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幼儿健康幼儿营养幼儿教育幼儿疾病
  • 家庭人员如何排序才能让家庭达到幸福最大化
    家庭人员如何排序才能让家庭达到幸福最大化

    记得有位明星曾在公开场合发言说,她看到太多女人有了家庭生了孩子之后就失去了自我。如果是她,她会一直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配偶,接下来才是孩子,最后才是父母。那么家庭人员如何排序才能让家庭达到幸福最大化? 此言一出,惹得粉丝纷纷留言唾骂,说她三观不正、太自私。还有人说她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等她真的有了孩子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把孩子放在首位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有着5岁孩子的宝妈,在经历了几年全身心围着孩子转的“疯魔”生活后,我反而很认同这位明星的话。 我觉得身为一个女人,最好的排序就是自己第一,配偶第二,孩子和父母可以并排第三。这样的排序才能让家庭达到幸福最大化。具体道理请听我道来。 人这一辈子,自我很重要,把自己排在第一位的人才是活出了自我 不得不说,女人这一辈子的角色有很多。未出嫁前是女儿,是姐姐或者是妹妹;等出嫁了是某

  • 孩子必须原谅父母的错误吗
    孩子必须原谅父母的错误吗

    《都挺好》的合家欢不可复制,有些父母不必原谅,但要“止损”。些孩子从小就看透了世俗,了解了父母对于自己的意义,因为这就是现实的生活。 父母给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利,但是很多父母却是伤害孩子最深的那个人。孩子有苦说不出,因为那是父母,一个永远也摆脱不了的关系。 《都挺好》如观众所想,圆满结局 近期火爆的《都挺好》已经结局,对于结局部分观众也是撒了大把眼泪,苏大强一个自私自利的父亲,终于成功洗白了。苏大强最后疯癫地拿了一本习题,说是要给明玉的。他忘记了一切,偏偏记得要给女儿买东西。 这时的观众为这种爱所感动,但是却忘记了曾经那个不顾儿女矛盾,一出事情就缩在角落里的苏大强。观众的心都是脆弱的,或许是期望自身也有个这样的好结局,哪怕是假的也可以吧。 《都挺好》中的 最后一个镜头,苏明玉回到老宅,看到妈妈安慰小时候

  • 孩子一直等待父母的陪伴好吗
    孩子一直等待父母的陪伴好吗

    你到底在等什么?小孩成长不能等,妈妈请爸爸帮忙能等吗?搞两个孩子睡觉通常要2小时,而且大宝都有点发烧,可是有时猪队友一逗孩子,就前功尽弃,又要重来。 一天的疲累加上晚上喂小家伙夜奶几次,脑袋又想到小孩衣服还没洗,地板还没清,尿布还没洗,偏偏小孩又不睡觉,真的一股火会从脑袋烧出来。 前几天看到日本妈妈摔死自己小孩的新闻,小孩真的很无辜,但是妈妈也很可怜,妈妈顾1个小孩有时就不一定有什么时间好好休息,更何况是一次2个,而且完全没有人帮忙,看了这新闻,我可以感觉到妈妈的无助,因为我也没人帮忙,但也真的觉得她老公要负很大的责任,居然连换个尿布都不会,那请育婴假是干嘛的,每个地方的风俗民情不同,但看到还是觉得很夸张。 幸好我家队友会换尿布,会洗屁股,这样好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妈妈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爸爸下班可以帮忙分担一下顾小孩的疲累,可以去做一

  • 孩子考试前父母最担心的问题有哪些
    孩子考试前父母最担心的问题有哪些

    考试前家长最关心最担心的12个问题!孩子考试前最多的担心是“怕考试发挥失常”,孩子们自然害怕在这关键的一考中又出现失误。 实际上所谓考试发挥失常,它产生的主要原因往往与出题过偏、怪、难有关。因此家长可以向孩子解释,高级别的正规考试,出题是比较严谨认真的,反而不会出现有时在学校考试出现的怪题、偏题,不会让你看到题摸不着北。 理解孩子有哪些压力 你才能真正帮到他 一般说来孩子的压力来自两方面。 一是心理上的,怕自己考得不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二是身体上的(这个反而被家长们忽视),长时间的紧张作息,超强度的听课做题,睡眠不够,他的身体自然感觉不舒服、累、压抑。 因此,家长一方面要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设定期望值,另一方面要多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保证睡眠,同时包容他的负面情绪。 家长

