的成长环境
    应给孩子怎样的成长环境

    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我们总在说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我们实际上在说什么? 长大,就是一场不停歇的打怪闯关游戏”。 1、孩子有坏习惯时,如果妈妈的接纳方式得当,坏习惯会自然的消失。 2、言语有一种能量,你说孩子是什么,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更重要的,你觉得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正好是你内心中认同的那部分,最后,孩子他就会真的成为你说的那样。 3、我们对他人的感受,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反射。一样的,在对待孩子时,我们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 4、不是问题抓住了家庭,而是家庭抓住了问题。 5、父母同样受到文化、家族力量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重新审视自己。 6、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父母本身的责任,而是父母说话的方式造成的。 7、很多人的创伤都来自妈妈早年

  • 孩子不和父亲亲近有什么影响
    孩子不和父亲亲近有什么影响

    孩子小的时候一般都是和父母的关系比较亲近,但是有些孩子是只和妈妈亲近不和爸爸亲近,特别是男孩子这样,小不跟爸爸亲近,对以后会有什么影响吗?一起来看看吧! 男孩从小不跟爸爸亲近,长大后形成这4种人生,爸爸要注意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父母可是下了大工夫,就希望孩子是优秀的,和父母亲近的。 在我们这一辈对父亲的印象就是严肃的,甚至是害怕的。有什么事情都是问妈妈,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了解妈妈的性格,偶尔还可以撒娇。 但在父亲面前就比较拘束,也不敢跟他聊天,或者说不知道聊什么,这就容易造成和父亲不亲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父亲的参与,没有和父亲互动,就容易产生疏感,这对孩子的性格,以及未来的处事方式都有恨大的影响。 孩子不和父亲亲近,就学不到父亲身上的这些东西,孩子长大后容易陷入这四种困境。

  • 宝宝遇到“事”会有哪些反应
    宝宝遇到“事”会有哪些反应

    我们作为父母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能应对周围环境的改变,更好的调整自己状态接纳环境或者事件本事,让孩子恢复到原来的快乐?如果孩子遇到事情,那么会有哪些反应? 一、什么是应激?应激由什么引起? 当胎儿从母亲温暖的子宫降临人世,经过狭小的产道被积压出来,每个宝宝自这“哇”的第一声哭泣就意味着开始经历应激。成长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应激事件不时出现,从日常小事到严重的创伤、灾害,引起应激的事情很多,好事和坏事都可以成为应激事件,有的是正常、可以预见的,有的则是突然发生的事故。 应激可以造成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有的带来机会和好处,有的则造成躯体和心灵的创伤。当宝宝适应了一个个应激就意味着在人生的坦途中适应能力不断增强、更成熟,将会成长得更好。 但当应激超出了孩子的应付能力,就会产生不良影响,出现一系列的身心问题,严重到一

  • 这几个音乐误区会毁了孩子
    这几个音乐误区会毁了孩子

    这几个音乐误区会毁了孩子,孩子音乐早教怎么做?我想让孩子多接触接触音乐,经常给他听一些儿歌,请问这样是正确的吗?很多家长都有心给孩子做音乐启蒙,但是却走入了误区,比如下面这几个就是最常见的误区。 孩子小,就只听得懂儿歌? 家长觉得孩子小,听不懂别的音乐,就只能给TA听一些低幼的儿歌。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孩子从0岁,甚至在胎儿时期,就可以听任何种类的音乐。哪怕TA们听音乐时毫无反应,也不代表没听进去。 音乐潜能开发=乐器学习? 提到学音乐,很多家长的固定思维就是学一门乐器,直接给孩子报个乐器班就好啦。但是其实乐器学习并不等同于音乐启蒙,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练习乐器时都很痛苦。 别的孩子学什么音乐,我的孩子就得学什么? 还有一部分家长看到别的孩子在学音乐,就觉得自家孩子也不能落后,别

  • 父母如何在家给孩子音乐启蒙
    父母如何在家给孩子音乐启蒙

    父母都是五音不全,没有任何音乐细胞,但是孩子好像很喜欢音乐,我们该怎么培养他呢?很多妈妈可能会问,我跟老公都没有什么音乐天赋,应该怎么做呢? 1. 在孩子活动区域放置音乐播放设备 条件允许的话,妈妈可以在孩子经常活动的客厅和卧室放置录音机、CD机或者收音机,再设置一个歌单,随时可以让孩子聆听到乐音。 2. 亲自给他唱首歌,走调儿都不怕 如果爸爸妈妈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当然更好。但如果父母没有所谓“高雅、高品位”的音乐品味,也不必太担心。你可以把你自己喜欢、觉得好听的歌曲,很深情,很带感的唱给孩子听,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比CD播放出来好听100倍的声音。 当然,走调儿的话也不用怕。你可以放出音乐,还可以加上一些表情,跟着伴奏一起唱。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唱歌的热情,让他知道对你来说唱歌是一件愉悦的事情,远比音准来说更重要。

