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孩子后,不少家长都发现,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事都磨磨唧唧的。那么问题来了,孩子有拖延症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自从有了孩子之后,家长们终于发现,比蜗牛还要磨蹭的不是乌龟,而是孩子!尤其是两岁以上四岁以下的孩子,比“老油条”还油,根本就不管家长让干什么,能气得家长火冒三丈。 许多家长也都为此讨论过,究竟怎么才能改掉孩子的拖延症呢?那就是“数到三”了。 不少家长也都是这样做的,让孩子去做一件事,孩子如果磨磨蹭蹭的,家长就开始数了:“一……二……三!”而且一声比一声高,数到“三”的时候都要吼起来了。而且这种方式确实非常有用,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家长开始数数的时候,就是告诉孩子“你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内动身”,是让孩子行动的最后信号,就像是运动场上的信号枪一样,信号枪不响,运动员们是不动弹的。孩子本来就有惰性,所以一般都是能拖
每个人都会犯错,小宝宝也不例外。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犯无数个错误,那么问题来了,宝宝犯错后家长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小文家的男宝今年刚刚上幼儿园,有一次正在和小文逛街的时候,幼儿园的老师打来电话,说男宝在幼儿园欺负其他小朋友了,需要小文赶去幼儿园当面和老师教育一下男宝,顺便安慰一下被欺负小朋友的情绪。小文撂了电话着急要前往男宝所在的幼儿园,为了避免小文着急上火,我乘车和小文一起来到幼儿园。 男宝见到小文立马认识到错误乖乖的低着头来到小文身边,小文当着老师的面一边帮着老师安慰受欺负小朋友的情绪,一边严厉地指责着男宝,每次男宝想抬起头解释什么,小文总会用咄咄逼人地气势压制着男宝。我在一旁看着小文教育男宝的方式,心中暗暗为男宝未来的成长感到担忧,因为在宝宝犯错后,宝爸宝妈采取这三种处理方式,不仅容易让宝宝心理缺失,而且还容易让宝宝变得懦弱胆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优秀有素养的人。但是这离不开父母们的家教。那么怎么知道孩子家教好不好?一起来看看吧。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要好的朋友,无论是偶尔遇见的小伙伴还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孩子们似乎很天真,能随时随地的和陌生的小朋友们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关系,往往家长也很乐意孩子们之间的互相玩耍,毕竟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如果孩子在和小朋友玩耍时,有以下3种表现,那就充分说明孩子已经长大了,家长的教育在孩子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将来肯定会很出色! 开始考虑他人的感受 孩子们之间的相处过程,不会一直很融洽,很可能因为某个意见不一,就发生争吵甚至打闹,即便是两个孩子单独玩耍,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更不要说一群孩子一起玩了。可如果你的孩子能在争执中主动退出,而不是一争到底绝不退让,那说明孩子会开始考虑对方的感受了。
有句老话叫“穷养儿子,富养女儿。”这句话自然是有着一定的道理。用贫穷锻炼男性坚强的意志,用富有提高女性对诱惑的免疫力。那么富养女儿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尽管我们不至于真的说下死力气刁难儿子、溺爱女儿,但对女孩进行适度的“富养”还是很有必要的,起码不要让孩子因为小时候的穷困而产生性格上的问题,以至于长大后吃亏。 如何正确“富养”女儿?“富养”的界限又在哪?其实,只要做好这4点,女儿自信又不骄纵。 1、物质上满足女孩的合理要求 “再苦不能苦孩子”,尤其是女孩,父母要做的不是让孩子吃苦、磨练意志等乱七八糟的事,而应该让孩子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 像是新衣服、可爱风的小饰品,对于女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有条件的父母应该尽量满足才对。 当然,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孩子渐渐开始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父
