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最近总是说累,不像平时那样开心地笑,容易发脾气,食欲下降,没到睡觉时间就上床躺着,过分拖延……家长除了观察孩子身体是否舒适,再就是要和他聊天,看他是否有什么烦恼。有时,孩子说不出有什么具体的烦恼,没闯祸没打架,也没被老师批评,那么,他也可能只是最近一段感受到了比较大的压力。 作为小学生家长,我们一方面抓孩子学习,教他自我管理,注重各方面培养:锻炼身体、家务活、才艺、阅读、英语……另一方面,要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有活力,有发展独特性的空间,做各种个性化的尝试。这个过程中,家长要随时细心观察,做好平衡。如果只顾“业绩”,只想让孩子做加法,不停歇地进步,那很容易把孩子搞得太疲惫,压力大,欲速不达。 小学生的压力可能来自哪里? 每天做功课的时间太多,大脑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所学内容难度大,时常遇到困难,感觉很难应对;
前几天有位麻麻在微信上找到我,发来很长的一段文字,非常理解这位麻麻的心情,虽然孩子没被欺负,但这种看起来温和顺从的“老好人“性格的确让她担忧,我和她语音聊了一会儿,谈到美国这边关于孩子表达自己观点的一些教育方法,我想应该对不少家长也有用,索性整理成文供大家参考。 这是个很系统的话题,英文里有个说法,“If you don’t speak up for yourself, who else will?”,翻译过来就是“如果连你自己都不为自己说话,都不为自己争取权益的话,谁会帮你呢?” 所以,欧美学校普遍把这个视为孩子的基本社交能力,美国幼儿园、小学的Social Skills(社交教育)里专门有个知识点,叫Being Assertive,就是培养孩子自信坚定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这个能力的锻炼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相互配合,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
这位六岁的女孩,她本来是爸爸妈妈最宠爱的小公主,但是自从有了弟弟,爸爸妈妈所有心思都在弟弟的身上,渐渐地,她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想要二胎的爸爸妈妈,在要二胎之前有没有安抚好老大的心理呢?有没有想过如何平等对待两宝呢? 六岁的小姑娘由于弟弟的到来而感到失去了爸妈的爱,但是由于她的乖巧,她的爸爸妈妈并没有发现她的变化,直到有一天,有一个亲戚家的小妹妹来家里玩,这位女孩因为妹妹非想要她很喜欢的一张小粘贴而爆发,大哭了很久,她的爸爸妈妈才发现了自己女儿的偏执,下面是这位女孩的一些零碎的叙述: 有了弟弟,我很开心,因为妈妈不用再呢么辛苦了。可是,看见弟弟,觉得他很丑,真的很丑,我不喜欢他,一点也不喜欢,但是,我不敢说。 妈妈和弟弟回家后,我觉得爸爸妈妈变了,她们很少问我的作业写完没?没有再带我出去玩过,而且也没有接我放学,都是姥爷去接我。而且经
安德烈说自己“喜欢足球,但是其他所有的运动,我也都喜欢。”他不仅可以享受自己的周末,而且每天下午都可以去踢足球。” 中国选手李云龙一出场就是普通的中国小男生形象代表,早早带着眼镜,身材稍胖,在自我介绍里他自己说,自己每天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非常辛苦。 两个孩子的任务是记忆51对新人的随机站队顺序,并用摆放模型的方式展示出来。李云龙采用难度较大的逆序思维用(从右向左)记忆,用了1分18秒就完成了模型的摆放,而安德烈从左向右的顺序记忆,用了2分41秒。按照比赛规则,安德烈先报自己的模型摆放结果,播报过程中镜头忽然切换到了李云龙,只见正在等待的李云龙突然手捂额头,失声痛哭,哭得眼镜都从鼻梁上掉了下来,嘴里不断念叨着:“我摆错了,可是我记对了呀!”,重复说了有十多遍。 比赛结束后,嘉宾李永波说了一段让人非常值得深思的话: 刚才的比赛对我
别再总为孩子的社交而烦恼了!只要你掌握跟孩子相适应的策略和方法,社交当然是可以训练并应用在实际中的!关键是我们要选对适合自己孩子的教学策略,该怎么选呢? 并用实例示范给你教会孩子实用的社交先备技巧。 “等一等” 学习社交我们要从这项先备能力开始 其实,自闭症孩子也很想交朋友,只是他们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所以让他们学会一些交朋友的策略很重要。 但每个小朋友都是不同的——年龄、生长环境、文化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教的社交行为及使用的策略也是不同的。在选择干预策略前,有两点需要家长特别注意: 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及优劣势 家长们要先学会思考什么样的策略对自己小朋友的学习是最好的,在选择策略前,充分了解小朋友的特点、优势与劣势就显得十分必要,如: 小朋友的兴趣爱好、强项与弱项; 观察小朋友能够
