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对孩子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对家长都忽略了在这两方面对孩子进行相应的培养和提升。当今的世界发展速度非常之快,知识都变成了数据被存储在计算机上,获取的成本基本为零,怎样能够把碎片似的数据转化成为有意义的一些信息和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并且获取相应的力量源泉,所需要依靠的就是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和良好的进取心。 首先,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需要有积极面对生命的态度。这完全取决于孩子每天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要让孩子养成非常良好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孩子多提问题,提好问题,从而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同时也使得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激发。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看动画片、看动物世界以及所有孩子感兴趣的电视节目或电影。使孩子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想。 其次,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
丹妈第一次读到米切尔·恩德的作品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当时读的第一本书便是《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或许就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当我翻开书的第一页的时候就完全停不下翻书的欲望,脑袋里也一直在不停地思考着帮助主人公小男孩,巴斯蒂安如何战胜内心恐惧和自卑的办法。 还有他的世界经典名作《毛毛》,生动的童话故事中,却别具一格地蕴藏着深刻地哲理,引人深思。 这里说说《毛毛》的厉害之处,它是一部轰动世界的时间幻想小说,与《格林童话》齐名,荣获德国青少年图书奖等12项国际国内大奖,译作达39种语言,是一部能同时感动孩子和大人的经典之作。 后来,我陆陆续续地读了恩德的其他作品,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着一些短小耐读且充满哲学思考的绘本作品。 让我感到震撼的是,米切尔·恩德绘本作品中关于人生和成长的哲学思考的精彩程度,并不逊色于他的小说作品。
大班的孩子即将面临幼儿园毕业,宝宝很快就要升入小学了。作为家长的您,都准备好了怎样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顺利渡过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 小编整理了一些有关幼小衔接的资料,可供父母朋友们参考。 话题1:幼小衔接,家长应持什么态度? 家长的态度既要积极,也要讲究策略。 一是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 二是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一般而言,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您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 话题2: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以下这些内容,可以供您分析、了解孩子
孩子小学六年级,之前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现在学习态度变差,学业各方面都明显退步,和老师讨论后,我了解有部分原因是来自同侪的影响:孩子跟老师认为品性不佳的同学成了好友,上课不专心,不认真在课业上。我了解这部分的严重性,也和孩子晓以大义。 但对于老师说“学生在学校就是来学习的,不要一天到晚只想交朋友,好像到学校就只为了交际应酬??”这番话,我却有些疑惑,我认为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学习人际互动、社交技巧是非常重要的,老师这么说会不会太过偏颇?他也认为我孩子的学习尚未步入正轨,对即将进入初中阶段是非常不利的,对于这部分我应该怎么帮助孩子? 台湾儿少生涯教育促进会理事、格瑞思心理咨商所所长莫兹婷回复: 以上问题看来,家长了解“孩子重视朋友、和朋友相处中习得社交技巧”是重要的,但同时对“交朋友与学习冲突”这议题产生了一些疑惑。以下几点提供建
