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孩子2周了,因为平常都是奶奶带,奶奶说家乡方言,结果孩子说话也是家乡话,出去跟人交流,别人都听不懂。我只要在家都是跟他说普通话的,害怕会不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交际?有没有好办法可以把他的口音改过来呢? ● 双语言锻炼孩子语言中枢 方言和普通话同时输入是可以的,因为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但要尽力去学习、提升自我发音水平。 作为父母可以给孩子播放简短有韵律的宝宝童谣、趣味儿歌或是简短的儿童故事,切记一定要采用简短的儿歌音频,音频发音要规范,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语音刺激印象,为将来孩子说出规范的语言打好基础。 父母或家人,如果不能用规范的普通话语音跟孩子交流,除提升发音水平外,可以尽量正确地发出一些简短的词汇。 在平时的语言交流中采取一种语言为主、一种语言为辅的交流方式。就是普通话为主,方言为辅,早期双语音刺激会让孩子对语言的细微差
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自然是少不了父母们的教育。那么问题来了,教育孩子一定要吼吗?带着疑问,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介绍吧。 信息时代,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和学校教育比起来,家庭教育显得更加关键,想必很多父母也深谙其中的道理。 教育心理学家指出,我们对孩子既要有无条件的爱,又要有“有条件的管教”。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种爱如果肆无忌惮,就会变成伤害,无法让孩子真正成长起来。 说到管教孩子,相信很多家长都看到网上有很多文章都在说,吼孩子的危害太大了,千万不要做吼爸吼妈!我想说,说绝对不吼孩子的,他们肯定没有真正养过孩子。作为女孩妈妈,考虑到女孩性格比较敏感,我一般尽最大努力呈现温柔的姿态,但日子那么长,总有忍不住脾气的时候,说实话,吼出来的感觉蛮爽的 其实,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该吼的时候还得吼,只要注意下面这几
教育孩子打骂不可取,那么爸妈该怎么做呢?爸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成年后拥有好教养,爸妈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教养从何而来呢? 从规矩中来。不过,说到孩子的规矩问题,很多家长就要吐苦水,说自己怎么教,宝宝就是没规矩,各种惩罚方法轮番上阵,即便是打骂,宝宝依然不买账,怎么破? 今天就来说说怎么科学惩罚孩子这个问题,摆脱打骂教育,让宝宝听话守规矩变懂事。 温柔地劝一下~ 孩子犯错了,爸妈不要怒气冲冲对孩子发飙,这样非但不能教育孩子,而且会让孩子受到惊吓。你可以好声好气地教育孩子,比如孩子在外面跟其他小朋友打架了,被其他家长投诉。 那么你要耐心地问孩子的具体经过,看看孩子在哪个程序做错,然后进行讲解。这样孩子才能明白自己的过错,下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如果成功了,就不用往下看,而如果劝解不成功,那么以下这些小小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优秀,但想要孩子学习不费力,家长该怎么做?家长该如何轻松培养出聪明孩子?在这个“拼脑时代”,怎么让自己孩子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有的妈妈选择“早一步”,给孩子上早教课,学前班,特长班;有的妈妈在营养上费心钻研,致力于把补脑食物让娃吃个遍。 想要孩子聪明学不费力,其实并不难,只要抓住时机,利用脑科学,就能轻松培养出聪明的孩子。 想要孩子更聪明,第一要义,就是抓住3岁前的时光。 在孕期时,胎儿大脑就开始快速发育了。到出生后第三年,大脑完成约 90%的发育,3-6岁时就趋近于成人水平。 0-3岁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妈妈们要抓住时间,选对方法,让孩子大脑反应变快,学习能力更强。 帮助孩子进行左右脑整合,引导他用左脑思考 关于大脑的运转逻辑,相比妈妈们都知道,左脑负责逻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和别的小朋友发生摩擦。有时候孩子会出现大人或者被打的情况,那么这种情况该怎么做?一起来看看吧。 娜娜这两天心情很不好,她两岁多的小儿子手臂上被自家小外甥又咬了很深的牙印。为什么说“又”,因为小外甥已经不只一次地咬了她的孩子,她也尝试过批评小外甥,但却不见效。 听到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喊,看见那被咬得肉都凹进去的小手,心疼得她自己直掉眼泪。 娜娜:“小外甥两岁多,比我儿子还小两个月。两个孩子经常在家一起玩,稍不注意,小外甥就又打又咬。说又说不听,打又打不得。” 爸爸妈妈们肯定也都有娜娜这样的体验,年幼的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友谊的小船经常说翻就翻,一分钟之前还是很好的小伙伴,一分钟之后却完全可以说翻脸就翻脸。 吵架打架甚至咬人都是有可能的,而且,不只是小朋友之间相处,跟自己的父母互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的行为,这时候就需要家长们及时制止。那么孩子的不良行为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抱着宽容的态度,毕竟孩子很小,有些事情需要家长教育。但是,有几样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发展,家长早点制止才是真对孩子好。 对老人不尊重 看孩子的教养,先看孩子对老人是什么态度,如果孩子对老人很不尊重,真的说明孩子被惯坏了,一定要早点纠正。 因为老人都比较宠溺孩子,对于孩子的要求总是处处满足。但是,原则性问题一定不能忽略。长辈有序,对待老人最起码要有尊重。家长如果对孩子这样的行为见怪不怪,以后等自己老了,孩子也可能那样对待自己。 打人 虽然说孩子在一两岁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手的敏感期,总喜欢打人去表达自己的情绪。以暴制暴的方式是不可取的,但是这种行为本身是不