假期怎么带宝宝玩?怎么玩出教育效果?家长带娃们出去旅游,不仅要忍受大包小包、来回路途的颠簸、拥挤的景点,还要忍受孩子旅途中的哭闹。而宅家的娃们其实更不好带,又要让他放松心情,又不能彻底放养! 该怎么办呢? 给大家送上17个专注力训练小游戏,不管去哪里,这些游戏都可以用得上。 旅途篇 每次带孩子出去旅行,坐车或排队的枯燥时间不管对大人还是孩子都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如果孩子因此坐不住,闹情绪,发飙起来,那可不仅仅是枯燥了,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对孩子来说,最有趣的消磨办法当然要数好玩的游戏,它既轻松自在,又可以让全家一起享受欢乐的亲子时光。 等候时玩的游戏 等等等等等……只要一出门,吃饭、搭车、候机、坐地铁,甚至上厕所,人多的地方都得排队。 等待确实无聊又焦躁,随手准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这个规矩,需要从小就给孩子立下。那么问题来了,孩子不懂规矩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1岁半的婷婷来姑妈家做客。已经会用勺子吃饭的她,吃午饭时极不安分,一边拿勺一边还要抓玩具,饭洒了一地。怕婷婷爸妈尴尬,姑姑打着圆场:“小孩子嘛,还都不懂呢。一会儿扫一下就好了。” 可是呢,不同于一般的爸妈,道歉完几句就任由孩子自己折腾,自己顾着先吃饱饭。身为医科大学硕士的婷婷爸爸和在育儿报刊担任编辑的婷婷妈妈行动起来。 婷婷爸爸先是抢下婷婷的玩具,放在她够不着的桌子上。 然后婷婷妈妈开始跟孩子沟通:“宝宝吃饭要专心,吃饭的时候不能玩玩具的。”婷婷妈妈边说边比着手势,虽然婷婷瞪着大眼睛似乎并不太懂。 姑妈还在惊讶,“这么小的孩子,你跟她讲她能听得懂吗?”孩子看着爸爸妈妈没有要把玩具给他的意思,就哇的一
手机已经普及到了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就连小孩子都是人手一部手机。那么问题来了,小孩玩手机有什么影响?一起来看看吧。 现在不少孩子都十分喜欢手机等电子产品,作为人与人联系的一种通讯工具,手机的好处自然不用多说,但是其弊端也有很多。对于小孩子来说,经常玩手机和少玩手机的差别的确很大,特别是上小学之后就能表现出来。 1、自控能力 孩子经常玩手机往往自控力不好,总是被手机吸引。上小学后可能因为手机影响学习成绩,上课之后总想偷着玩手机,十分影响学业。反之,平时很少玩手机的话,上课听课效率无疑更高,学习成绩也会更好。 2、交往能力 经常玩手机的孩子,往往对网络细腻事物兴趣很大,在现实中却很少与其他人交流,特别是上学后孩子心思都用在了手机上,对于正常的师生交流提不起兴趣,这样会对孩子日常交往带来很大阻碍。相反,不玩手机的孩子
父母是最能够影响孩子的人,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在育儿过程中,父母们需要注意许多事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而在家庭之中,母亲又承担了教育的大部分责任,付出的更多,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 其实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一位妈妈要先成为一名“称职”的母亲。然而想要扮演好妈妈这个角色是非常难的,在中国很多妈妈都不知道如何“演”好这个角色,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怎样的妈妈才算是“称职”的妈妈。 1、不拿孩子“攀比” 在中国妈妈这个群体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每当三五个妈妈凑在一块的时候,三五句话尽是离不开孩子的,并且不好的现象是:喜欢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攀比。这样的行为是不好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
讲道理实质是帮助孩子解心结,如果没找准心结在哪,形同于鸡同鸭讲,浪费时间。 有了孩子后,我在长辈那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道理,等他再大一点自然就明白了。” 我不相信孩子小就蛮横无理,所以女儿遇到问题,我惯用的做法是和她讲道理。 中秋节女儿幼儿园出了道题目,要大人跟孩子一起做灯笼。爸爸的手工向来比我厉害,晚饭后,父女两认认真真的裁剪,绘画加色,很快完成了作品。 女儿看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灯笼,越看越舍不得,最后嘤嘤嘤地哭起来,嘴里念道着“我不想把灯笼拿去幼儿园。” “小朋友明天都会带灯笼去哦”。 “明天爸爸再给你做个一模一样的。” “大家都拿了灯笼,你不拿会很尴尬呢。” 女儿似乎没听进去爸爸的话,一直嚷嚷着不带去幼儿园。 孩子哭的时候是听不进道理的,所以此刻我能
孩子该不该上特长班?如果孩子上特长班,家长该不该干涉?那么对于孩子参加特长学习时,家长是否应该干涉教练/老师的教学过程,又该如何参与进去,您有什么看法呢? “涵涵这周怎么没去上网球课啊?”“别提了,上周上课的时候,她爸爸一直在旁边插嘴,孩子也不好好打,弄的教练也生气了,这不这周课也没上成。” 涵涵从开始接触网球到现在,已经两年多了,每次爸爸陪着她去打球时,都会对教练的教学多加干涉。 妈妈事后得知,事发当天,涵涵爸爸更是从孩子打的第一个球开始,就不停的指挥:“你这个球打的太松了”、“你这个对打的来回太少了,你要认真一点”、“你应该先打正手,然后再去打反手”等等。 我们看到孩子的爸爸从孩子打球的进度,到孩子练习每项技能的时长都在不断提出自己的要求,长此以往,孩子也认为教练的话自己可以不用听,只要听爸爸的就可以了。 后来在涵涵妈妈
