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该怎么办?长时间接触电子产品,明显对孩子的眼睛健康非常不利,不想让孩子毁了双眼?可没办法把孩子拽离电子“黑洞”怎么办? 脑波研究显示: 看电视的时间愈长,脑中的阿法波愈强,贝塔波愈弱,脑部活动力大减,人就像被催眠一样,思考力与注意力都下降。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琼森教授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脑部需要不同的刺激,才能促使神经快速发展、建立链接网络。电视声光与画面的刺激,让脑部一直维持在较原始的区域运作,无法刺激思考区域的发展。” 耶鲁大学电视与儿童专家辛格 电视对于儿童阅读的影响,不仅是抢占了儿童看书的时间,而且破坏了视觉系统的学习。“在学习与阅读习惯完全培养好之前,最好完全不要看电视。” 无论是电视、电脑、手机,这些电子屏幕都会对孩子的大脑发展产生影响,而家长能够最直接观察到的便是这些
善待幼儿的好奇心 1、正视孩子的“破坏行为” 爱迪生小时候是个十分淘气的孩子。有一天,他对青草不会燃烧,而枯草却可以燃烧感到怀疑,于是自己跑到仓库里,用火点燃了干草堆,实地试验一下,不料却酿成了火灾,把父亲囤积的草料付之一炬。生活中孩子们的破坏行为也很多,拆、毁物品,屡见不鲜。 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这种行为正是他好奇心的表现,把玩具汽车拆开是因为他想知道汽车里面是什么样的,是什么会使汽车转动,如果把轱辘下来,汽车会怎样?孩子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念头,于是他会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因此成人不能轻率地将孩子的某些违规行为定性为“破坏”,而应该真诚地相信每个孩子都怀有良好的愿望。同时设法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看到他真实的需求和动机。在肯定和鼓励孩子探索行为的基础上讲清道理,给他提供问题的答案,满足他的好奇心。如果条件
父母情绪不好时或者发脾气时,有些话一定要忍住,绝对不能对孩子说,要知道这五句话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做得更好,所以对孩子的要求极为严格,当发现自己的孩子有一点没有做好,就会非常生气。认为孩子是专门气自己的,就毫不犹豫的训斥,这些训斥的话是家长在没有理智的情况下说出来的,但也是最伤孩子心的,所以无论自己多么生气都不要说这些话。 1. 这么容易的事儿都做不好,要你有什么用 很多事情并不像家长看上去的那么容易,孩子没做好可能是事情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所以你应该问孩子是怎么错的,而不是说他“笨”说他“没用”这样很容易使孩子自卑,养成孤僻的性格,做事情更没有自信,所以父母应该是理解而不是责骂。 2. 咱就不要和人家比了,比不过的 不管有钱没钱父母给孩子的都应该是积极健康的东西。所以面对孩子的要求
“我的孩子不贪玩”这是一句很多家长引以为豪的口头禅。可是,妈妈没想到的是久而久之“不贪玩”的孩子变成“不会玩”的宝宝,就好像在笼子里关久了的小老虎已不会捕食了。 妈妈有没有发现,如果没有了玩具,你家宝宝会吵闹,因为他们自己不会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如果给宝宝一个新玩具,没有妈妈的陪玩,他可能完全不会自己玩,因为宝宝不会自己学习如何玩;如果你让宝宝见几个新朋友,他会缩在妈妈的背后,不愿露出小脸,因为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自由地玩乐。 不会玩是宝宝心智发育不健全的重要表现。宝宝不会玩,谁之过?当然原因要从养育关爱孩子的父母身上去找。那么, 先让我们来看看父母看待“玩”的三种观点吧: 强硬派父母:“玩”就是不务正业 这种家长认为 “玩”是不务正业的行为,常常伴随着不受管教的出格举动,更会浪费学习的时间,从而影响前途和人生。所以他们的态度是:
近日,我之前的领导张总在朋友圈晒出女儿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被大家热议颜值爆表、才智当当..... 我的这位领导是响当当的行业“一哥”,他带的团队总是业绩斐然,他本人也凭着出色的能力,坐上了公司副总的位置。 没想到的是,他的女儿也如此优秀,那个几年前还偶尔出现在爸爸的扣扣空间里面,跟着父母游历世界的小女孩,已经开始用自己的实力,刷新了人生履历。 要说这样的例子,每年高考之后,网上的新闻都会爆出不少。之前的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比如某总监的儿子,前年高考考出了695分的好成绩,成为了区高考状元;某个公司CEO女儿,从高手云集的“人口大省”山东省,考上了清华大学;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 可是,这些所谓的“有钱有势”的人家的孩子,难道不应该是每天吃喝玩乐,不学无术的游戏人间吗?不应该是依仗着父母有钱有势,根本不知道“奋斗”二字怎么写的纨绔子弟吗?
