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理解又不难理解的儿虐悲歌,妈妈们,累了吗?就算婴幼儿很欢,不代表大人对他失去理智、甚至刻意施加暴力,是合理的啊! 回归正传.....伤害别人的小孩没得谈;不过....自己的孩子呢?许多身为孩子主要照顾者,通常是妈妈的人们,其实也承担很大的压力跟疲倦感。 婴儿已经六个月半,这也代表我全职妈妈的生活,已经半年了!这半年来,我跟婴儿不曾分开超过4小时过,白天就是我一个人在家顾她,而不管去买菜、朋友吃饭......我都带着她。 虽然先生是一个非常给力的神队友,但毕竟他还是要出门上班,而照顾婴儿就是我的主要职责,所以我跟婴儿相处的时间一定是压倒性获胜,除了刚从月子中心回家的前几周,我跟孩儿都还在适应,所以过得有点崩溃,刚从月子中心回家的第一周,从仙境落入炼狱的日子。 除了那段时间之外!其实Aaliyah算是个好相处的婴儿,很少崩溃
孩子内向害羞,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说话;当心选择性缄默症。这种无声的焦虑绝非自己的选择,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作怪?身边人能给予什么帮助或治疗? 什么是“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Selective Mutism)又称为“选择性不语症”,是一种受情境影响的沟通焦虑障碍,这种病症会在特别场合无法说话,他们无法开口,纵然很想讲话,但是一个字都挤不出来! 这群孩子的大脑中,错误的将“说话”这件事,连结到了大脑中掌管恐惧的区域,而不自主产生了“说话=危险”的印象,绝大多数的孩子发生都是在学校,大约在4~5岁的时候这样的状况才开始被察觉。 老师通常最早发现孩子“不一样” 选择性缄默症的孩子在家多半表现正常,只有在家里以外的地方,例如学校,沉默不发一语,因此通常是幼稚园的老师最早发现异状。在同龄的孩子眼中,会觉得选择性缄默
家长爱跟孩子聊天吗?跟孩子聊天需要讲究方法吗?如何跟孩子聊学习才有效?接下来看看下文,了解跟孩子聊学习的方法。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历,和孩子说话时,如果开口第一句是有关学习的,不管是不是孩子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他的情绪都不会多么高涨,而孩子的回答有时候很简单,有时候很敷行,有时候还可能会很厌烦。但如果家长开口的第一句话是关于玩的,不管是什么,孩子一定都会很有兴趣,如果家长能顺着孩子的话说,他的情绪会格外高涨。 这其实是给家长一个信号:和孩子聊天,应该选择好切入点。首先要让孩子对这样的一次沟通产生足够的兴趣,然后再慢慢地将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家长想要说的事情上去。比如,家长想要和孩子聊聊他的作业,如果一上来就说:“你看你这次的作业,错误这么多,还有的地方没写完,你一定是不认真了,是不会吗?不会可以问老师呀!”不管家长用多么温柔的语气,只要聊天的内容是学习,孩子都会变
逢年过节走亲戚,爸妈要教会孩子什么?假期教育孩子怎么教?到了春节,爸爸妈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自己的宝宝,接下来看看下文吧。 1.东西学会分享 春节到了,难免会有走亲访友的时候,当然也就会有不少的亲朋好友上门拜访,如果有带着孩子的亲朋过来,爸爸妈妈一定要告诉孩子玩具零食是用来分享的,不能够让两个孩子争抢。 特别是别的孩子也喜欢自己孩子喜欢的小玩意,家长们就特一起在这个时候特别注意一下自家孩子的做法,如果家长早都教孩子学会分享,那我想这个时候孩子是很乐意来分享的,但是家长也不可操之过急,需要循循善诱。 分享零食、分享玩具,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得到双倍的快乐,也会更加懂得分享与公平的必不可少性。学会了分享,孩子在以后会变得更加大方,也不会因为一点点小事导致不愉快,孩子的心胸更加开阔也就更加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据说,不同时辰出生的人,会有着不同特点。人无完人,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个性,快速查查你家宝宝的出生时辰,看看有什么与众不同哦! 一.子时(23:00 ~ 00:59) 机智乐观,魅力浑然天成! 这个时辰出生的人都带有桃花的潜在特质,天生有迷人的魅力。他的警觉性、判断力都很敏锐,很有危机意识,无论在事业或感情上都很有冲劲,可惜感情方面很难自我控制,表面上看起来机智乐观,私底下却没什么安全感,甚至有点悲观。 他们善于交际,对朋友十分慷慨热心,只是他不喜欢承认增加的错误,你一旦背叛了他们,就会吃不完兜著走,乖乖等着接受他的碎碎念攻击吧!此外,他们都喜欢囤积物品,有未雨绸缪的习惯,因此通常都有储蓄的美德,也喜欢收集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二.丑时(01:00 ~ 02:59) 不许别人说话的蛮牛!