  • 想要让孩子听话需明白什么
    想要让孩子听话需明白什么

    想要让孩子听话需明白什么?一个听话的孩子,父母都喜欢,但是自从当了父母之后,孩子的问题总是困扰着每一位宝妈奶爸;谁家没有一个可气又可爱的熊孩子呢! 看到网上一直爆料出为了辅导孩子做作业,因为孩子不听话被气的住院的新闻,我的第一反应是:何必呢?!但转念一想,其实大多数的家长,想让孩子学好,但又苦于没有办法,也是无可奈何啊。更何况,很多熊孩子之所以如此淘气,都是从小没有教育好导致的,正所谓积重难返,想要孩子变好真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父母们可要做好心理准备啊! 过去孩子好教育,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有家法。如果实在淘气不听话,大不了“大刑伺候”,孩子们出于畏惧也会听话很多。但是现在不行了,很多父母都知道不能打骂孩子,但又苦于没有办法。实际上,除了上面所说的积重难返,可能我们大多数家长从根本上就错了。 试问:你为什么非得让孩子听你的话呢?你的话就一定正确吗

  • 穷人家的孩子真的好吗
    穷人家的孩子真的好吗

    现实很残酷,在农村,早早地就能独立了。什么事情都不用干,身边总是听一些家长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吗?听听农村老人怎么回答。 “穷人家的孩子确实早当家” 以前听一位农村老人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没错。我们小的时候没有钱上学,很早就帮家里干活了,大人干的活我们都干。比不了现在的孩子,都多大了不做饭、不刷碗。 我女儿的孩子都快二十岁了,但是洗菜、洗衣服这样的事情都很少让他做。要是放在以前,这样的孩子和废人差不多,养了也是浪费粮食。 要说能当家的孩子,肯定是从小就陪着父母吃苦,既能干又懂事,还会过日子。这种孩子肯定是多出自穷人家的孩子,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孩子早当家并不是好事” 孩子是不是能早当家和家里的生活条件有关系。我总是听见一些家长教育孩子不争气,穷人家

  • 宝宝无厘头的话是什么意思
    宝宝无厘头的话是什么意思

    宝宝这几种“反常行为”,是在向妈妈示爱,可别伤了娃的心。身边经常会有宝妈给我抱怨,类似如明明是喜欢妈妈,结果却会对妈妈说你走。 还有的妈妈反映,自己下班到家之后,小宝宝就开始一刻不离的跟着妈妈,妈妈做什么事情都要抱着娃,不然小家伙们就哭,于是就有了妈妈们上厕所、洗澡时,小宝宝们都要在一旁看着的尴尬局面。 其实,宝宝经常会有这几种“反常行为”,是在向妈妈示爱,只是表达方法有时候会让妈妈们有点不好接受。不过不管怎样,妈妈们在宝宝有这些示爱行为的时候,可要正确的回应宝宝,万不能伤了宝宝的心。 反常行为一:要求妈妈必须在自己视线范围内 宝宝有这种行为的时候,很多第一次做妈妈的女性会想不通,她们不理解为什么小家伙们这么“黏人”,即便是妈妈在家,也必须时刻出现在他的视野里,不然就无休止的哭闹,一直到妈妈出现为止。

  •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的原因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的原因

    孩子总是自言自语是怎么回事?孩子总是自言自语正常吗?好好的孩子,怎么会有看不见的朋友呢?今天来看看孩子有了「假想朋友」到底是怎么回事,家长又该怎么引导。 假想朋友 是心智发展的正常现象 学龄前孩子的绘本或者童话故事中,各种各样的动物,甚至花花草草、太阳、云朵、石头都像人一样有情感。 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很有限,只能够以自己熟悉和了解的模式去想象世界,很自然就觉得万物有灵。 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对世界的认知也清晰起来,等他们开始玩假扮游戏时,说明他已经开始具备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了。 但这种能力却远远不如成人,孩子心中想象与现实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孩子更容易进入到想象之中。 依靠想象想象力达成某种愿望,简直是孩子们的日常: 想要妈妈不上班,一直陪着我,抱着有妈妈气味的衣服,妈妈就在身

