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妈妈都知道,常常对发脾气,吼叫,甚至打骂,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很不好的。最直接的影响是破坏你和孩子与生俱来的亲密感,深远的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性格······ 可是当孩子的爸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工作那么忙,生活压力那么大,孩子有时候真的不懂事啊!我也不想发脾气啊!我也不想吼他们!我也控制不住我自己啊!我吼完也很后悔啊!!! 1“狮吼功”对管教孩子真的有用吗? 实际上,对孩子吼叫是最无用的沟通。 你在厨房忙到满头大汗,孩子不好好吃饭只顾着吃零食;好不容易一起坐下来吃饭,孩子把你夹给她的青菜扔掉;马上就要迟到了,孩子在磨磨唧唧不肯出门····· 你根本控制不住自己要吼叫!一点即燃的那种有没有!妈妈们自己觉得,孩子调皮不听话的时候,除了吼孩子,已经没有别的方法比这个更有效的了! 但其实吼叫只能带来两个后果:
孩子一发脾气就打人,这是为什么?面对孩子发脾气打人的情况,爸妈该如何帮孩子做好情绪管理? 毛毛是一个两岁的男孩,平时主要由姥姥来照顾,爸爸妈妈白天需要上班。 毛毛说话非常早,发音清晰,人也比较外向,很是活泼可爱。 姥姥对毛毛也是疼爱有加,对于他提出的要求,只要是姥姥能够做到的,都会尽量满足。 可是,毛毛到了两岁左右,突然变成了一个让人讨厌的“惹祸精”,总是喜欢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 最近,毛毛迷上了拼图,姥姥就给他买了不同款式的拼图。可毛毛动不动就把拼图乱扔,拼图散落在房间的各个角落,特别难收拾。 姥姥平时很少舍得管教孩子,可有一天,她刚收拾完,毛毛又扔了一地,她气不过就批评了毛毛几句。没想到小家伙扬起手要打她,好像自己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姥姥就捉住毛毛的手,要跟他讲道理,可是毛毛却越制止
有人说自家的孩子自己不疼谁会疼,没错,自家的孩子自己疼,但是也要疼的有分寸。把自己的孩子当块宝,别人家的孩子当根草,引来矛盾是小事,关键是这样真的对自己的孩子好吗? 案例1 王妈妈的儿子三岁,老公大哥家的孩子四岁,两个人相差不大,因此爱打架也常被大人比来比去。 王妈妈是个比较注重素质的人,从小就教儿子好教养,比如懂礼貌,不打人,在王妈妈这样的教育下,儿子也比较有涵养。 但是大哥家的孩子就不同了,骨子里崇尚武力至上,和小朋友在一起,蛮横专行,得不到就抢,抢不到就打人。 有次两个孩子照常在玩游戏,老大玩不爽了,直接就把王妈妈儿子狠狠的推到在地。 正好家里人都在,老大的父母看到儿子的行为后,什么都没说,只当是孩子之间的玩乐,而孩子的爷爷还拍手叫好。 认为大孙子有骨气,男孩子就该这样,而二孙子太不行了,因
你能给孩子的,距离别人有多远?之前有一款教育类的综艺节目很火,很多家长也都看过,那就是《变形记》,节目中家境殷实的城市孩子都不听话,家境贫寒的农村孩子则是乖巧懂事,虽然为了节目效果这种现象可能被夸大了,但是这个节目还是能够从侧面反映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现实生活中很多拥有类似DNA的双胞胎却活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这个也侧面说明除了天赋,环境也是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 最近一朋友卖掉了郊区的两套大房子,到城里花大价钱买了一套学区房。为了让孩子得到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失去了原本舒适的居住环境。但是朋友认为,自己花大价钱买的房子周边都是城市的精英人物,这些精英的孩子也都有着良好的教养;学区房可以让他的孩子享受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这些孩子相处有利于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她坚信孩子未来一定会因此受益。 那么究竟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怎样的
宝爸妈有自己的情绪,情急之下也会大发怒火,或体罚孩子。 这个时候,有的孩子马上停止胡闹,转向爸爸妈妈求抱抱;有的孩子哀怨地表达自己的不满。 昨天的《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面对暴怒的陈小春,小小春软萌地问爸爸:“你能不生气吗?” 孩子的个体差异和气质性格决定了孩子的表现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虽然爸爸妈妈凶/打了我,但我仍然爱他/她。 惩罚孩子的方式 既然孩子这么爱爸爸妈妈,那为人父母的我们,请多一点儿耐心,少一些情绪。 1 、尽量不体罚孩子 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 当孩子犯错误时,宝爸妈不要急于体罚孩子,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对他/她刚才行为的不满。 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