孩子最不喜欢什么样的爸爸?什么样的爸爸不受孩子待见?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教育和爱是不可或缺的,接下来看看这3类爸爸,希望你不是。 孩子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而多数的陪伴时间都是妈妈占据,爸爸在这个过程中或是忙于工作,或是缺少和孩子的互动,但妈妈所带给孩子的教育和爸爸是不同的,妈妈更多的是感性,细腻的教育,爸爸带给孩子的更多是理智,逻辑性的教育,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日常生活中,有3类父亲最让孩子失望: 1.手机爸爸工作占据了许多父亲的时间,陪伴孩子的时间却因为手机而变得更加少了,手机成了现代人离不开的用品,能够链接网络,及时和他人沟通,放松娱乐,而低头沉迷手机时,忽视了和身边孩子的交流沟通,很多家长还会认为陪伴孩子就待在孩子身边,他们自己玩就好了。但这样没有亲子互动的陪伴,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2.“隐身”爸爸 有一类的爸爸
从小把这几句话挂嘴边的孩子,多半不会太孝顺,不必等长大就知道。但却经常会看到老人被遗弃,子女不愿因赡养,或者是年近古稀,依然要负责照顾家里的巨婴和幼婴。 这不,昨天朋友在微信里吐槽道:现在的孩子怎么回事呀?父母辛辛苦苦供养他们吃穿上学,娶媳妇,买婚房,带孩子。结果操劳一辈子,却落得没人管的地步,这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难怪那么多人想当丁克,我之前就曾算过一笔账,从孩子出生到大学毕业,我就要花费二百四十多万。哎呀我去,这笔钱可是能在北京二环买个小居室吧。再不然,用这笔钱还能奢华地养老呢?!何必非得养个孩子,到时候不知道感恩不说,甚至还会成为自己的累赘。想想就是心塞。 好吧,听完以后,我不由得想起之前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年近七十岁的老太太每个月要靠自己三千块钱的退休金养活自己和儿子。 估计很多人都以为她儿子肯定是
信不信,没家教的孩子就是这样被疼出来的,希望你不在其中。或许对于现在的你来说,感觉自己只是做了为人父母都会做的事,但等老了以后可是要后悔的。 不管在家里还是外面,习惯性将好吃的放在孩子面前 有些人总担心孩子吃不好,平时在家里会习惯性将好吃的东西摆在孩子面前。尤其是带着孩子外出吃饭,更是将这种疼爱发挥到极致。 不管什么菜上桌,他们都会赶紧给孩子夹好多放进小碗里,根本就不考虑孩子是否吃完。或者别人还没有开始吃,他们就赶紧端起盘子放在孩子面前或者使劲按着转桌不让动。 当然,更让人感到讨厌的是,他们从未教过孩子餐桌礼仪。在家里放纵孩子在饭菜里挑来挑去,外出吃饭看见孩子用筷子翻来覆去,专挑好吃的,夹起来看看又放下也不去说。 说实话,虽然这样确实能让孩子不受嘴巴上的委屈,但在外人眼里看着就倒胃口。这种疼爱孩子
有这样“两面派”的奶奶,会让孩子长出息,宝妈别不服气。经常带娃,会让孩子长出息,这一点,宝妈别不服气,我们先一起看看孩子的奶奶“两面派”都表现在哪里再说。 非常护短,但又赏罚分明 我闺蜜说,她很看不惯婆婆对孩子的态度,真是溺爱得不行。每次,谁说孩子长得不好看、调皮,或者小朋友欺负他,婆婆都会站出来护短。 但是,有一次孩子做错了事情,好像是拿了别的小朋友的东西,还撒谎不承认。结果,她婆婆打孩子打得可凶了,孩子哭得哇哇的。 我闺蜜看了都心疼,当时心想婆婆对孩子的好都是装的。此事过后,闺蜜看出来,她婆婆虽然溺爱孩子,但是赏罚分明。孩子表现好,她能把孩子宠上天,孩子做错事她的惩罚特别严厉。 慢慢地,闺蜜发现她婆婆就是个“两面派”的奶奶,孩子在她护短溺爱又赏罚分明的态度下,被教育得特别好。 