  • 孩子往别人头上倒沙子怎么办
    孩子往别人头上倒沙子怎么办

    孩子往别人头上倒沙子是怎么回事,家长面对此情况该不该管呢?周末带孩子去游乐场沙池玩儿,还没玩儿一会儿,就目睹了一起成年老母亲大战:两个孩子的妈妈因为小小的口角最后发展到拳脚相踢,工作人员不得不叫来了民警才把两个妈妈拉开。咋回事呢? 起因很简单,小男孩把沙子倒在了小女孩的头上,男孩的妈妈明明看见了却无动于衷。 女孩妈不高兴了:「你怎么不管管你家娃?没看他把沙子倒我家孩儿头上了?」 男孩妈妈也振振有辞:「你也太玻璃心了吧?孩子的事情让他们自己解决,这样才能锻炼他们的交际能力,你不能乱干涉啊!」 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 这可惹火了女孩儿妈,「孩子这么小,怎么叫乱干涉啊!」 「又没出什么大事儿,你着什么急?」 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开始是争吵,后来竟然大打出手扭打起来……作为目睹整个「事故现场」的旁观者妈妈我,

  • 影响孩子个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孩子个性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孩子的个性,那么你知道一般有个性的孩子,身上往往会具备哪些个性因素呢?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父母意识到一个问题,高智商能决定孩子拿多高学历,成绩出类拔萃,但是,这些并不能主导孩子的人生,而孩子的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社会技能等素质,却决定了了的个性。 有个性的孩子,往往具备这4种个性因素,你是有个性的父母吗? 孩子的个体特性是区别每一个孩子的关键。有关心理学家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他们最后总结出这4种个性因素对孩子产生重大影响。 一、责任心 有责任心的人往往也具备独特的个性,孩子深刻了解到自身的存在,并感知到自身所应领走的责任。如果孩子缺乏独立性,对自己不认可,就会缺乏自我责任感。 二、情绪的稳定性 有个性的孩子不会感到自卑,往往精神满满,非常自信,

  • 宝宝为什么会喜欢咬指甲
    宝宝为什么会喜欢咬指甲

    很多的小朋友总是爱咬指甲,食指和拇指的指甲都被咬的光秃秃的,我看着很着急,刚开始的时候我会告诉他不要咬,不卫生,可是孩子还是不改,后来忍不住呵斥了他,现在孩子反而咬的更频繁了,我应该怎么办呢?一起来看看吧! 咬指甲其实并非小孩子的专利,很多成年人也有这个坏习惯,如果你觉得这样的问题不大,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孩子为什么会喜欢咬指甲呢? 孩子习惯咬指甲大概处于一下三个原因 1、口欲期 咬指甲是宝宝在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见于3~6岁儿童,随着孩子的成长该行为会自行消失,只有少数会持续到成人。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咬指甲是孩子口欲期的一种延续。口欲期,即指孩子1.5岁前的这段时期,此时孩子的心理能量集中在口部,通过吮吸、撕咬,孩子能够获得快乐,以及探索自己眼前的世界。 如果父母过分限制孩

  • 孩子不会交朋友,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不会交朋友,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没上学以前身边总是家里面的那几个人围着转,等孩子上学以后就要开始有社交了,但是有些孩子上学以后不会交朋友,孩子上学不会交朋友,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入园一段时间后,还经常会听到有的孩子这样说:“我不去幼儿园,都没有人和我一起玩。”宝爸宝妈可别把这样的话当做耳旁风,许多孩子都会出现这样交友困难的情况,这个时候,父母们应该怎么样帮助引导孩子去交朋友呢? 1、了解孩子没有朋友的原因 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有了解之后再去做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有的孩子比较好静不好动、有些内敛、不太善于主动去和别的小朋友交往。 父母了解和观察到这一现象,可以从身边做起,帮助和鼓励孩子多融入一些群体环境,像是小区的小朋友们一起玩耍、去看一些表演、去公园等,让孩子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在这些互动中也可以增强人际交往的能力。

  • 家长该如何去和孩子“约法三章”?
    家长该如何去和孩子“约法三章”?

