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心里话,这几类家长老师不喜欢,孩子也难有出息。我当了这么年的小学老师,知道我最怕的是什么吗?就是怕很多事情必须和某些家长打交道。 有些家长那就是没法沟通,也深感觉得,孩子摊上这样的家长也是够倒霉的,未来的生活好像都已经注定了,真的很难有大出息,做老师的也无能为力。老师心里话:这几类家长老师不喜欢,孩子也难有出息。 第一:推卸责任型的家长 当然我从教这么多年来,见过的大部分家长都是很负责任的,学校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和老师积极配合,老师布置的一些课外任务,也能督促孩子积极完成。 这样的家长是孩子和老师的福气,不光孩子学习成绩好,而且在学校受老师同学的欢迎,人缘好。同时这样的家长让老师更省心省力,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当中去。 而总有很少一小部分家长就特别擅长推卸责任,可能只是开学的时候送学
孩子经常听到这3句话,自信心会越来越强,家长别嫌麻烦。其实需要通过言语鼓励孩子,让孩子变得有自信,这3句话要经常对孩子说,别嫌麻烦不说。 “我相信你” 想让孩子变得有自信,最重要的就是在言语上要激励孩子。“我相信你”这句话虽然短,但是却很有力量。家长对孩子说这句话,会让孩子觉得他可以、爸爸妈妈是相信他的,能调动孩子做事情的积极性,当孩子真的很好地完成这件事,就会多一份对自我的肯定。 而且这种肯定是良性的循环,对孩子将来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家长想要孩子变得自信,就要告诉孩子你相信他,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会把家长信任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会做得越来越好,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家长要经常说,千万别嫌麻烦。 “你能做到” 孩子非常容易变得不自信,因为孩子不仅容易面临外人的否定,还容易
难得老公最近休息,慢妈就打算一家三口出门玩几天,毕竟乐乐已经四岁了,到了出门旅游见世面的年纪。本以为这会是一趟和谐美好的度假之旅,谁想乐乐中途就开始生病,我们不得不改了机票,提前返航,在家休养了好几天才重新上学。还好幼儿园没开始学习,若换了小学,课程可就落下了。 老公对此叹了口气,说以后还是别带乐乐出去旅游了,几乎回回都要生病。慢妈抗议,乐乐本就不爱出门,不带着出去旅游要如何提升眼界和格局?然而想起乐乐恹恹的苍白小脸儿,慢妈又无奈点头。 想来也是,旅游见世面这种事跟吃饭穿衣不一样,未必适合所有孩子。今天来总结一下,这2种情况的孩子,不适合带出去见世面,吃力不讨好还浪费钱。 还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 旅途中,慢妈经常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年纪极小的孩子出门旅游,看上去不过两三岁,走路还会平地摔,这种孩子其实就不太合适带
怎么跟孩子谈钱?跟孩子谈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给孩子钱,更要教他管钱的能力?如今“父母拼命赚,孩子随便花”的家庭比比皆是,家长应该想想该怎么跟孩子谈钱了。 哭穷≠节俭 哭穷不是教会孩子节俭,而是给孩子灌输了一种错误的金钱观。 因为父母越强调穷,孩子就越发渴望钱,最终形成的不是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而是“金钱至上”观念下的奴隶。 谈钱≠贪钱 在许多父母眼里,谈钱似乎是一件很功利的事情,总生怕谈钱会让孩子变得“贪钱”。 但事实上,孩子对钱的认识是很单纯的,甚至有些孩子会傻傻地说,钱就是能买东西的纸。 对钱,孩子所有的功利心,其实都是父母的功利心。谈钱功不功利,关键点不是钱,而是谈钱的方法。 如果父母带着攀比心去谈钱,孩子也必然会贪钱,正确让孩子认识钱,才是真正的谈钱之道。 内心丰盈,远胜
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谈心交流怎么回事?为什么孩子长大后,不爱跟父母谈心,这是因为父母严厉的问题吗?小孩子的存在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未来的希望,是家长们日后的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对孩子的照顾和关心,是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诉说完全的。 家长们对于孩子的爱,恨不得替孩子把成长路上的所有困难都磨平,都一股脑的清除掉。这样无微不至的爱与关心,孩子有时候却会产生不认同,不接受的反感心理。家长们越是想接近自己家的孩子,自家的孩子越是想要逃离,想要躲避家长们的询问和过度地关心。甚至,有的孩子在自己的手机通讯聊天软件中,屏蔽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这样的逃跑反应,更是使得孩子与家长的距离越来越远。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我的一位好朋友就常常会感到这样的困惑和不解。明明自己对孩子是没有恶意,没有任何目的地爱护,而孩子则表现出了很多的冷淡,并开始试着进一步地远离他们,这让他们则是很难受,很痛