在分辨物体的颜色、声音、形状等的细微差别方面,女孩要比男孩子强很多。有研究表明,给孩子听好听的音乐可以进一步促进孩子这方面能力的发展。之前我们说过0岁阶段是孩子感性认识发展的高峰,到了2岁以后,感性与感觉和记忆结合起来就变成了大脑里的知识。这个时期孩子会展现出一些像特异功能一样的能力,例如,给她听古典音乐,她就能哼出甚至弹奏出同样的旋律;给她听英语她就能用像母语一样的发音说出来;还能记住各种各样的国旗和汽车。不过,这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异功能,这是这个阶段的孩子身上经常会出现的情形,我们称这个阶段为临界期。这个时期能力发展的特征都是与右脑记忆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人们都很关注天才儿童,所以这个时期父母很喜欢给孩子报英语、钢琴等各种学习班。不过我建议父母最好能给孩子创造一个直接体验生活的学习环境,因为孩子最好的学习班就是日常的游戏和生活。 要想教孩子美丽的语言,父母就要首先使用美
如果孩子数学成绩差,该放弃,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学?有聪明和愚笨孩子通用的数学学习方法吗?今天这位数学天才,或许能让你的孩子学习数学从此不一样,真的。 在回答上面的问题前,幼儿说先跟大家聊聊智商。 有时在网络上会看到一些粗编滥造的谬论,说什么看孩子的耳朵、鼻子或者额头,就能知道这个孩子高智商……稍微懂得思考的人,便会对这样的言论嗤之以鼻。果真如此的话,为什么人类漫长历史中,竟然没有任何一位科学家对该方面有过以任何科学数据支撑的研究结论呢? 数学成绩=智商? 科学家Julian Stanley 有过一项长达45年的对聪明儿童的跟踪研究,在统计了相关数据后,他发现孩子的数学成绩跟其智商正相关。即如果一个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好,那么这个孩子的智商也高;如果这个孩子的智商高,那么他的数学成绩也高。并且有数据统计表明,那些智商高的孩子,他们的情商往往
最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身边那些生二胎的家庭,若是生了一儿一女,那是最好不过了,说是凑成了一个好字。若是生了俩儿子,那旁人一听就得咧嘴,表示倍感亚历山大。若是生了俩女儿,那旁人则一脸轻松兼艳羡。 这跟中国人的传统嫁娶习俗有关。因为大多数父母养儿子都得操心买房子娶媳妇等等,活生生的“建设银行”;而养女儿则只需要坐等收彩礼就好了,省心,因此被戏谑称为“招商银行”。 虽然现在年轻父母观点有所转变,但对于养育男孩女孩还是有偏见的,比如认为男孩更熊女孩更体贴,养男孩更累养女孩更轻松。 事实真的如此吗?今天,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来对这一个话题进行一个深度探讨。 ▋女性荷尔蒙让女孩和男孩不一样 因为女孩身上有卵巢,所以出生以后,女性荷尔蒙分泌到两岁,而且浓度跟青春期是一样的,而男生只分泌到八个月就停止了。因为女性荷尔蒙的关系,所以女孩比较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活的许多方面,父母既是孩子的榜样,又扮演着孩子面前的一堵墙,帮他们设立边界、修正行为偏差。孩子会把从父母身上看到、学到的规矩,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升入小学,开始真正的校园生活,哪些规则的建立能帮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开始新的人生呢?这里向父母们提出7个建议。 举止文明。文明的举止是对每个人的最基本要求,包括不随地吐痰和便溺,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遵守交通规则、自觉排队、不为个人方便妨碍公共利益等。为孩子设立这一系列的规则,父母首先要时时检视自己的行为。 分内的事必须做。大人要工作,小孩要上学,这既是大家的义务,也是分内之事。所以,不能不想上学就不去,不高兴就不参加集体活动,报了自己喜欢的兴趣班也不可以随意打退堂鼓。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和退却心理,父母应耐心找出原因,帮他们克服。 遵守时间。合理
小学家长要记牢六个字 我经常对家长们说六个字,这六个字都做到,你就算得上是称职的爸爸妈妈。这六个字是: ? “等待” 家长要有耐心陪着孩子慢慢长大,要接受这个现实: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动作快,一下子养成各种好习惯,一下子什么都做好——否则这个家长也太好当了。 ? “询问” 孩子放学回家,要和孩子聊聊天,问问孩子在学校里发生了什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询问很重要。有的爸爸妈妈下班回到家就自己玩手机,从来不和孩子沟通。如果平时工作确实很忙,双休日就要多陪伴孩子。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不能偷懒。 ? “鼓励” 对孩子一定要多鼓励,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不要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这样只会打击孩子。 这六个字说起来容易,真的要在小学六年中一直做好却很难。