在我们的普通家庭中,父母们采用最多的教育方式一般都是那种比较程序化、比较严格的,孩子的那些本该有的奇思妙想,往往都是被我们以事实或者是所谓的规矩等给慢慢的扼杀掉的,所以才会有人认为我们孩子的创造力不足。 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般都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慢慢的成长起来的,所以作为父母的,平时这3件事,要尽量的避免,这样才能让孩子的思维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 一、阻止孩子们涂鸦 孩子们小的时候那是经常会拿着自己由各种材料组成的“小蜡笔”,在家里乱涂乱画,把家里的墙壁当成自己的小画板,或者是一些比较调皮的宝宝,甚至敢在自己已经熟睡的爸爸妈妈的脸上来“作画”,因此经常会惹的父母们大发雷霆。但是他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是在偷偷的帮着孩子们长智力和想象力。所以父母们与其不断的阻止他们,不如顺从他们,给他们买几个大一点的黑板或者是绘画板,让孩子们尽情的表达他们的艺术。
宝宝的兴趣转移得快,是常见的事情。很多父母都弄不懂为什么宝宝不能坚持专心做一件事情,是不是跟宝宝的脑部发育有关呢?兴趣转移得快究竟好不好呢? 为什么兴趣转移得那么快? 2岁的亮亮特别喜欢荡秋千,但每次也就坚持玩1分钟而已,他的妈妈说:“下一分钟他问我可不可以去喂狗,不一会儿他又跑去踢球,然后又回来荡秋千。我被他折腾的简直要筋疲力尽了。” 心理学家认为: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他们吸取到最丰富的知识。 专家说:“各种不同的经历有助于形成大脑内神经中枢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儿童可以由此不断得到新的信息。”正因为这个原因,孩子对某件事的兴趣可以很快就消失,对任何事情的关注都不会超过15分钟。 如何让孩子的兴趣长久一些 在认识到孩子对所有事情的5分钟热度后,我们也完全可以做点什么来帮助孩子,让他的兴趣停留的时间更长
一位母亲发现,当舅舅两岁的儿子来家里做客的时候,她不曾预料到的是,妈妈对小弟弟过于热情,四岁的女儿就对弟弟突然产生敌意。妈妈的态度不得不做出一定的调整。这位妈妈告诉我们:“女儿承认自己对弟弟非常生气,但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经过一番委婉的询问,妈妈发现女儿是有了一种不安全的感受——并不是关于小弟弟,而是关于她自己的地位。她是家里唯一的宝贝,而现在有人和她分享母亲的爱了。 四、五岁的年龄阶段是人生中更多地了解感情的最佳阶段。心理学家认为:在幼儿园里,老师鼓励孩子们自律与相互合作很重要。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他们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正在发展与朋友密切相处的能力,这也将对孩子的成长有长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孩子小的时候能体察到他人情绪的儿童,长大以后也很少会在行为或学习方面出问题。因为要理解别人的意图,首先就要意识到自己的感情以及
宝宝出门走一路捡一路是怎么回事?宝宝出门走一路捡一路的习惯没毛病吧。有位宝妈带宝宝走路出门,宝宝的小眼睛总是紧盯着地上,一会儿捡起个石子,一会儿捡起个树枝,有时还往嘴里放,是要阻止他,还是让他捡着玩呢? 两岁以后,宝宝对事物有了更深的认识,总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验证对事物的认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而“就地取材”就成了宝宝最热衷的活动之一。在捡东西的过程中,宝宝得到了大量的、让他兴奋不已的有趣信息,他的好奇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同时还锻炼了手、眼、脑的协调能力,积累了生活经验,这些都对开发宝宝智力的十分有益。 既然有这么多的益处,那么何不好好利用它来培养好奇宝宝呢?让我们来听一听好奇宝宝和妈妈之间的对话吧。 我是好奇宝宝,我喜欢: 捡起各种各样的小石头比一比; 用树枝在土地上画出奇怪的图案;
全世界的亲子关系共有4种,你家的属于哪种?很多人都说,最好的养育孩子的环境,应该是给孩子一种宽容和自由的生活,这样有利于人格健全,你看人家西方国家就是这么干的。相比之下,严厉的家教、处处管孩子,会阻碍孩子的成长。这似乎是当今中国家长的共识,大家都认为这样才是对的。 事实上,美国家庭并不是完全宽松和自由的,这是中国家长对美国父母的误解。据PISA研究发现,美国的中产阶层父母,即美国的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期比较放任,让孩子自由探索和学习,但到了孩子上小学初中后,美国父母被戏称为“直升机父母”,即几乎24小时在孩子头顶盘旋“监控”。 这就让人懵了,那么到底该宽容自由,还是严厉管束?答案可能跟你想的完全不一样。我们先看看目前世界上的父母与孩子的状况。美国调查记者Amanda Ripley研究发现,世界上包括中国父母在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主要有下面4种:
冷暴力,顾名思义是一种用冷漠,冷淡的方式对人施以精神暴力的一种行为。在婚姻关系中,冷暴力的危害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有人说冷暴力比一般暴力对人的伤害还要大。 其实冷暴力不仅仅存在于婚姻关系,在亲子关系中也常常存在,很多时候家长情不自禁的行为,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不择不扣的冷暴力,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哪些常见的家长行为可以算作冷暴力: 1、你很忙,当孩子呼唤你的时候,顾不上孩子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家长比较忙,或者自己正沉浸在自己的事情的时候,无意的忽视孩子的呼唤,有的干脆就是对孩子不耐烦,故意装作不存在。 不良后果: 孩子受到忽视,会采用粘人,淘气和破坏性行为吸引家长的注意,或者放弃获得父母的关注,亲子关系走向疏远。 正确做法: 当你很忙,或者已经不耐烦的时候,孩子呼唤你,也请你做出及时响应,哪怕是
敏感的女孩更容易凡事往心里去 女孩的心思比男孩更细腻,她们对身边的事物具有更强的观察力。然而,当女孩被“细心”所累时,妈妈便着急了。 大大咧咧的男孩,调皮了,父母骂他一顿,训几句,过不了一个钟头,他就跟没事人一样了。敏感的女孩,对于一些事情更容易往心里去。父母即便只是摆着脸,或者脸色还不是摆给她看的,她都会难过,感觉心灵受到伤害。 教育敏感的女孩,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细心,发现女孩的敏感点并及时地开导她,让她的心胸慢慢地开阔起来,拥有一颗像大海般的心,便能容下更多的事情了。 敏感的女孩,对于他人的责备、不满,倾注了更多的心思,所以她们总会尽量将事情做得完美,这是好的一面,父母可以恰当地进行鼓励。然而,当女孩事事追求完美,总是因为别人的看法而神伤的时候,父母不妨这样告诉女孩:凡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当父母以身作则地将这句话诠释给女儿,相信她能更坦然地面
父母该怎样爱孩子才不招恨?最近看到一个关于把父母拉黑多年的事儿,希望给现在的年轻父母们一些参考,说明那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下面分享给每一位父母,在孩子的角度审视自己,做个更好的父母。 1、爱不是控制 王猛说他母亲在上小学前喜欢包办事情,一直倾向把他关在家里,让王猛觉得自己过度保护。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个朋友,她在高中住校的时候,她妈妈常常会向她的室友了解她的情况,她感觉时时被监控着,一点也不想回家。 本科和研究生都好不容易考离了家乡,毕业后随自己的意愿在杭州工作,但迫于父母的安排,回到宁波家里,考了个事业单位,也住在家里。然后她妈妈开始各种安排相亲,每个星期都有几个相亲对象要去见, 她很排斥但是没有办法,她如果不去,她妈妈就哭给她看。据说她后来还得了抑郁。最亲的人的爱,伤害力最大。 我相信,绝大多数的父母都爱着孩子,
想要孩子阅读“过目不忘”,首先要让孩子看得懂!家长要如何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这篇文章。 小故事 佩佩在5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就经常把佩佩抱在怀里,给她读一些简单易懂的图文故事书。 妈妈还经常讲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告诉佩佩并为其介绍周围的物品、人物和环境。一转眼,佩佩已经3.5岁了,也进入了幼儿园。 有一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佩佩回家,可是老师却拉住妈妈说:“您是不是每天都给佩佩读《礼物》这本书呀? 佩佩今天在教室里给小朋友们讲了这个故事,我听了一下,基本上都对。”妈妈也有点吃惊,因为她只给佩佩读过一次那书。 回到家,妈妈翻开那本图文版的《礼物》,发现这本书的插图做的非常棒,并且大部分的知识佩佩已经听过,妈妈就想,肯定是因为佩佩自己看的懂所以才会过目不忘。 佩佩之所以会过目不忘,完全是因为
筱萱妈妈的话: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曾经我也很向往浪漫的诗和远方的风景。生娃后,每天都在手忙脚乱中感慨“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和孩子他爹小打小闹的日复一日中,宝宝已经一岁半了,会跑会跳还每天对我笑。看着逗比的老公和健康的娃,我仿佛突然明白了,对我们这种世俗凡人来说,“诗和远方”可以有,但毕竟不是生活的常态,想要过得幸福,重要的是在“眼前的苟且”中发现爱与美!感恩遇见老公、生了女儿,我们全家一起努力把“苟且”过成“诗”,即使是逗比创作的“打油诗”又何妨?开心就好……