孩子贪玩,这是每个有父母的心声。有些父母因为这事可没少操心,那么孩子在外面总玩不够怎么办?带着疑问,一起来看看吧。 “唉,孩子太贪玩了,每次带他出来,拉都拉不回去,愁死了!”前天闺蜜一见我就噼里啪啦一通抱怨。事实上,这种现象在小区中随处可见,那些大人拉拽小孩儿的场面真是堪比拔河比赛,不知道的还以为抢孩子呢! 所以,很多宝妈都想知道孩子在外面为啥总玩不够? 众所周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哪有孩子不贪玩的。孩子太老实,妈妈又该担心是不是出什么问题了。还有就是在家里憋坏了,有些家长不常带孩子出门,尤其是一个人带孩子太累,得空就想宅在家。 但是小孩跟大人不一样,他想到外面玩,整天闷在家里会憋坏。 所以他们只要一出去玩,就放风似的不愿回家。另外就是身边同龄的玩伴太少,一旦出去接触到小朋友就想多玩一会。孩子在外面为啥总玩不
会玩的孩子都聪明一些吗?下面有一些学习的心得和体会,有人说缺玩会延迟孩子大脑发育,今天就来分享“孩子为什么要玩,怎样才能越玩越聪明”这件事吧。 很多家长都不理解,玩对孩子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特别是大班的孩子,即将面临幼升小的转折,拿玩的时间学点知识,岂不更好? 家长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困惑,除了来自升学的压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 我们成人的学习方式是记忆,是刷题,但孩子和我们不同。 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他们必须要借助游戏来获取经验、形成概念、学习解决问题。 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学习,是工作,是他们发展一切能力的基础,是和空气、食物一样不可或缺的存在。 如果孩子不能尽情地玩,会怎么样呢? 有科学家曾经用老鼠做过类似的实验,结果发现,缺乏玩乐
注意力这个词,家长们都不陌生,但是,注意力有哪些外在表现?注意力为什么重要?自家孩子的注意力能力究竟如何?孩子注意力不好又该如何改善? 面对这些问题,很多家长已然是一头雾水。 今天,小编就带着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注意力,揭开这个名词的“神秘面纱”。 老师看注意力 开学1个月多,各个学校都招开了家长会,家长会热词之一“注意力”被各主科老师反复说起。 老师眼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哪些行为? 上课的时候孩子明显在走神; 刚刚讲过的内容回答问题答不出来; 课堂上孩子的注意力不跟着老师的进度走; 课堂练习不能按时完成,别人做作业他却在玩; 考试的时候不能顺利的把题目做完,做一半就找笔找橡皮…… 为什么老师认为孩子的注意力非常重要? 注意力是一种能力,注意力好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慢慢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既然有社交,那么肯定会免不了会发生一些争吵。那么孩子之间争吵父母该怎么处理?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也会像大人一样吵架,家庭有两个孩子的通常会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 很多家长在面对这样的情况都会选择“坐山观虎斗”,让孩子先吵一会;也有些家长会偏袒其中一方,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真正明智的父母是不会放任孩子争吵,将自己置之度外的。 首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之间发生争吵的原因都有哪些: 1、争抢一件物品的归属权,比如一个布娃娃、一块饼干、电视台节目等。 2、家庭因素影响。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就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当孩子遇到无法解决的事情或孩子感觉对自己不公平的事情出现时就会模仿家长,通过争吵的方式来为自己“发声”。 3、孩子没有解决矛盾