家长总认为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在平常往往不会真的和宝宝去交流,有一部分家长会敷衍了事。 但事实上,当宝宝讲话时,则需要宝爸宝妈耐心一点,对于宝宝提出的问题,要给出清晰明确的指令。 当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时,甚至包括为宝宝尽心尽力地做事等等,这些都是在与宝宝交往、交流,对宝宝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宝宝的交往、交流能力,更多的是通过与爸妈交往、交流练就的。 如果爸妈忽视了这一点,宝宝是很难建立起与周围人交往、交流能力的。 有一句说得不错,“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宝宝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已经显露无疑。 其实,在孩子3岁就可以说10个左右的英语单词。 背儿歌,唐诗、广告词及简单故事。 能数到几十甚至100,会做数字汉字的配对。
当孩子遇到自己喜欢事或物,而父母却不答应的时候,有些小孩就会撒泼甚至在地上打滚。那么这时候该怎么办呢?一起来看看吧。 昨天和姐姐一起带着4岁的大外甥去游乐场里玩,整个过程孩子玩的非常开心的,难怪人们都说游乐场是孩子的梦幻天堂。只是后来大外甥非要闹着玩空中飞椅,门口的警示牌上非常明确的写着1.2米以下的儿童禁止玩耍,无论姐姐怎么解释大外甥就是不听非要进去玩。 后来居然在地上打起滚来了,本以为姐姐要放大招了,结果姐姐却十分淡定地坐在旁边玩起了手机。 没想到姐姐这招还真管用,大外甥看到这招不起作用就乖乖地站了起来,拍拍身上的泥巴向姐姐妥协。 难怪老妈总是说姐姐比我聪明,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不是苦口婆心的哄孩子,就是狠狠地把孩子揍一顿。很多爸爸妈妈在孩子耍赖皮的时候,
你会用奖励零花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吗?用零花钱培养孩子会存在什么不利?你们觉得金钱鼓励会树立宝宝正确的金钱观吗? 奖赏教育被现代社会中的宝爸宝妈视为教育宝宝的有效方法,口头表扬教育和进行物质鼓励的教育方法在很多家庭中很常见,宝爸宝妈也习惯了用这种有诱惑的物质奖赏方式培养宝宝好的生活或学习习惯。比如如果宝宝按照宝爸宝妈的要求完成了一项任务,宝爸宝妈在口头表扬后还会对宝宝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比如给宝宝买喜欢的玩具或者直接给宝宝一定数额的零花钱。 但给宝宝零花钱做为对他的奖励也存在一些弊端。最近同事小邱就遇到了一些这方面的烦恼,原来小邱为了培养宝宝良好的行为习惯,规定如果他每天表现让家长满意,就给他一些零花钱,但这种方法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宝宝的一些行为就让小邱开始考虑这种方法还应不应该继续坚持下去,因为小邱发现自家五岁的男宝为了得到零花钱竟然和小邱玩起了心眼,当着小
怎么培养孩子的韧性?现代的孩子普遍缺乏锻炼,经不起挫折的教训,家长要知道,孩子一旦缺乏这项能力,一点挫折就可能让他轻生! 就在前不久,安徽某校一名高二的同学,在课间被叫到办公室批评了几句,随后出来便纵身一跳,从楼上摔下,后抢救无效死亡。孩子已经逝去,留给父母的是余生的悲痛,对于更多孩子的父母来说,这次的悲剧再次让我们为之警醒: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一个小小的挫折都可以摧毁他们稚嫩的生命!培养孩子的韧性,是父母必须学会的技能! 生命只有一次,如果连生命都不能保证,何谈其他方面的教育!在孩子还没有长大的时候,势必会碰到各种问题,如果从小没有得到过这方面的锻炼,极有可能会引发可怕的后果。国外的保健组织曾经做过研究,从17000名儿童中的成长中得出了如下结论:儿童期的不良经历,是他们以后患病或者死亡的主导原因! 儿童期的经历如此重
爸爸爱干净整洁,妈妈爱打扮,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利吗?你家的爸爸爱干净吗?你家的妈妈爱打扮么?你有想到自己的行为和外表对孩子的内心和成长有很大的作用吗? 很多人都会无知的问,怎么把孩子养的优秀,怎么把孩子养的有出息。似乎是在担心自己的教育能力和养育能力,孩子在一步步的成长的过程里,妈妈准害怕孩子被别人赶超,准想寻找一种途径,让孩子变得更加出众。 今天,我来告诉你,想让孩子更加出色的确有一种途径,而且很简单,那就是父母的装扮,一个爱干净的爸爸加上一位爱打扮的妈妈,孩子长大后,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都会特别出众,因为在这种家庭长大下的孩子,他举手投足间都能透露出充满信心的能量。 干净的爸爸,能教会孩子得体大方 传统模式下的父亲,大部分都是在家比较邋遢的,对于自身的洁净卫生毫不在乎,妈妈们不催着梳洗,他们似乎永远不会在意自己的着装和打扮,衣服需要妻子提前准