孩子的规则教育一直是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德国人严谨,原则性很强,下面我们来看看!62条德式教养规则,教出自律好孩子! 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 →德国妈妈三「不」曲:不提醒、不帮忙、不管他! 孩子花钱如流水? →给孩子的礼物──对帐本!多花的钱,就扣回来!教会孩子,多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的。 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德国妈妈的饥饿教育:不好好吃饭,就得挨饿! 小孩抢玩具,怎么办? →先到者先得,不然都别玩!教会孩子,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规则与秩序。 孩子拖拖拉拉就是不睡? →说定时间,绝不妥协!父母破坏规则,孩子就会轻视规则。 我的孩子恋爱了? →德
好的父母守望孩子,差的父母代替孩子!你是哪一种?孩子能一直好下去,用错了方法家里就会引发一场大战,孩子叛逆的不得了。 身为家长,我们好像真的很特别迷茫,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待孩子,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例子,她家的孩子从叛逆到懂事到底经历了什么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由于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让我有种怨天由人的感觉,总觉得自己受害,自己可怜。像全世界都欠我一样。整天愁眉苦脸! 原本我也可以很幸福的,在家老大爸爸妈妈都对我疼爱有佳。 从小就到大都是邻居们眼中的乖乖女,但乖巧懂事的背后我承受了多大的心里压力,受到了多少的伤害只有我只己清楚。 因为性格的原因,在择偶的事情上也没有自主权。几次的感情失败,对人生更没有太多的梦想。和向往! 只是当时我一直带着比我小十二岁的小妹,和比我小的小弟上学。只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的妈妈压力都是非常大的,不仅要照顾好孩子和家庭,也要照顾好自己的事业。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我们的要求都挺高。 小新妈就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什么都希望自己做到最好,什么都想要给到孩子最好的,经常给自己施压。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自己要求太高了而已。 以下这七点,我们只要能做到4点,基本已经算是一个合格妈妈了。 孩子能够在我们面前表现出各种情绪 其实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大家都比较倾向于和自己亲近的人表现情绪。 我们从心理上觉得和这个人亲近,那我们就会信任他,愿意和他分享自己的情绪,哪怕是一些负面的。 孩子也一样,他觉得和我们在一起有安全感,他就会毫无顾忌的在我们面前表露各种情绪。 相反的,如果孩子和我们不哭不闹,不表露自己的情绪,那就暗示着,亲
当孩子犯错时,你是马上发脾气的妈妈,还是冷静分析事件的妈妈?当孩子长成大孩子后,你还是他心里从小喜欢着的妈妈吗? 孩子对你突然冷漠了,你是否能先从自身分析原因呢?孩子对你突然依赖感十足了,你能看到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专家研究表明,母亲是怎样的人,孩子有70%的基因会像母亲。 1 心态放松的妈妈 如果说只能给妈妈们一个建议,我一定会说:“亲爱的,放轻松一些。” 绷紧的神经和焦虑的情绪,只会让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发挥失常,而放轻松,你的笑容会感染孩子,你的平和会传递给孩子,你的从容会让他们相信人生没有什么困难是过不去的。 2 鼓励孩子自己做的妈妈 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在一起,只有母爱是为了彼此分离,给孩子适合他年龄的自主权,他会更容易面对今后的人生。 自己做,不仅仅是吃饭穿衣、分担家务,更
要说带孩子辛苦点也就算了,可偏偏小娃儿脾气还大,成天给照顾他们的大人出难题—— 把玩具撒一地,让他捡非不捡,软硬不吃;好心带他小区玩一圈,到要回家了比拽十头牛还难...冷处理吧,不一定能解决当下的问题;直接扯嗓门镇压吧,其实也无效。我一朋友孩子现在一岁多,她和我说,你的文章都说爸妈稳定的情绪对孩子的安全感很重要,于是我每天拼命克制自己,可我已经觉得自己要憋出内伤了。 但亲爱的,虽然控制情绪很重要,但控制情绪并不代表硬憋、不沟通、冷处理。所谓控制情绪,反正是需要我们去直面宝宝发脾气,而不是躲避,要去了解娃儿发脾气的内在原因、巧妙地选择沟通方式、合理运用化解冲突的工具,而在进行这一切时需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嗯,听着有点深度对不? 一、一言不合,娃就发脾气了?淡定 1.孩子有情绪别担心,这恰恰是正常的表现。 情绪如同浪花。大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