怎么帮助孩子养成好的良好习惯?都说好的习惯受益终生,其实好习惯也能有效提高孩子学习成绩,家长该怎么做? 孩子上学的时候,家长最操心的便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一直寻求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来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成绩。 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如果孩子能在少年时期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将会把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从而就不需要父母的再三督促了。 总之,想要孩子有个好的成绩就一定要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通过每天的点滴积累影响着孩子人生的发展。 想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一定要先养成孩子的时间观念,改掉一个毛病不难,难的是习惯的养成。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给孩子制定时间计划,在对应的时间段做对应的事情,就比如:晚上十点钟就要去睡觉,那就要让孩子准时上床睡觉
虽然距离2019年高考还有200多天,但是,本月开始,四川、安徽等省份已陆续启动报名工作,各地高考政策也相继出炉。报名纪律、加分政策、随迁子女高考政策……各地明年高考有啥新政策? 多地启动2019年高考报名 目前,多地高考报名工作已陆续展开。2019年的高考报名,主要分为网上提交报名申请、网上填报个人信息并缴费和报名资格现场确认三阶段。与去年相比,不少地区这三个阶段的时间均有所提前。 据各地教育部门网站公告显示,四川、黑龙江、安徽等省份已经启动高考报名。 除以上地区,不少地区也将在未来半个月里开通报名通道。如辽宁省的高考报名就定在10月22日-26日,湖南省高考报名为11月1日-10日;北京则为11月1日-4日。 哪些考生可获得高考加分? 记者梳理今年已公布的招生报名政策发现,各地在高考加分方面都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能够影响孩子的人。但是往往,有些父母对于教育孩子还是有些错误。那么教育孩子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曾经,最怕父母对自己啰嗦,烦的不行。但自从有了孩子,你是否发现自己竟不知不觉中成了话痨,而孩子却根本不听你的唠叨,该干嘛干嘛。最近,达妈也在反思自己,准备专心做个“闭嘴”妈妈。你也要加入吗? 上周,我在一家鸭血粉丝汤,和一对母女拼桌。 孩子大概8、9岁的样子,很秀气,但看着蔫蔫的很疲倦。而妈妈眉毛挑得老高,一副憋了满肚子话要讲的样子。 在2碗饭鸭血粉丝汤上桌的那一刻,这位妈妈的话匣子突然被打开了。 “闺女啊,你今天上次小测验,错的那几题可都是因为粗心。下午测试,你一定要仔细,写完记得多检查几遍,别急着交卷子。” 女儿说“哦。” “你们英语老师和我说,你最近
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到哪都能被人喜欢。即便是在学校也一样。那么问题来了,在学校老师喜欢什么样的孩子?一起来看看吧。 在学校也有一种“潜规则”,就是老师喜欢的孩子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会得到老师更多的照顾和偏爱,而老师都会喜欢具有哪些特征的孩子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家长同孩子一起配合老师工作 其实呢,教育孩子是需要靠老师和父母一起努力的,没有家长的配合,光指着老师在学校里的那些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家长与老师配合、互动,这种情况下老师才能感到家长的支持,在学校里对孩子就更加上心。 而那些平时不怎么管孩子的父母,甚至连自己的孩子在几年级几班,还有老师姓甚名谁都不知道的,将心比心,老师对这种家庭的孩子也是有心无力。 毕竟老师也是人的,一个人要面对几十个孩子,难免忽视这个重视那个,家长经常和老师互动是最好的
现在手机、电脑、电视等等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孩子迷恋手机游戏。那么孩子迷恋手机游戏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如果说孩子原本是什么样的,相信在国庆的长假里家长们都有见识到了,喜欢学习的孩子在假期里依旧手不离书,不喜欢学习的假期玩的不亦乐乎,而最让家长头疼的莫过于既不学习也不出去玩的孩子,整天就只知道拿着手机在家里捣鼓。 玩手机确实会上瘾,现在就有不少年轻人玩手机上瘾,睡觉前和起床后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玩手机,必须玩一会儿手机才能睡觉,起床后必须玩一会儿手机才穿衣服。 早晨和晚上的时间无疑是最宝贵的,而且手机对孩子的眼睛危害很大,这样长久下去不仅会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智力和视力都远远不如同龄人。 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戒除玩手机的坏毛病吗? 有,首先家长要懂得循序渐进,刚开
孩子在小的时候,对于事物观点的认知都是不全面的。下面要说的就是常见的金钱观。那么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一起来看看吧。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有的着重成绩,有的着重情商,不同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方向上都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家长们在重视孩子教育的时候,也要重视孩子三观的培养,而其中金钱观就非常重要。 孩子并不知道什么叫做价值,有些孩子因为家里有钱便肆意浪费,不知道珍惜,也不知道节约,动不动就狮子大张口,面对这样的事情,家长一定要提前树立孩子正确的金钱观才行。 首先要让孩子对金钱有概念,要让孩子知道钱是什么,钱的价值在哪里,比如说家长给孩子报了一小时200块钱的兴趣班,孩子并不知道200块钱代表着什么,家长可以把这200块钱具体化,带孩子去超市,告诉孩子200块钱能买多少东西,这样孩子才会有具体概念。 然后要让孩子养成存钱的习