每次一群妈妈们聊起孩子的时候,那些吐槽男孩“上房揭瓦”的妈妈就会满脑子“浆糊”。而养女孩儿的妈妈会纳闷道:不至于吧,有那么淘吗? 为什么男孩油盐不进? 周末,陪小小费玩。不知他从哪儿找到一根数据线,开始挥舞着,很享受这种别开花样的玩法。冷不丁一下抽到姥爷脸上,还没等孩子反应过来,爸爸就硬生生从他手里夺走了数据线。那哪是数据线,明明就成了伤人的利器。 爸爸试图给他讲道理,数据线乱舞是不对的,抽到别人很疼,甚至可能打到自己的眼睛,云云。谁知小小费却脖子一扬:“我没错。”同时,他还用愤怒的哭喊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种拒绝合作的行为,是很多养育男孩的家庭都会遇到的。当男孩们犯错、父母试图讲道理的时候,男孩拒绝道歉、拒绝承认错误,根本不接受父母的好意劝解。当父母的好脾气彻底磨没了,尤其是爸爸,会第一个动武。明明知道使用武力不对,面对一
我儿子一岁半了,我老婆最近总说,别人家孩子6、7个月就送早教班了,我家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去,落下太多了,非要着急给孩子报一个班。我让她再好好考察一下,结果她说我就是舍不得钱!我是真冤枉啊,对孩子好的我能不让他去吗?关键是我本身很怀疑去上这个东西到底对孩子有没有用,难道不就是把孩子放到一起玩吗? 案 例 分 析 很多家庭估计都有类似的争吵,其实追溯问题的源头,大家吵的并不是要不要去报个班,而是怀疑早教真的有用吗?这种通过上课的方式进行的就是早教吗?比起回答这位家长早教班到底有没有用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给这位家长讲清这样一个观点:早教必须做,但未必去上课! 我们都曾“被早教” 有人会说,我们小时候也没早教啊,大家都在大院里“散养”,可我们成人之后也都事业有成啊!有这种观点的人,就是把早教与上课划了等号。其实,在那个年代虽然父
孩子玩陶瓷玩具好吗 陶瓷儿童玩具是一种经火焙烧过的泥塑作品,它像别的儿童玩具一样,通过巧妙的设计和有趣的造型,来赢得孩子们的欢心,并在与对方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其在德育、智育、美育诸方面的启蒙作用。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时代的、民族的思想、文化面貌。 但由于陶瓷非常易碎,因此不适宜给太小(0-5岁)的孩童做玩具使用,以免孩子随意将玩具摔碎而受伤,大一点的儿童(10岁以上的)可以在大人的看护下来玩耍。 选购陶瓷儿童玩具注意事项 1.看标识。需要查看产品的标识,包括合格证、产品标准、适用年龄、厂名厂址等以及安全警示也就是警示标志或者警示说明是否齐全和明确,有无产品安全质量认证标志。 2.检查玩具的表面质量是否可以接受,是否清洁,是否有可能刺伤或者划伤孩子的皮肤,最好不要出现比较锋利的边缘
现在朋友生了小孩,很多大人都会纠结要送孩子什么东西。送钱显俗气,送衣服怕对方不喜欢,送婴儿用品又怕选不好。 那唯一妥当的东西就是送孩子玩具了,每个宝宝都喜欢,而且也不用担心买重份了,反正现在市场上玩具种类那么多,而且各个价格层次的都有,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玩具。 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宝妈在照顾孩子的时候都会收到亲朋好友送来的玩具礼物了,而往往收到礼物最开心的人,应该都是孩子了吧,毕竟孩子最喜欢的就是玩具嘛。 美美的儿子今年三岁,美美老公有几个关系不错的好哥们,各自结婚之后还总在一起聚,所以隔三差五的来家里玩,每次来玩还都不空手,经常带一些儿子喜欢的玩具来,所以儿子和朋友们关系也都很好。 平时美美照顾儿子一般都会满足儿子的要求,但最近儿子竟然又迷上了一款新出的赛车,家里赛车收集起来都可以装满一箱子了,所以就没给儿子买。回家之后,
有些家长对自己的英文没有信心,认定自己无法帮助孩子学好英文。 其实家长的英文不好,就让孩子来教家长英文。 爸爸妈妈可以问孩子在学校学了什么,请孩子当英文小老师。当然大人要跟着学,有时不妨装傻,让孩子觉得很有成就感。教过书的人都知道,为了把学生教好,老师自己必须学得更彻底。所以让孩子当爸爸妈妈的老师,就解决了“家长英文不好,如何帮孩子学好英文”的窘境。 家长要记得自己不是老师,不必非要担任“教学”的角色,而要适时接下“引导”的角色。家里最好同时准备一些视听多媒体教材,让孩子接触到正确的英文发音,自然会培养出英语语感。 几年前,在台湾土生土长,竟能听说读写两、三千个英文单字的五岁小孩多多,轰动一时。多多的母亲竺静玉在被问到如何教导孩子时,这样回答:“我并没有教他什么,只是请多多当老师,我们当学生,跟着孩子学习。” 小孩到底几岁开始“学”英
每天在镜子面前扭来扭去,偷偷地涂口红、染指甲,拿妈妈的化妆盒当宝贝,逛商场看到花花绿绿的裙子和闪闪发亮的水晶鞋,她更是挪不动脚……小妞咋突然变得这么爱打扮了? 解读宝宝爱美的秘密 孩子进入了审美敏感期 “审美敏感期”一般在2.5~5岁之间出现,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事物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变得非常敏感和挑剔,稍不合他意就又哭又闹,很执拗。比如饼干缺了角不要,苹果有了瑕斑不要。开始时追求事物的完美、完整,后来关注自我形象的完美,在意穿戴打扮、他人评价,最后是对环境、内在气质和艺术品质的完美追求。 爱美是人类的天性使然 孩子的表现不是虚荣,而是天性使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赞赏”。再说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总以他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说,他人的评价是面镜子,照见了怎样的自己。 孩子有自