孩子胆小敏感是怎么造成的?为什么你家孩子胆小敏感?孩子胆小敏感是不是父母吼出来的?接下来看看下文是不是这回事? 假期带着孩子参加一个亲子活动,活动过程中,主持人要求小朋友们进行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大都落落大方,介绍起自己的名字年龄,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一个五岁左右的小男孩,死死抓着妈妈的衣角,说什么也不开口。 小男孩妈妈急了:“你怎么搞的,在家不是练得好好的吗,一到关键时期怎么就掉链子!你这么怕人以后能有什么出息!” 小男孩被妈妈吼得更紧张了,小声的抽泣着。 “哭哭哭,就知道哭,男子汉大丈夫,哪有你这么胆小的,还哭唧唧的没完没了” 主持人见状,忙安抚妈妈:“小朋友不愿意也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不行,我就是嫌他胆小才来参加的,要多锻炼他一下。” 接着对孩子说:“你讲不讲,不在不讲我就把你扔在这回家
孩子自私不愿意分享到底是不是好事呢?当自己的孩子“自私”时,宝妈怎么办?孩子到了3岁左右,会变得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是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只要引导得当,即使是3岁大的孩子也能够做到“为别人着想”。 教育方法有两大原则,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所欲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说到底就是对他人的责任,对公共的责任。我们本身也是“他人”中的一员,也是“公共”中的一员。我们希望他人怎样对待我们,自己就要怎样对待他人。 我们希望公共社会、公共环境是怎样的,自己就要为这样的社会和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很容易让孩子接受的道理。理解这种对他人、对公共的责任的最好办法,是将心比心。 你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鼓励,你就会多多赞赏别人,多多鼓励别人,你就少了苛责和批评。我发觉,每次溪溪刚一出现“自私
家里有个学渣娃是啥感受?宝妈:女儿经常倒数,我在家长群好自卑。经常考班里倒数,而且还是那种不是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的名次。 可是我闺女大概是完美继承她爹的学习能力,怎么教也学不会。哎,虽然我也不止一次安慰自己,孩子可能就不是学习的料,以后只要善良乐观性格好,也能混得不错。可是每次开家长会以及在家长群里,我都感觉好自卑,从来不说一句话。 好吧,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位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同学。他家儿子就在他任教的学校读书,而且从一年级开始数学就没及格过。好巧不巧他刚好被分到低年级组,整整三年,他就没在办公室抬起头过,天天被儿子数学老师骂。 原本等娃上四年级,他就不和高年级组一个办公室了。都是命啊,当他儿子升入四年级后,他也被调到高年级组教学,还是和儿子的老师一个办公室。
让孩子晚一年入学,到底是好还是不好?答案和你想的不同。算数和识字都不行,以后的学习肯定会更加吃力,所以她不止一次想让孩子晚一年入学。 会带来一系列麻烦 关于晚上一年要走的程序,每个地区是不一样的。有些地方相对要求会比较简单,今年只要不网上报名,明年再报就可以。到时候只需要证明孩子没有上过小学,没有用过学位就行。 但是在有些地方是不可以自行延后上学的,否则明年报名会很麻烦,需要开很多证明,比如甲级医院开具的医学证明或鉴定证明。尤其是一些相对比较好的学区久更麻烦,到时候孩子基本上会被统筹分到到差的学校。 将来会遭到孩子的埋怨 有些家长认为让孩子晚入学一年,到时候学习能力各方面可能就会现在强。但其实不然,万一孩子就算晚入学依然没有开窍,但个子和年龄却比别人高,到时候很可能会被