其实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长大是否有出息,爸爸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我是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每日鞭策自己,不要成为这几种类型的男人,希望你也不这样。 “甩手掌柜”型父亲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父亲,他们对家里的一切都是能甩手就甩手,能不管就不管,这样的父亲就是典型的“甩手掌柜”型父亲。在他们看来,自己似乎就是天生的一家之主,自己什么都不做,还处处命令别人做这做那。更有甚者总是挑剔其他家人的不是,各种找事。 如果你是这样的父亲,可以说就别指望你的孩子长大有出息了,孩子从小生活的环境就这么遭罪,他一天到晚接触到的都是各种不负责任、不上进的教育,那还怎么要他们去上进懂事呢。老马也建议,如果你属于这种父亲,还是尽早收手才是对家庭负责。 “一事无成”型父亲 这位父亲工作了一辈子,并且只有一个儿子,他
这几种妈妈就算再辛苦,也很难培养出孝顺优秀的孩子,希望你不是。以前咱们也没怎么让父母操心,但依然听话懂事,学业事业都还不错。 这不,昨天朋友又在微信里吐槽道:哎呀妈,现在的孩子也是够让人不省心的。我都快要累死了,结果期末考试成绩照样还是班里倒数第一。 当时看到成绩单,我真是想哭的心都有了,但我家孩子却根本不放在心上。边玩游戏,边说过年要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吃什么零食。 以前我总以为自己比较佛性,对于孩子尽量不提出什么要求,只要能够健康快乐就行了。可是现在才感受到什么叫做心塞和恨铁不成钢。 听完以后,我的心里也是唏嘘不已。作为琪琪的老母亲,虽说遇到佛系孩子有时候比较放心,但毕竟是孩子,也总是会遇到要气炸的时候。 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作为妈妈,我们总是习惯性付出,让自己身心疲惫,以为这样自己的孩子就能够孝顺优秀。但其
孩子在家有这2种行为,暗示已经厌烦你了,长大也不会孝顺。亲戚看见了赶忙大声斥责孩子,说他一回家就往自己屋子里钻,是屋子里有宝贝吗? 除了吃饭不出房间 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怎么样,从他喜欢活动的区域就能看出来。如果孩子很轻松地待在家,而且很轻松自然地和父母聊天,那说明他是很享受家里的这种氛围的。 相反,如果孩子喜欢窝在他自己的房间,除了吃饭不出房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值得警醒,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已经厌烦你了,觉得和你聊天是在浪费时间,这种孩子越长大离你越远,别指望他长大后能孝顺你。 不过孩子之所以会有这种表现,也并不能完全怨孩子,而是有些家长根本不会和孩子聊天,才导致了孩子的反感。所以,家长要珍惜孩子待在家里的时间,和孩子的交谈最重要的是了解他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一直苛责他,让聊天的氛围太过尴尬。
孩子从小有这3个特征,真的很爱妈妈,妈妈没白白牺牲。其实他们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爱自己的爸妈,孩子从小有这3个特征,真的很爱妈妈,妈妈没白白牺牲。 有好吃的想着你 孩子们的爱就是这么简单直白,有好吃的就想让爸妈吃,就算是自己最爱的,也要给爸妈留,因为在孩子心里爸妈比那些好吃的食物重要多了。 当孩子让爸妈吃东西的时候,爸妈不要一味的拒绝,这样慢慢的会让孩子养成不知感恩的心态,爸妈该吃就吃,要懂得向孩子索取,这样更能培养出一个善良孝顺的孩子。 想要寸步不离的跟着你 会听很多妈妈抱怨,孩子特别黏自己,无论自己走到哪,孩子都寸步不离的跟到那儿,有时候自己很忙,想让家人照看一下孩子不行,非要黏自己,有时还真的挺烦的。 其实,这只是因为孩子依恋妈妈,爱妈妈,所以才想紧紧的