我们大多数孩子从出生起,在教育资源以及学习环境等各方面,就输给了那些“富二代”、“富三代”,如果我们再让孩子一味地追求快乐,那岂不是连最后的翻盘机会都没有了吗? 更何况,努力和快乐并不冲突,孩子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同样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阶段一定要狠抓,掌握好度就好! 1、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刚刚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心智还不成熟,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很大,此时若是强硬地向孩子灌输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比如,很多家长会逼着孩子每天背唐诗,学写字,记拼音……不仅不利于孩子对新生活的适应,还很容易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此时,家长首要的任务,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要读小学了。 但是,也不要放任这个阶段的孩子尽情地玩,要知道,在孩子什么也不懂的阶段,同时也是他吸收知识最容易的阶段。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如同一张白
根据调查2到4岁的孩子90%处于涂鸦状态,5岁的孩子95%能准确的临摹画画,但是其中75%的孩子不能以正确的笔顺,姿势稳定地书写简单的汉字。 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写字,那也只能是画字。他们画的字免不了东倒西歪,缺鼻子少眼睛,且极易疲劳。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往往耐不住性子破口大骂,对孩子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长此以往,孩子对写字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甚至产生了恐惧心理。 让孩子过早写字有什么不可逆转的害处? 01 过早写字容易造成指骨畸形 写字主要是通过手指小肌肉,指骨以及指关节的协调运作完成抓,握笔,控制笔画等手眼协调动作。由于孩子小肌肉发展较晚,因此手部精细动作比较笨拙,不协调,孩子在写字时会感到很吃力,几乎相当于干体力活动。加之孩子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比较差,骨骼也非常柔软,如果孩子长时间写字,很容易造成疲劳或手指骨节畸形
小侄子上小学三年级了,一直坐在教室前排,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家里人都很放心。这天,小侄子回到家就咋咋呼呼的说:“我们老师今天按身高排位,我的身高比我们班同学都高,我就自愿坐在倒数第一排了”。 嫂子听到了,就觉得坐最后一排肯定会影响孩子成绩的,就张罗着要给小侄子的老师打电话调换座位。 很多家长都有这种心理,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与教室座位也挂钩,所以都比较热衷让孩子坐那些所谓的“最佳座位”。 还一直认为后两排的学生都是爱玩、爱睡、不学习、无所事事的“坏学生”,家长听到自己家的好学生和这些学生坐在一起,都是极力反对,想法设法的为孩子调换座位。 听我一个老师朋友说“不仅开学时候,平常也时不时的会有家长打电话要求给各种自家孩子调座位,以孩子有点近视了,孩子贪玩、孩子和同桌相处的不好等等为理由。” 朋友说到,家长真的不用
孩子爱抢手机玩,几乎成了所有父母的烦恼。你是否思考过孩子为啥偏偏对手机着迷呢,又是否因此和孩子争执呢? 每次和 5 岁的大宝坐在一起时,只要习惯性的打开手机,小朋友就会习惯地夺走我手中的手机,然后熟练的开始刷起来。嘴里还念念有词:「妈妈,应该多装几个游戏啊!」。有时,在我用手机工作时,大宝在旁边嘀咕,「我要是有个手机就好了」。 虽然你知道孩子玩手机可能「不好」,可是有时候实在没有耐心,就会把手机直接扔给他,玩去吧。表面上赢得了片刻清闲时光,但又时常内心纠结,这好像不太符合自己的教育理念吧。 那么孩子为什么对手机那么入迷呢? 为什么孩子会黏上手机 班杜拉曾提出的社会学习论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