昨天,朋友在微信里吐槽道:虽说我明白作为父母,不能眼睛整天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要整天和别人家的娃进行比较。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不争气的样子,我都恨铁不成钢。 想当初,我对于二胎还是特别排斥的。但是现在看着家里孩子没希望以后,甚至已经准备生二胎,再重新好好培养和教育了。 哎,我知道,你肯定又该说我一大通。可是每次当看到孩子那熊样,我感觉自己如果不赶紧转移注意力,早晚要英年早逝,被活活气死。 好吧,听完以后,我的内心也是唏嘘不已。虽说现在80后90后纷纷成为生育孩子的主力军,但是教育孩子依然还是亘古不变的难题。没有谁能通过看一本育儿书,就能彻底学会如何教育孩子成才的。 但是这里还是不得不说一下,通过对身边亲戚朋友经历的观察,我发现那些在大家眼中有出息的孩子,通常都有以下这几种父母。因此,有时候,当
聪明妈妈会有这“三傻”,看似养娃不靠谱,却能让孩子长大有出息。这是为什么呢?费尽心力的中年老母亲肯定都特别想知道。 装傻:懂得东西装不会,陪孩子一起进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一旦有了自我意识,就会有“叛逆”的心思。这种心思,最早从他2岁多就开始了。 所以,才有2岁多的孩子“太闹人”、“反对派”、“最让人头疼”的说法。此时,妈妈不要在以“授业”者的姿态,命令孩子学这个做那个,不妨跟聪明妈妈学学“装傻”。 比如,让孩子学习收拾玩具,聪明的妈妈就会装傻说:“咦,宝贝,这组小玩具怎么拆啊?妈妈要帮你收起来,可是我不会啊。”然后,就让孩子“教你”,你们一起学习收拾东西。 还有,想让孩子学点英语,也可以说:“妈妈之前学过都忘了,这些单词都不会念了,我们一起来学习,或者你要是学会了教教妈妈。”聪明妈妈这种“装
如果孩子身上有几种特质,上学以后妥妥的学霸,现在贪玩没关系。后来我发现总是一个孩子获得这样的夸奖,就觉得这可能不是偶然的。 好胜心强 事事喜欢要强的孩子,其实是最有可能成为学霸的。有些孩子虽然没有上学,但是在做事情方面从来不喜欢认输,如果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会急得哭,这样的孩子就是好胜心比较强,以后不会甘心居于人后。 朋友家的一个孩子,从小吃饭都不愿意自己是最后一个结束的,听朋友说如果她家里人都吃完饭离开餐桌了,她家孩子就不会接着吃。所以她每次吃饭都故意等着孩子,这样孩子就可以多吃一点。好胜心强的孩子,会喜欢和人处处争强,学习也不会很差,更有可能成为学霸。 专注能力好 前几天到一个表姐家里做客,当时她正在给自己的孩子辅导功课。她向我说出她的苦恼,她家孩子很聪明,而且每
这3种男人容易养出情商低的孩子,会被说没教养,女人及时纠正。殊不知,男人的性格比人品还重要,关系到下一代的情商。 窝居家中、抗拒社交的“宅男” 前段时间网上出了一个统计,说是现在很多年轻男性都拒绝外出,常年喜欢待在家里,甚少走出家门,更别说与陌生人社交了,日常生活也多依赖于网络或者游戏,作为一名成年人,连基本的人脉网都没有。这样的男人就容易养出情商低的孩子,君不闻,子多肖父,说的正是父亲性格对孩子的巨大影响。 如果有一个整天宅家的爸爸,那孩子外出见世面的机会自然就大幅度减少,而情商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步累积提高的,长期跟着父母宅于室内,孩子性格容易内向、害羞,万一养成内向孤僻的性格,出门在外就很容易被指责“没礼貌、没教养”,情商自然高不了。 脾气暴躁、动不动发火的男人
生娃后,你有没成为不落好的“牺牲型”妈妈,这3个细节可看出。现实中,有不少女性生娃后已经沦为“牺牲型”妈妈而不自知,这才是最痛惜的。 饭桌上吃饭,你是最后一个吃,还负责把娃的剩饭“清盘”吗? 慢妈我曾经就这样。乐乐会吃辅食之后,每顿辅食都要剩下好多,我看着可惜,会顺带把它给吃了。结果到了后来,只要乐乐一剩饭,老公就会喊我过来“清盘”。 某一天乐乐居然把自己没吃完的饭推到我面前,我捧着已经吃撑的肚子幡然醒悟,我在干嘛呢?从此以后再也不吃剩饭,谁嫌浪费谁吃去。 带孩子外出,你是抱着孩子又拎包,还被一个劲地催“快点”吗? 很惭愧,生娃后我成了当仁不让的女汉子。抱娃外出,老公喊胳膊累,我一边嫌弃一边把乐乐抱过去。结果以后出门乐乐就总是我抱。 如果碰上走娘家,我除了抱
《知否》已完结,剧中的教子良方,很多父母都不懂得。我在欣赏电视剧情节的同时也会不自主地跟育儿联系起来,还别说,我还真从电视剧里琢磨出了一些教子良方。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但究竟该如何计深远? 本剧的核心是“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是说,如果做父母的真心为孩子好,就要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哪怕眼前需要一些牺牲也要舍得。整个故事也正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 其中明兰的母亲为给明兰“计深远”,劝说她跟在祖母身边长大;墨兰母亲林小娘为给墨兰“计深远”,设计让她嫁到梁家。 小秦氏为给自己的亲生儿子顾廷炜计深远,不惜各种设计陷害顾二。可以说,这部剧里的各种矛盾和争斗,归根到底,都是母亲在给自己的孩子“计深远”。 但结果如何呢?这些母亲如此谋划,自己的孩子真的个个都幸福了吗?说实话,能真正从母亲的“计