不知道从何时起,宝妈男这个词就渐渐被大家所熟知了起来。一个三四十岁的男人做什么还要依赖母亲,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败。那么想要让男宝不依赖妈妈该怎么办?一起来看看吧。 妈妈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角色,每个人对妈妈的感情也是最深的,特别是对于男孩子来说,从小到大都会受到妈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母爱任何情感都不能替代,如果妈妈没有处理好与男孩的相处方式,很可能会让男孩产生病态的心理,甚至是毁了男孩的一生! 1、过分保护男孩 “妈宝男”是近几年新兴的一个词汇,是对那些过分听妈妈话的成年男性的称呼,比如:买个袜子都要跟妈妈汇报,并且妈妈说这个袜子不好就不买了。 毫不夸张的讲,妈宝男的生活全部都要过问自己的母亲或者让母亲来操办,这样的男性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年,但是在心理上却还停留在童年,十分缺乏自立和独立的人格。 男孩变成妈
在照顾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们总要面对自己的孩子犯错。那么问题来了,孩子犯错后父母该怎么教育?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犯些大大小小的错误,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不同的家长会显示出不一样的第一反应。脾气暴躁的家长会冲着犯了错误的孩子一顿吼,通过这样暴力的方式让孩子长记性;慢性子的家长面对孩子所犯的错误,一如既往的不着急,好像孩子犯错误这件事和他们没多大关系似的;而那些懂得不少育儿知识的家长,则会对孩子所犯的错误通过循循善诱的言语让孩子长记性。 通常每次孩子犯了错误之后,家长就会语重心长的讲一通大道理,孩子的耳朵快磨出茧子,他们也不会罢休。只是这样的说教真会让孩子往心里去吗?育儿实践证明,当孩子犯错后,家长的第一句话对孩子很重要,有时甚至会收到奇效,下面这三句话可以起到一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知道你不是故意的 孩
许多家庭都会注重家庭教育,因为父母才是最能影响孩子的人。那么问题来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在教育自家孩子时,有的宝爸宝妈根据相关育儿经验“让孩子去做他们喜欢的事”这一建议,会放任孩子的某些行为,他们觉得这是在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家长的束缚而失去自我。但是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前提下,家长也要换位思考孩子所谓地按自己想法办事的做法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感受? 比如,有的孩子在外面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时,总是会制作恶作剧,惹得小朋友哇哇大哭,这种做法会让其他孩子的家长认为孩子缺乏家庭教育,而宝爸宝妈如果这时还认为这是孩子的天性,不应该抑制孩子顽皮的个性,那么这种观点不仅是不对的,甚至是十分危险的,很可能将孩子推向不合群的一边,让孩子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欢迎,影响人际关系。因此家长在尊重孩子的天性时,也要让孩子懂得这三个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们是否让孩子过于听话?那么你们又知道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吗?孩子讨好型人格的表现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告诉我们,在家要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话,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因为他们所做的一切、所说的一切、所教的一切都是为我们好。因此,事事都听从父母老师的孩子更容易受到表扬,反之,有自己想法的孩子往往被认为是调皮捣蛋,受到批评。 其实,不知道各位家长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很听家长话的孩子往往不够自信、不够独立,没有主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抗挫折能力差,害怕失败,活得不快乐。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讨好型人格”。别以为孩子听话是什么值得沾沾自喜的事情,“听话”的孩子过的不一定幸福,这三点危害,影响了孩子的成长! 1、“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往往活得不快乐 爸爸妈妈叫孩子去学钢琴、学跳舞、学书法,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