“小西,9点半了,要睡觉了。”小西妈温柔地说。 她的催促小西就像没听见一样,头也不抬地继续玩着玩具。 5分钟过去了,小西妈抬眼发现他还坐在原地,玩具铺满整个房间。不由得提高分贝,“小西,妈妈叫你收拾玩具睡觉,听见了吗?” …… 等了一会,小朋友没有任何反应。 小西妈走到他身边,感觉胸口有一团火被点燃。“我不能轻易冲孩子发火!”理智控制住了她。她强压下心中的愤怒,和颜悦色的说:“宝宝,睡觉时间到了,我们赶紧把玩具收好了去睡觉吧!” “我不,我要再玩一会!”小西终于有了回应。 小西妈抬眼看了看时间,用商量的语气说:“现在是9点35,那我们再玩10分钟就去睡觉哦!可以吗?” “好!”小西爽快地答应了。 10分钟过去了,小西妈如约让小西收玩具。但小西却说:“你骗人,我根本没有玩到1
怎样批评孩子才是正确的? 现在的孩子一不听话,父母就一味的批评,吃饭磨蹭了批评:“你怎么这么慢,能不能快点吃!” 写作业拖沓了批评:“就知道玩,还不赶紧写作业,天天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出门慢了批评:“出个门磨磨蹭蹭的干什么呢,一会天都黑了!” 就算孩子做的不好,父母要批评也要讲究方法策略。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尤其是以下这四个时刻千万不要批评孩子,否则适得其反。 1.吃饭时不批评 吃饭的时间是一天中最放松,也是亲子关系、维护感情亲密的最佳时刻。但很多情况下,父母往往会在吃饭时对于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就一顿批评。 最后不仅影响孩子食欲,导致孩子心情不好,严重的时候可能会导致厌食症。另一方面,甚至有可能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独来独往。 父母一定要注意吃饭时不说批评孩子的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的人格培养是在孩子懂事之后,因而忽视了婴幼儿早期孩子心理建设。 其实,婴幼儿期是我们人格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每个阶段婴儿都有一定的心理需求和发展任务。如果这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发展任务未能完成,会对今后的性格产生很大的影响。 婴幼儿期是我们人格成长的关键期,分为3个阶段。 01 第一阶段(0-1.5 岁):无条件关注 这时的婴儿处于无生存能力的状态,需要妈妈无条件关注。 这时婴儿的世界里只有妈妈,但对妈妈来说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工作、家务或者娱乐等等。在无条件关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婴儿会在内心深处对妈妈产生怀疑:我对妈妈是最重要的吗?我是值得存在的吗? 婴儿产生结论:我不如你的工作、家务或者麻将重要。因此,随着他的成长,一直无法确认自己是另一个人心里最重要的人。
孩子犯了错,适当的惩罚对孩子成长有帮助,面对孩子犯了错,已经接受惩罚后,或者正在接受惩罚的时候,父母一定要管住嘴。孩子在惩罚角中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不是用来挨训、挨批的,如果父母还是会唠叨不休、训斥不停,这就让惩罚角失去了它的教育意义。 尤其是下面这些话 一定不要当着孩子面说 不可以讽刺、挖苦孩子 惩罚归惩罚,不要讽刺挖苦孩子,说贬低孩子的话,比如“比猪还笨”,或再训孩子的时候带脏话,这不仅教会了孩子可以“恶语中伤”他人,更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但有时却成了家长自己宣泄愤怒情绪的出口,这就本末倒置了。 彼此能看到,是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同时也让孩子有“并不是被爸爸妈妈抛弃”的感觉,同时避免了了孩子被独自关在一个空间里会害怕,或者自己玩起来、睡着了的无效惩
作为家长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孩子,相信每个家长都是同样的想法,甚至还有的家长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有种破罐子破摔的感觉。其中,影响孩子心理的3件小事,很多家长就经常忽视,很心酸。 爸妈在孩子面前吵架 夫妻之间吵架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但是也要分时间和地点,有很多家长的暴脾气一上来之后,当着孩子的面也经常吵架,并自以为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但其实当孩子看到爸妈在吵架或者动手的时候,会感到非常的无助和恐惧,久而久之就会非常缺乏安全感。 有的孩子为了缓和爸妈之间的关系,还会故意伤害自己,以此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好打破他们之间的冷战或者僵局。如果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吵架,给孩子的心理还会造成另外一个影响,就是会导致孩子对婚姻产生恐惧。 爸妈总是否定自己的孩子 有很多家长在教