你家孩子在家里排第几?这个排名的孩子往往没出息,家长别心大。这里指的是家庭地位排名第一的孩子,长大有出息的几率很低,这种排名在年轻家庭中最为常见。 原因在于80后90后大多是被放养长大的一代,小时候东家跑、西家窜,加上网络信息不发达,物质条件不优越,于是他们是糊里糊涂就长大了。 这导致他们长大后发现,自己在性格和心理上存在一定缺失。等到有了孩子,他们就会想要拼命对他好,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童年代偿心理”。 家长想要在孩子身上弥补幼年的自己,却不知道,这种对孩子的过分看重,可能引发整个家庭关系的崩盘,原因有二: 一,孩子家庭地位过高,意味着家庭资源严重偏斜,容易引发夫妻矛盾。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中国78%的家庭都处于社会底层,家庭资源很有限,夫妻俩的精力和时间也很有限。
很多爸爸妈妈都不愿意带小孩子出去旅行,原因也很直接:小孩子小记不住,去了也白去,浪费时间与金钱;出去一趟像搬家,又要照顾行李又要照顾孩子,累死累活的;每天还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和一地鸡毛的闹心事……带Ta旅行的意义究竟何在? 今天为我们分享经历的孔妈妈,和我们大多数人的困惑一样,不过在孔妈妈带宝宝出去旅行了一次之后,就完全改变了看法。现在我们就跟随孔妈妈的视角,来看看这趟旅行究竟对宝宝产生了怎样的奇妙影响。 我在之前也有同样的困惑,所以基本没有带娃真正旅行过。宝宝2岁多时,我发现她的认知水平足以让我惊讶。 看到小区里的落花,会说“妈妈,前面好多花落,花落知多少”; 看到动物园的鹅在水中游,会说“红掌拨清波”; 在游乐场玩后,在家里可以模拟同样的场景,先用胶带在墙上粘条不超过自己身高的线,然后用该线衡量自己的身高
很多小孩子好奇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家长总是对孩子说,你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这种教育方式好吗?我们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性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的性知识教育从幼儿时期就要开始了。老一代的人们是很忌讳孩子问这些事情,并且他们的答案出奇的一致。记得幼时问父母自己从哪里来?父母的回答总是在地里捡的,如果孩子对答案不满意,父母会更进一步说谎,告诉孩子被捡时候的细节。不知道别的孩子怎么样,我十岁之前对小孩都是在田地里捡来的这个事情深信不疑。直到发现有邻居的肚子一天天变大,很久后的一天去了医院,等她回来,我们全部围上去看,她的肚子小了,边上多了一个孩子。我才开始怀疑,孩子应该是从她肚子里出来的。 其一,了解自己的身体 性离不开性的器官。在1岁半开始,家长就可以向孩子介绍自己的不同身体部位。头、肚子、屁股、鸡鸡……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让她初步了