  • 孩子性格没大没小怎么办
    孩子性格没大没小怎么办

    孩子没教养的五大表现,别人可能不好意思说,但家长自己应该有数。别人可能不好意思说,家长自己应该有数,若你家孩子有,可千万别大意。 命令的口吻对家人、朋友说话 有的孩子就是因为在家里被父母溺爱惯了,总是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对家人和朋友同学说话一点都“不客气”,总是一副自己很厉害的样子,直接就去命令别人做什么做什么。用命令的口吻说话,这个只适合上级对下级,就算是领导,一般时候对下属说话也不会用轻视的态度语气。而对自己的父母和同学同事这样说话,其实是很没有教养的一种表现。 到别人家里乱翻东西 到别人家里做客的时候,也是很能看出孩子是不是有教养的时候。有的孩子很乖巧,到了亲戚家里乖乖喊人,然后大人说话他在一边听着或者是玩玩具。但是有的小孩子就不一样了,到别人家里完全就像是在“探险”,一定要扫荡一圈才罢休,这样的没有教养的行为,很显

  • 孩子的天赋和父母的坚持有关系吗
    孩子的天赋和父母的坚持有关系吗

    一位爸爸5年的教育反思:多少孩子的天赋,毁于父母的懒惰和放弃。我现在越发明确的一点是:无论是培养孩子,还是个人提高,都是得靠坚持! 朋友跟我说,他为了儿子的足球,把其他大部分的兴趣班,包括钢琴、游泳、画画啥的都停了,专攻足球。因为足球的训练强度特别大。 首先俱乐部里每周要训练3次,他还专门请了私教每周一堂课。另外就是每个周末,他都要开车50多公里去外地参加俱乐部比赛,当天就是100多公里的来回,光是在路上就要花费将近两个小时。 “没办法,就是得坚持!”,朋友给我分享他的心得,“而且,想坚持就得聚焦!孩子没那么多时间的,只要选中一项,那么你就得把其它的项目统统砍掉!” 确实这样,我当时给儿子放弃足球也是源于摊子铺的太大。 5岁那会,我给娃报的班不要太多哟,光是体育就有三门:武术、足球和游泳。

  • 孩子成绩优异和父母有关系吗
    孩子成绩优异和父母有关系吗

    成绩优异的孩子,父母都有这5个共同点。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可是只是想并没有什么用,我们务必要付出相应的行动才能收获成果。 有人说“孩子的成就,取决于他有一对什么样的父母。”那么,成绩优异的孩子,家长有什么共同点呢? 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首先,要想孩子成绩优异,就要在教育孩子上多花心思。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了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就如古时孟母三迁,孟母也不一定是学问人,但是她懂得人生道理。也许父母可能不知道“知识”,但是做人的道理也能促使孩子的成长。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老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

  • 孩子出门在外没教养怎么办
    孩子出门在外没教养怎么办

    孩子没教养的表现,外人表面不说,心里也看不惯,家长要反思。弄得满桌子都是菜,有好几次大家都还正在夹菜的时候她的孩子也在转桌子,搞得大家都非常尴尬。 吃过饭之后,另外一位室友实在忍不住了,就跟我说:“我真的没想到她家的孩子居然这么没有教养,肯定是她没有教好。”所以说,对于孩子没教养的一些表现,外人表面不说,心里也看不惯,家长要反思。 在饭桌上的表现 大多数的家庭,吃饭的时都是很有讲究的。有些家长不允许孩子在吃饭的时候吵闹,有些家长不允许吃饭的时候讲话,甚至还会要求孩子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规规矩矩的,不能有不好的表现。比如乱翻菜,或者是吃饭太大声、留饭底等等。 如果像我那位同学的孩子一样,吃饭的时候不仅乱转桌子,还乱翻菜的话,就会被别人在背后说没教养,看不惯等,会认为做家长的没有把孩子给教好,所以家长要反思一下自己,给孩子讲一下吃

  • 孩子张口就说“不”怎么办
    孩子张口就说“不”怎么办

    最近宝宝也不知道怎么了?突然间一张嘴就是「不!」「我不要!」「我就不!」特别爱跟我作对,叫他吃饭,他就说我才不吃饭呢。 叫他穿裤子,他偏偏光着个屁股在客厅跑,说我才不穿裤子呢。 叫他喝水,他也偏偏不喝。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好一阵子哄着才行。 才两岁多的孩子就这么叛逆,张嘴就说不,还啥啥也听不进去,这将来还得了? 其实,最近也收到很多妈妈的私信聊到这个问题,她们每天都要被这些“不不不”烦死了: “叛逆期这么快就来了?!特别爱和我唱反调!” “我说东他就非要往西,我越说不可以他就越起劲儿。” “简直没法伺候了,一个劲儿说不,没办法啊,只能顺着小祖宗来。”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孩子为啥总爱说“不”,跟父母对着干?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孩子张嘴就说“不”,到底是为啥? 很多妈妈不