最近几天大宝经常要打妹妹,还总是出奇不意,突然的就来一下。之前打过妹妹,我们跟她讲不能打,妹妹很小之类的话,她也会听一些,可是这两天完全不听。制止之后,把妹妹抱起来,她还想追着打,面对这样的情况,宝妈该怎么办? 有时我们会很生气的吼她,甚至也打她,跟她讲打人是不对的,是会疼的,可是都起不到作用。我现在主要带妹妹,大宝主要交给奶奶带,爸爸只有周末在家。大宝没有玩的伙伴,也不怎么玩玩具,看妈妈给妹妹做什么,她也要做什么。我也知道是陪她的时间少了,但是小宝毕竟小,又认人,只粘我,不愿意让爷爷奶奶抱。 另外,奶奶经常会把楼上楼下的门锁了,不让大宝到楼上,我虽然觉得这样不好,因为这事也和奶奶产生争执,可是也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 如何才能让大宝二宝和谐相处,大宝不再打二宝。 大宝打妹妹,很明显是因为看到你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妹妹身上,所以吃醋了、嫉妒了
长大后自卑的孩子都是怎么养出来的?为什么你的孩子会自卑?自卑的孩子来源于什么样的家庭,接下来看看下文了解一下吧。 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自卑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自信的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但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要注意方式方法的,很多家长脾气又很冲,在孩子犯错后教育孩子的时候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一不小心就会伤害到孩子。 长大后自卑的孩子,一般都出自这5种的家庭! 过度勤俭 勤俭节约一直是我国提倡的传统美德,但凡事有个度,父母过度勤俭会让孩子以为我们很穷的观念,每个孩子多少都有攀比心,会在无形中灌输自卑心理。 暴力的家庭 父母是幼小孩子内心中最深切的依靠,两个人和和睦睦的,孩子就会十分的安心,但是如果父母之间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话,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难以愈合的创伤,这会让孩子产生
在中国只要谈到性好像大家都有点不好意思,可是这在生活中却又不得不谈,那么如何给宝宝好的性教育?其实和宝宝一起洗澡是性教育最好的时机! 之前有妈妈留言说:「女儿现在 2 岁了,还是爸爸给她洗澡,我总觉得有些别捏啊。」 但也有一篇报道中说到:「鲁迅先生在洗浴的时候,是不禁止海婴的走出走进的。实体的观察,实物的研究,遇有疑问,随时解答,见惯了双亲,也就对于一切人体都了解,没有什么惊奇了。」 儿童性教育专家胡佳威老师表示:把握好 3 个关键点,亲子共浴是给孩子性教育最好的时机之一。 自然谈性、认识器官 和孩子一起洗澡的时候,不论是同性还是异性父母,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做教材,教给孩子各个身体部位和男女性器官的区别。 如果爸妈只是帮助孩子洗澡,可以在孩子身上将身体部位指出来教给他,也鼓励偶尔和孩子共浴一次,
培养出2个高材生,一个清华一个北大,她说:带两娃,可以很轻松。妈妈们现在讨论的问题,怎么照顾好一个娃”,变成了“怎么让两个娃不争宠。 是啊,一碗水端不平,家有2个孩子,很难做到不偏不倚。那当俩娃在你面前“争宠”的时候,你应该偏心谁呢?平常群里讨论问题的时候,很难有一致的观点,但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倒是空前的一致:偏心小的。 但当我跟她们分享完这个故事后,大家都沉默了良久,然后是一片鲜花和鼓掌的表情。 两个高材生妈妈的育儿智慧 邻居家的大姐姐,是小区里最让人羡慕的妈妈。因为她的小儿子去年考上了清华,大儿子现在是北大研究生在读。两兄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关系也很好,从小都不吵架打架,从来都是互帮互助,用子贡概括孔子的5个字“温良恭俭让”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从小区里那些老邻居口中,经常听到对他们的表扬:小时候两个人
傍晚时分,我家孩子坐在对面做作业。她11岁半,六年级。 和孩子班上家长聊过做作业的事,极少数孩子不需要陪伴,大部分家长都觉得小学阶段还得陪,但陪的方式有讲究。 孩子幼儿园阶段,我和她爸爸陪伴的时间很少,留下一些隐患。上小学的最初两年,也没有及时抓她的日常习惯,导致上三年级的时候,分心问题比较明显。如今也在和这个顽疾作斗争,但是日渐转好,效果明显。 一、做作业之前有“三问” 以前我们让她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但是她管不住自己,希望我能陪在她身边。后来,我们就让她坐在餐桌上做,一旦发现小手上拿着玩具或零食,立刻就给她收走,课外书也收到一边,让她的四周清清爽爽。 我们家的厨房是开放式的,和客厅连在一起,餐桌比较大。她坐在我对面,我工作用的电脑也放在餐桌上。她做作业,我工作或做家务,灯下一片宁静。 我们吃