宝宝吃饭问题一直都是宝妈头痛的,很多宝宝都有挑食的现象,那么宝宝挑食怎么办呢?如何教育孩子不挑食?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家长在面对孩子挑食情况的时候,不要过分地使用暴力去解决,而是选择一些比较委婉的方式,让孩子可以慢慢接受这个习惯。家长可以在做饭的时候,让孩子一起参与其中,这样孩子就会对动手制作的菜品充满期待,自然也就不会挑食。 由于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吃饭时孩子喜欢吃的任他吃,不喜欢吃的任由他丢弃,就不怕孩子不肯吃,吃得少,久而久之养成了挑食的习惯。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挑食非但不教育,还喜滋滋地炫耀自己的孩子门槛精,派头大,喜欢吃价格贵的巧克力、虾、蟹,就是不要吃青菜、萝卜、豆浆,这也助长了孩子的挑食。另外,孩子喜欢吃零食,家长就依着孩子随时随地都可以吃零食,也会加剧孩子挑食的毛病。 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挑食,父母不要过于着急,必须要有耐心
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不去欺凌,在被欺凌的时候保护自己?正确教育孩子不去欺凌别人,是让孩子拥有优秀品行、讨人喜欢的先决条件,因为没有人会喜欢欺凌!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教育孩子不去欺凌他人呢? 三点建议: 1、让孩子明白,欺凌得不到友谊,没人愿意和他一起玩。一个欺凌别人的孩子,总是令人讨厌,没人愿意搭理,常常会被孤立,成为一个孤独的可怜人! 2、让孩子知道,欺凌是不道德的,也是违背法律的。欺凌别人说明这个人素质低、品行差,大家都会鄙视,敬而远之;严重欺凌会受到法律处罚,被送到工读学校劳动改造。 3、让孩子清楚,欺凌没有好的未来、没有人生希望。欺凌别人容易妄自尊大、自以为是,必定不安于学习,没有知识文化,沦为社会底层,最终会被人欺负。 不去欺凌别人,更不应该被人欺凌!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在被欺凌时,有效地保护好自己呢?笔者有四点
“多动症”是什么?“多动症”的孩子有哪些现象?做父母的,可不要轻易怀疑孩子有“多动症”,接下来看看下文了解吧。 “多动症”的学名是“注意缺陷多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也没有定论。但随着“儿童多动症”的信息越来越多,它使很多家长相信,确实有这样一种病在威胁着儿童的健康,而且有蔓延上升趋势,连幼儿园的孩子不守纪律、不睡午觉也被说成是多动症的前兆。很多家长只要孩子不听话,就会忧心忡忡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可能有多动症。但这样做,对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首先,很多所谓“多动症症状”源自于家长不当的养育方式。很多家长把孩子正常的活泼好动看成是问题,无风三尺浪,没事找事。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反抗压力的过程中,发生和发展了许多畸形行为。这些形行为当然让人不舒服,追究它的成因,必须要回归到家庭成长环境中。 现
孩子总是旁若无人的念数字,家长需要担心吗?这是不是孩子对数学感兴趣的特征啊?下面来看看孩子总是旁若无人的念数字怎么回事。 朋友家的宝贝4岁了,最近对数字特别感兴趣,总能发现身边的各种数字,比如:公交车来了,会问妈妈这是哪路公交车,在等公交的这段时间里,不停的重复提问,类似这种情况的还有对车牌号也是非常敏感。 朋友常常觉得很无奈,这种开始就停不下来的数字魔咒,让朋友很崩溃,但是孩子却乐此不疲,似乎很喜欢这些数字游戏。 这种情况在4岁左右的孩子身上比较常见,这个时期的孩子对数字特别敏感,会发现很多生活中的数字乐趣,家长虽然在一遍遍的询问中觉得很无奈,但是这也是一个培养孩子数学兴趣的好机会,要比上学之后多做数学题有意义的多。 一、数学敏感期的几种常见表现 ① 除了上面对数字的好奇还有对于顺序的反应,比如排列等。数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