“延迟满足”是错误教育?心理专家反对:用对地方孩子才更有出息。我曾系统学习过这套教育理论知识,我的老师是一位外籍心理学专家,对“延迟满足”是非常推崇的。 所谓“延迟满足”,是指在孩子想要一样东西时,延迟一段时间再给予,这样能让孩子得到后的满足感更强烈,过程中也磨练了孩子的忍耐力和意志力。 这种教育下的孩子,不仅自控能力远超同龄人,对待事物也会更加珍惜,他们大多自信、独立、坚强,从小就明白得到需要付出的道理,在我看来,“延迟满足”算是操作简单的实用理论了。 那么,为什么女演员却认为这是错误理论呢?原因有二,大家引以为戒。 一,混淆了“延迟满足”的实施范围。 心理学专家认为,人类生存的基础是“衣食住行”,也就是说,这些基本的生存必备并不在“延迟满足”教育的范围内,比如这位女
孩子五岁前,这2种技能别让学太早,对智力发育很不利。孩子也需要配备一份简历才行,建立上需写明孩子具备的技能,特长多的孩子自然会被幼儿园择优录取。 儿童美术:不利于孩子发挥想象力的素描技能 素描是美术的基础,想要学好绘画,素描就将会是孩子们的必经之路了。为什么这里反而不建议孩子早早学习呢?这正是素描的深奥之处。 孩子才5岁,年纪实在小,对于素描的世界和精彩很难理解。对于年纪很小,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们来说,素描是一项很枯燥的绘画技能,每天都在围绕着点、线、面、影,色彩只有黑白二色,这在孩子们看来非常无趣。 学习久了,不仅不会提高绘画技巧,孩子的智力发育也会受影响。因为枯燥的素描会消耗掉孩子的创新能力,严重的,甚至会丧失对艺术的兴趣。 背诵诗词歌赋:无法理解,死记硬背 前几天参加
被家长大声训斥后,这种反应的孩子更让人担心,不是叛逆顶嘴的。明明已经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了,还会忍不住大声训斥,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沉默的孩子,内心隐藏着对父母的恐惧 孩子被训斥后,情绪上或多或少都存在波动,要么大哭认错,要么叛逆顶嘴,甚至不服气、发火也是有的。那为什么有的孩子却一言不发呢?不知道家长看到这么一块木头更恼火吗?答案是否定的,孩子不开口,只因对家长心怀恐惧。 不知道大家是否认识台湾偶像剧女王陈乔恩,作为一名当红女演员,她说到小时候被父母训斥时也是内心惶然,表示她从来都是情绪静音的沉默反应,原因简单,“害怕说错话招来妈妈一记耳光”。 听到这种回答,家长是不是很心酸呢?然而在挨骂后不敢说话的孩子,大多都是这个原因,害怕后续举动招致更大的灾难,日常活在不安和恐惧之中。
6岁前娃养成这几个习惯,上学后老师喜欢,孩子也优于同龄人。我这个小外甥我知道,是个严重的“生活不能自理儿童”,都是他奶奶惯得。 爱干净的习惯 6岁前,孩子不是在家就是在幼儿园,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小学生。所以,他们的主要任务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掌握一些生活能力,比如养成爱干净的习惯。孩子6岁前爱干净,就说明他能安静地坐着吃饭,或者能独自吃饭,不会弄脏衣服。 也表示他不会乱涂乱画,随处乱摸脏东西,已经可以像个小大人一样规规矩矩。这样的孩子,上学后相比那些每天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孩子,让老师更省心省力,也更喜欢。因为有爱干净的习惯,孩子的自我意识也会优于同龄人。 做事细心的习惯 我侄女,从小做事毛毛躁躁,我哥嫂忙着上班,我妈又不会教育孩子,所以也没人帮她改正。现在,她6岁多上了小学,老师总是跟我哥嫂反
家长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提问?面对孩子的提问,家长怎么回答?好好回答孩子的提问很重要,接下来看看下文应对孩子提问的方法。 一位妈妈最近很烦恼:孩子上四年级了,学习任务也比之前重了许多,很多新知识逐渐融了进来,于是孩子学得就不如之前那么轻松了,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位妈妈是大学毕业,对于四年级的知识应付得绰绰有余,所以每当孩子有问题时,她都能快速且准确地给孩子答案。 一开始妈妈觉得这样很好,孩子的问题得到了解答,自己也尽到了母亲的职责。可时间久了,这位妈妈就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她已经逐渐变成了孩子的“问题解答库”,孩子只要一有问题,想都不想,张嘴就喊:“妈妈,给我解一道题。”遇到稍微有一点难度的问题,孩子根本不自己动脑,完全依赖于妈妈的帮助,甚至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就不写作业了。 这位妈妈的做法是有问题的,她错就错在每次都将问题的答案直接且快速地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