家长是否该以没钱为理由拒绝孩子?大家看过《当幸福来敲门》吗,家长不管有多穷,但是对孩子的教育不穷,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早年看过一篇报道:《十七岁少年留遗书“,来世不做穷人家孩子》。 遗言原文如下: “爸,妈,没想到现在才写这东西,其实很早以前就想写了的,唉,现在匆匆忙忙地都不知道写些什么。嗯。首先,我其实已久(经)计划了很久的,只是因为很多事情才耽误这么久。第二,我死后,请不要再去烦其他人了,我的死只和我个人有关,我死后尽量保持我肾的完整,卖掉后应该值些钱……下辈子不做穷人家的孩子。” 在抽屉里还有另一张字条: “亲爱的爸妈,我实在忍受不了了,也实在不想多说,这个世界太累了,而我又是个弱者,我走了,不用找了,七天,就七天,我便可以脱离了。” 透过令人酸鼻的文字,依稀看到了这个
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造就什么样的孩子?你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作为父母该如何统一战线拒绝过分宠溺,接下来看看吧。 相信不少父母正养育着一个在家‘小皇帝’、在外‘小怂包’性格的孩子,说到底,都是父母的过分宠溺所致。 但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在家里发脾气,总比对外人撒脾气来得好,如果孩子在外是个火爆脾气,指不定会惹出什么麻烦事,还可能会带来极严重的后果,基于这一情况,倒不如让孩子把脾气留在家里。 要知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偶尔且恰当的妥协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但如果是在某些必要的事情上不恰当地选择妥协,最终带来的结果却是家长不能够承受的!那到底要怎么改变孩子的这一行为呢?其实并不难,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战线 家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年轻父母想要管教孩子的时候,老人总会出来插一手,不论错在不在孩子。
孩子的自制力如何培养?懂得坚持的孩子太难得了,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因此慕名而来,想向苏格拉底学习知识的人络绎不绝,他们都希望学习苏格拉底深奥的学问,之后自己也变得非常聪明。 一天,苏格拉底对他的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学习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再尽量往后甩,这样每天做300下,能做到吗?”他的学生纷纷回答:“可以”,这么简单的事情,当然能够做到。 第二天,他让做到的学生举手,全部的学生都做到了,一周后,有大部分学生做到了,一个月后,有大约九成的学生做到了。 就这样,一直等到一年后,等到苏格拉底再来问有哪些学生在坚持着,现场只有一个学生举手,他就是继苏格拉底之后又一位非常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他不仅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学说,还开创了自己的学说,写出了《理想国》等著作。 由此可见,坚持对
小嘉是个三岁小女孩子,她妈妈信奉自然无为的教育方式,一切都按小嘉的喜好去做而不加以管束。 到朋友家玩耍,小嘉把朋友家的东西翻得乱七八糟,小嘉妈妈从不阻止孩子,朋友看着地上一片狼藉,嘴上不说,心里老大不爽。 同样,小嘉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小嘉强行霸占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妈妈依然不管不顾任其胡闹,久而久之,小朋友们见到小嘉,便都避开不和她玩了。 小嘉的种种自我行为,小嘉妈妈美其名曰说让小嘉“自然成长”。 可是,这样的放任不管,会给孩子一种“自己所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心理暗示,这样一来,就更加助长孩子肆无忌惮地任性下去。 如果小嘉一直在这种放任不管的环境下成长,她往往会沉浸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一切以自我感受为中心,不知道顾及他人的体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一个自私自我的人。 父母对孩子没有节制地放任不管,结果是养
暑假,是孩子们休息的黄金时期,很多孩子都会无节制的玩手机,这应该是家长们最头痛的,如何利用好暑假把孩子从手机里拉出来?最好的办法在这里! 大家先来看一个故事: 晚上11点,小峰屋里的灯还亮着,妈妈悄悄打开他的房门,准备把牛奶端给他,听见开门声,小峰迅速把手机塞在作业本下,可这哪逃得过妈妈的眼睛。妈妈觉得一股无名之火蹭一下上来了。 “又玩手机,每次因为玩手机耽误写作业,说你多少次了,再这样我把你手机没收了。” 小峰红着脸:“好了好了,我查个资料,又没干别的。” “真的吗?给我看看。”妈妈夺过手机,不出所料,手机上播放着游戏音乐,还有游戏的视频。 妈妈更生气了:“每天陪着你熬夜,担心你累着了,饿着了,你倒好,天天迷着玩手机不说,还学会撒谎了。” 小峰也有点急了:“在学校憋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