    很多的孩子玩性比较大,做什么都喜欢拖拖拉拉的,老是让大人不省心,有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和孩子“约法三章?那么什么“约法三章?家长该如何去和孩子“约法三章”?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常常 听到 家长 们 的 抱怨孩子的各种不听话,不遵守规则,其中 最 常见 的 就是说 孩子 不做 家务、 写 作业 总 拖拖拉拉。 为此, 这些 家长 和 孩子 总是 三天两头 就 闹 一次,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家长很少能同孩子达成一致,去鞭策孩子好好学习,或者主动为家庭承担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等等。 就拿做家务这件事来说, 有些 家长 为了 不跟 孩子 起 冲突, 根本 就不 分配 孩子 做 任何 家务。 这些 家长 们 总会 认为, 孩子 不可能 乖乖 听话 去做 家务。 再比如孩子不好好做作业,有 些 家长 时不时 就 和 孩子 闹 一 通, 还

  • 宝宝太老实了怎么办
    宝宝太老实了怎么办

    为什么越老实的孩子,越容易被人说成没出息?原因很现实。原因就是她家孩子被好几个人说成太老实,在妈妈眼里,没想到孩子被人说成太老实、没出息。 妈妈很苦恼,虽然觉得儿子很好,但是如果社会上的人对家孩子有偏见,认定儿子是没出息的人,那么也会因此为孩子的未来担心。 不过话说回来了,为什么老实的孩子就会被说没出息呢?这是因为很多人只看到了“老实”的负面含义。因为老实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对待事情不积极、不活跃、不知道争取自己的利益,给人一种忍气吞声、被欺负也不敢直说的感觉。老实的人像水一样,非常平静不具有攻击性。 所以,老实代表着温和,而这种温和最容易被人忽略,所以不崭露头角会让人觉得没出息。老实的孩子只是不善于表现自己,这种含蓄、没有锋芒的感觉,常常被人认为没出息。 不过,老实也具备另一层积极

  • 宝宝说的话不理解怎么办
    宝宝说的话不理解怎么办

    孩子把这2句话挂在嘴边,十有八九是讨厌你了,别以为他是说着玩。很多家长并不在乎孩子的情绪,不过,他说出来的话,如果家长忽略了,就有可能体会不到孩子真实的想法。 “我打你” 有一次在公园散步,看见一位妈妈抱着几岁大的孩子和孩子玩。 那个小孩子的脾气看起来有一些暴躁,好像是他妈妈拒绝他吃太多饼干,结果孩子举起小手愤怒地打向他妈妈,还连着说了好几次的“我打你”。 本来以为这位妈妈会很生气,会好好教育孩子,没想到这位妈妈面对孩子这样的举动竟然说“宝宝这么厉害了吗?还想打妈妈”,完全没有教育孩子的意思。 这位妈妈可能是因为孩子还小,所以觉得他做的一切举动都是好玩的、可爱的、说着玩的。虽然很多孩子的话,都可以把它当做是可爱,不过“我打你”是愤怒的词,它表达的是孩子强烈的情绪,别以为孩子是说着玩,要重视起来。

  • 孩子厌学是为什么
    孩子厌学是为什么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个父母都觉得自己爱孩子,甘愿为孩子付出。不过,太多时候,当我们不懂得爱的智慧的时候,我们越爱可能孩子越痛苦。 以前的我和老公,就是这样“爱”孩子的。 “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曾经是我们家每天上演的节目。 儿子写作业时,经常被我和老公催催催、骂骂骂,他也从一开始的害怕渐渐变得麻木。 因为不懂孩子的内心,我们从来只管情绪施暴,却从未帮助孩子疏导过累积的情绪。 一直到最近我遇到幸福双翼之后,我才知道以前我们用满腔的爱,深深地伤害了自以为最爱的孩子。 自从加入幸福双翼桐乡教学中的一班小群后,我每天都可以看到大家正向积极的分享。 在这个群里,每一个想努力学习、想为自己家庭创造更多幸福的爸爸妈妈,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鼓励和关怀。 在这种能量的带动下,我也渐渐深谙咱们一班的精神内

  • 孩子再小也需要父母尊重
    孩子再小也需要父母尊重

    不要以为孩子小,很多事情,父母就可以忽视,可千万不要这样做。孩子再小也需要父母尊重,“全天下所有的家长都认为我爱我的孩子,我为他们付出了那么多,永远都不会出现不尊重他们的情况。因为我希望我的孩子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我会尽力来尊重我的孩子。 心态上我们确实是这样想的。我们爱孩子,尊重孩子,希望孩子能快乐的长大,但是我们忽略了自己在开玩笑时、冲动时或者生气时的言语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我们很多时候会忽略我们的行为的影响,认为那些话孩子理解是为了他们好,但是我们却真的伤害了我们的孩子。 来看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一些行为举止?我们不仅不尊重,还在故意的激怒我们的孩子,我想孩子要是敢表达的话,一定会大声的说:“我受够了!”不分场合讨论孩子很多父母在这点上特别不注意,明明孩子就在身边,却当成他们不在一样大谈特谈孩子的优点(有时候孩子都不一定认为是优点)、大聊特聊孩子的缺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