孩子最喜欢听童话故事,因为童话里的人物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童话中的语言能让他们感受到活生生的世界。家长给孩子讲童话还能增进亲子交流,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最重要的是,童话大多都包含所有人终将面对的人生问题:恐惧、死亡、仁义、寻找伴侣、追寻生命意义……这赋予童话更为深刻的意义。 确实有不少童话故事蕴含“黑暗元素”,只要父母花心思对童话精挑细选,同时注意讲述技巧,就能起到正面效果。 可选择带有“黑暗元素”的故事,但结局一定要是正义的、给人希望的,能更有效地构建孩子的正面价值观。西方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莱姆认为,含野蛮内容的童话有助孩子宣泄潜意识里与生俱来的负面冲动,如攻击本能等。许多童话中的怪物和坏人还能反衬出美德的可贵,让孩子们产生更深刻的感受。心理学大师弗洛姆也曾说过:童话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初涉了虐待、家庭不和等社会问题,让孩子在童话里提前进
孩子脾气很大,没办法缓解,那么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处理呢?孩子爱发脾气?别急,其实这是好事! 每个妈妈都觉得自己家的孩子爱发脾气,看别人家的孩子倒都是一副懂事的样子。于是妈妈们怀疑:是不是只有我生了这么个可恶的东西? // 01 //不要怕,每个孩子都会发脾气 其实不是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发脾气,特别是2-3岁的孩子。而孩子发脾气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在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健全的时候,发脾气是他们与你沟通的一种方式。 // 02 // 从“坏脾气”中了解孩子 记得小鱼4岁的时候上幼儿园,她非要在大冬天穿她漂亮的裙子,不然就不去上学,当时觉得她真的太不听话,说了她几句,她脾气就更大了,那天真的就没有上幼儿园。 后来小声细语地问了她才知道,班上有个小男生说她穿裤子不好看,她才硬要穿个漂亮
孩子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比如最开始是先学爬、站立、再就是会走路,最后慢慢的学会跑跳之类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下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宝宝学跳的游戏,一起来看看吧! 宝宝已经开始走路了,但是你可能会慢慢发现,他已经不能满足原来的慢慢走路,而是逐渐加快脚步,并且伴随着身体平衡能力的日趋成熟后,开始跳跃了。跳跃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爸爸妈妈可以和宝宝做一些游戏帮助他学跳,少走弯路。 跳圈圈 方法:爸爸妈妈用彩色粉笔在地上画出各种颜色的圈子,让宝宝按爸爸妈妈的指令跳进红色或绿色圈子里。 摘果子 方法:可将颜色鲜艳的彩球挂在位置稍高的地方,鼓励宝宝向上跳去抓彩球,并加以表扬。 袋鼠跳 1. 在地垫上,爸爸妈妈双手扶住宝宝腋下,让宝宝光脚着地用力蹬。 2. 爸爸妈妈可以有
常言说:"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并非空谈,科学研究显示,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孩子3岁之前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身为家长,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黄金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科学研究显示,3岁之前是一个人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出生时脑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第二年年末时,约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到3岁时,婴儿脑重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内,无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有重要的影响。
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也很大,有些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学不会、记不住怎么办呢?孩子学不会、记不住的原因有哪些呢?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学不会、记不住的现象?一起来看看吧! 俗话说:“记忆是智慧之母。” 从小到大我们遇到的凡是成绩好智商高的孩子,记忆力一定不会差。在学习上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就能够比其他孩子记得快。 而有些孩子,学习态度很认真,回家就温习功课,但知识点总记不住;背书很吃力,别人背5遍自己要背10遍;听写一塌糊涂,生字记不住,熟字常写错,作业还总记错。 父母们半夜陪着孩子背书,看着孩子因为记不住课堂里的学习内容,急的哭。既心疼孩子学习辛苦,自己又无计可施。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学不会、记不住的现象? 其实,记忆包括了“记”和“忆”的过程,孩子诵读是“记”的过程,而把“记”的东西再背诵出来,则是“忆