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们能为你做的就一定会为你做,只要你想学就一定会支持你到学不动为止。这句话你熟悉不?太熟悉不过了!这句话对吗?太对了!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在他们从幼儿园的小朋友成长为青年的这条路上。 他们要经历过很多道学习的坎,这些大小起伏的波折学习之路都要我们的父母出面,才能帮助孩子顺利的闯关成功。 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可是在孩子学会自主学习之前 (你总不会指望一年级的孩子自觉、主动的做各种学习规划,自己主动的去研究某些新的有趣的学问吧?) 家长除了给孩子提供金钱之外,更需要在时间上有大量的付出。 否则未来总有一天,你没有付出的时间,你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比如你可能要花更多的金钱去给孩子报名各种辅导班提高班)、
比尔.盖茨说:“未来世界会由掌握思维导图和脑力开发的人来引领。”思维导图(thinking map)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图画与思路都是孩子自己创作,老师只负责引导,当孩子们完成一张张思维导图,成就感满满! 本篇文章,我简单地分析下八种思维导图以及在幼儿园中的运用,无论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可以阅读后与孩子们一起试一试哦~ 什么是思维导图? 简单的说,是一种用图表形式表达发散思维的工具。它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通过感官把图像、色彩、关键词和想法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常见的思维图有这八种: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树型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流程图、桥型图。 ▼ 1圆圈图 圆圈图用来定义一件事或一个物体,由两个大小不
#其实,哪个孩子都不喜欢被老师“打”#这天放学,6岁的儿子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妈妈一看就知道八成是“有事情”,果不其然,儿子可怜巴巴地告状说:“今天老师打我了。” 在一旁揉面的老公立刻大发雷霆:“什么?哪个老师打的?凭什么打我儿子?看我明天不找他算账!敢打我儿子……” 于是,小不点就像找到了靠山一样,屁颠屁颠地跟在老爹身后,像一个胜利者一样摇着小尾巴,妈妈心想:孩子果然还是太小。 晚上辅导完作业,妈妈一脸严肃地问孩子:“儿子,老师为什么打你?” 孩子忽闪着小眼睛:“我……上课和同桌说话了。” “那老师打得疼吗?” “不疼”,说着儿子把手掌摊开:“就像这样拍了三下,现在不疼了。” “别的小朋友为什么没挨打呀?” “他们上课不说话。” “那好,你以后上课也不说话,老师让你说了你再
蒙台梭利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发现了:“人”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她通过对幼儿自然行为的细致、耐心、系统地观察后指出:儿童在每一个特定的时期都有一种特殊的感受能力,这种感受能力促使他对环境中的某些事物很敏感,对有关事物的注意力很集中,很耐心,而对其他事物则置若罔闻。这种能力与印刻现象十分相似,蒙氏将其称为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 儿童敏感期是指儿童在连续相接短暂的时间里,会有某种强烈的自然行为。在这期间内,对某一种知识或技巧有着非常感觉。敏感期的出现使孩子对环境中的某个层面有强烈的兴趣,几乎掩盖了其它层面,并且在这期间的孩子会出现大量的、有意识性的活动。在敏感期内施教,事半功倍,迅速提高孩子心智的发展! 敏感期很短 暂,并且在这特定的敏感期中,只对一种特定的知识或技能感兴趣,然后经过这个时期就会消失,不会再出现在同一个时期对相同的兴趣点有同样强烈的兴趣感。
睡前故事 讲睡前故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大脑的发育很有帮助。而且,可以大大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睡前故事是幼儿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大都是作家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专门为幼儿创作的。有浓郁的情意,能够打动孩子们的心;有高尚的童趣,能够引孩子们发笑,给他们以欢悦和快乐。 当然睡前故事是有讲究的,不能时间太长,最好控制在半小时之内。故事的选择也要有一定的讲究,是那种平和,安静,优美型的,不能选择那种故事情节激烈,或带恐怖性质的故事,要不然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也许孩子会做噩梦。 教孩子做家务 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回到家里,孩子应该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做一些使用手指的细活。例如让孩子剥圆白菜、洋葱皮,去掉豌豆荚的筋,这种细微的手指运动可以刺激大脑。可以说手是头的一部分,手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