如何了解一个3岁的孩子?3岁的孩子会具备什么特征,都爱干些什么呢?接下来看看下文具体了解一下吧~ 在3岁前,儿童的生命中充满了创造性和一些很重要的事件。但3岁前发生的事情却常常被儿童遗忘,因为儿童3岁时才开始具有意识和记忆。在3岁前,儿童处于心理胚胎期,这个时期的很多东西都是各自独立发展的,如语言、四肢的运动以及感觉,就像在胚胎期身体的器官一个一个地形成一样。但对于这些,儿童什么都不记得了。 儿童在3岁前,人格还没有形成。当各部分心理器官都建构完成时,儿童人格的统合才成为可能。当3岁的儿童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当我们看到这个什么都已经会了的小生命时,我们就会感叹生命的神奇。在3岁后,儿童的成长必须依赖于环境,并在环境中自由地进行活动。这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语言表达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我们很多家长从来不认为自己的说话方式带有“暴力”的成分,而事实上,很多家长的说话语言却每天都给孩子带来委屈和痛苦,这是不争的事实!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沟通方式:非暴力沟通。按照这种沟通方式来和孩子谈话或者聆听孩子,就能使亲子关系情谊相通、心心相通。 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来交流,可以使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让我们不再只是停留在条件反射式的反应,而是让自己更加在乎沟通的感受和体验,有意识的使用语言。使用非暴力沟通,我们既能诚实、清晰的表达自己,又可以尊重的倾听他人。 在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来交流的时候,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掌握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一、观察。面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首先要问自己,我此刻观察到什么了?不管是否喜欢,在这一步,我们要求只是描述人们所做的事情。要客观地表达你所观察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们已经慢慢长大,也有了自己的情绪。也和我们一样,有情绪失控的时候。那么孩子情绪失控是什么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细心的妈妈发现,从2岁起,孩子们就越来越有性格了。 但凡不合他们心意的事,他们一定会摇头说“不要”,对于想做的事,即便家长不认可,他们也会说“非要”。不止如此,他们甚至会对父母拳打脚踢。 这种现象到底是突然产生的,还是有迹可循呢? 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失控,是在向我们释放一个信号,我们需要读懂孩子情绪背后的潜在表达。 小至坚持自己吃饭、穿鞋,大至出门闹着要买什么,任何一件芝麻绿豆大的事,都可能是导致孩子情绪失控的引爆点: 看中了某个玩具,家长没给买,便开始坐在地上嚎啕大哭; 抱着ipad看动画片,家长说几句,便闹起了情绪; 搭积木时,稍微遇到点困难
父母该教会0-3岁孩子拥有什么能?首先爸妈要抛开一个误解,认知和智商存在很大的区别,现在,“认知启蒙”是一个特别时髦的概念。说起 “认知”,你最先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来看看0-3岁孩子认知启蒙的重点是什么? 是识字、画画、读绘本这些具体的能力,还是智商、情商、沟通这些必须要具备的技能和软实力……其实“认知”包含的范围非常广,它是宝宝正常生活的基础,是一系列的能力,既包括知觉、运动能力、专注力、语言能力等,又包括一些软实力,比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情绪调节能力、自控力等等。 认知和智商有什么区别? 认知和智商最大的区别在于,智商是先天的,大部分都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认知却是后天通过环境和学习可以不断提高和进步的。 所以,一个智商高的孩子认知不一定好,有些孩子可能先天智商挺高的,但是后天没有被培养出一些优秀的软实力,天赋就被浪费了;有些孩子可能智
孩子从来不主动学习,每次都是父母催着学习时才装模作样,肯定没有学进去,孩子不逼就不学,爸妈该怎么激发孩子学习内动力? 有些时候我们会听见孩子会说:“我好无聊啊”,你知道你家孩子想要跟你表达的是什么吗? 其实当你孩子说自己无聊的时候,那就证明在孩子的心中在想这么两件事情:我不知道玩什么(没有学习兴趣)和我想要你陪我玩(缺少陪伴)。 兴趣是孩子学好一门课程的最好的老师,这个一直都是大家都认同的真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很重要的一点儿就是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只有体会了成功之后的荣耀感,才能让他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 而孩子无聊的时候正好是培养孩子独处能力的最佳时期,所以对于孩子发出“无聊”信号的时候,或许家长们这样做是最好的方法: 家长也需要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常常给孩子过度安排会容易让孩子无法找到自己的兴趣,也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