老是听别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使劲浑身解数! 你家报了了几个辅导班?学了几门特长? 你买没买重点中学学区房? 孩子中考多少分?能不能上重点高中? 这就是中国父母之间最平常的对话,他们这一生,都有着操不完的心。 但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正确的吗?在父母的逼迫下学习,去完成所有的事情,孩子能开心吗? 无疑,在父母如此焦虑和担心下,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反而很容易形成“被动攻击心理”他们会认为我做一切都是为父母做的。 朋友小丽一口气为儿子报了三个补习班,她的孩子天天忙的像个陀螺般,孩子天天喊道:“妈妈,我好累,好想睡觉”。 小丽就在旁边给孩子念叨心灵鸡汤,为他加油,说什么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时常劝她要宽心,孩子还小,路还很长,慢慢来! 她每
孩子越来越作了是怎么回事?今天宝妈收到一位宝妈的留言,最近她很焦虑,因为女儿越来越“作”了,粒粒妈妈在群里跟家长们说起这个话题,马上就炸出了一批“战友”! @最小的天: 零食包装袋一定要从这头打开,如果不小心从另一头打开了,马上崩溃。 @度过: 在超市看到人家把零食切成小粒试吃,回家吃啥都一定要切成小粒,还要一根根插上牙签!有时都怀疑他是强迫症 @俩宝儿: 有次顺手剥了根香蕉给她,平时都很少哭闹的,结果滚到地上哭得那个伤心呀……换一根也不行,那次之后再也不敢多手了…… @不知我者: 爸爸回家必须她给开的门,爸爸自己开门走进来了,一定要爸爸走出去,她重新开才行。 如果你家也有一位2-4岁之间、忽然变得很“作”的孩子,咱们握个爪吧:恭喜你,你绝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你家娃儿,不是强
宝宝降生,对很多新手父母是种全新的体验,手忙脚乱之间,我们便把全部的爱,倾注于宝宝身上,慢慢掩盖了其他情感,甚至不可忽略的夫妻关系…… 孩子代表我们最好的情感归宿,我们对孩子的爱,渐渐成为了生活的重心。 但你知道吗?家庭关系中,婚姻关系永远是核心,是家庭和睦的基本根源。婚姻关系的好坏,甚至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性格和人生? 01、“父母相爱,孩子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一个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TA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TA的爸爸。 婚姻中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是特别珍贵的感情滋润剂,不仅滋润了彼此,而且影响着孩子,潜移默化中塑造孩子的好性格,教他懂得如何欣赏他人。婚姻关系和谐,才有和悦的家庭关系,进而形成一个积极阳光的氛围。这样的孩子不仅乐观向上,也明白如何对爱的表达,懂得欣赏生活,热爱赞美他人。
.bizsvr_0 {max-width: 100%;min-height: 1em;letter-spacing: 0.476px;text-align: justify;font-family: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color: rgb(62, 62, 62);} .bizsvr_2 {margin-top: 0.5em;margin-bottom: 0.5em;max-width: 100%;text-align: center;} .bizsvr_3 {display: inline-block;max-width: 100%;} .bizsvr_4 {color: rgb(62, 62, 62);font-family: 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max-width: 100%;width: 9px;heigh
或许宝宝是天生的“高需求儿” 亲密育儿专家西尔斯夫妇曾经提出一个“高需求儿”的概念,界定的就是一类天生特别难带的宝宝,这类宝宝的特征,其中有一点就是高度敏感,需求多变,非常娇气,稍微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哭闹,有时候让大人抓狂却没有多有效的问题解决办法。 带这样的孩子,往往会非常累人,但也并非没有任何回报,因为这类高需求儿如果得到充分的关注与及时的回应、照顾,长大后往往会变得对别人的需求很敏感、贴心。所以,如果娇气宝宝从出生伊始就有这种特点,家长最好放下自己的焦虑和挫败感,因为孩子这般娇气并不是家长的错。 给父母的建议: 不要对改变的期望值过高,反过来,接纳孩子的这个性情,用心回应他的需求,孩子反而更容易保持平稳的情绪。好消息是,只要得到妥善的教养,这样的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改善。 也许是你 “百依百顺”惹的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