  • 孩子之间的差距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孩子之间的差距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有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赢在起跑线上了吗?孩子间的差距是如何产生的?接下来看看这篇文章,关于关键看父母这些事情怎么做的? 斯坦福大学的米歇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和孩子。实验者给九十名四岁左右的孩子一颗棉花糖,告诉他们如果不吃,等到十五分钟以后就可以得到两块棉花糖。这其实是在测试孩子的延迟快感能力。 所谓的延迟快感,就是知道现在付出,未来会收获更多之后,愿不愿意放弃即时的享受选择付出。 米歇尔花费三十年心血对这九十个孩子进行跟踪,证明了幼时能够抵挡棉花糖诱惑的孩子,比起那些没能抵御住棉花糖诱惑的孩子,成年后在社会上会有更大的成就。其实,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在幼年时就拉开了。 我们中国也有一句老话叫“三岁看老”,这句话如果按米歇尔的逻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因为他的试验证明了一个人幼时的性格,就已经决定了他将来的命运。

  • 孩子喜欢去人多的地方是好事吗
    孩子喜欢去人多的地方是好事吗

    这4个地方,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不是迷信而是有依据的。实际上呢?这可不是迷信而是有依据的,让我们先来看看网友分享的一个经历吧。 小丽的孩子才2岁多,平时都是婆婆在带,而小丽和老公两人一起去上班。一次小丽的老公得去参加一个葬礼,而婆婆却重感冒生病了,小丽公司又比较忙。小丽的老公觉得只是去一会就走了,就带着孩子一起去了。在回来后也没有什么事,但是到了晚上夜里睡觉的时候,孩子睡着迷迷糊糊得就起来哭闹。还好只折腾了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就没事了。从此,小丽夫妻俩再也不敢乱带孩子去一些地方。其实对于一些地方,真的不适合带孩子去,可不是迷信而是有依据的。 这4个地方,家长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不是迷信而是有依据的。 1,尽量别带孩子去葬礼。 相信不少的父母都有听老人说过不要乱带孩子去参加葬礼,这是对的,可不是什么迷信。要知道在葬礼上整个气

  • 父母怎么让孩子善于表现自己
    父母怎么让孩子善于表现自己

    心理学家说,孩子有这7个迹象,说明妈妈教育得很好!有这7个迹象,就说明妈妈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成功,应该多多肯定自己。 哪7个迹象呢? 1、孩子能够在你面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 很多父母比较头疼孩子在自己面前“发脾气”。但每个人都会有各种情绪,区别只是会不会在某个人面前表现出来而已。 对一般人而言,觉得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在他们面前表现情绪。 如果孩子心理感觉和父母贴近,就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各种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愤怒、悲伤、恐惧等等。 也只有当孩子感觉与父母相处有绝对安全感,才会在父母面前撒娇。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的情绪很少,或者只表现某一类情绪,就预示着亲子关系有些问题了。 父母需要注意,自己是否不许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或者当孩子表现某种情绪的时候就打岔。 接纳孩子的每

  • 孩子不宜过早学习哪些技能
    孩子不宜过早学习哪些技能

    让孩子过早做这4件事,是很多家长的通病,却不知对孩子有害无益。这些都是蛮重要的,可家长也需要知道中国的一句成语:过犹不及。 经过许许多多相关育儿专家的研究表明:孩子只有在合适的年龄做有益于身体发育的事才是正确的教养之道。 比如,下面这3件事,我相信在很多家长的常识中一定是早学为宜,其实非也。 1. 学习认字和写字不宜过早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孩子识字多、识字比别人早是一种聪明的表现。这种根深蒂固的认同感有上千年的思想沉淀其中,想要改变确实非常难,需要缓慢的循序渐近。就像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父母依旧用这些片面的错误的方法来进行家庭教育。 于是,我们看到孩子未满3岁、还未入幼儿园,那些父母就开始焦急且殷切的教起识字来了,有的甚至还规定了每天识多少字,要写多少字,以为这就是幼儿早教的含义。每对父母都有望女成凤子成龙的心

  • 孩子上早教班真的没有必要吗
    孩子上早教班真的没有必要吗

    踩过5家早教班的坑后,我来告诉你几万元到底值不值得花!经常在朋友圈晒玩了什么高档玩具,爬了什么组合运动器材。我十分好奇,早教班里都教些啥? 上知乎搜索资料,上论坛看妈妈们的帖子,发现有个妈妈建议说:“每个早教中心挨个去蹭课,是个不错的溜娃方法”,甚得我心。毕竟从朋友圈的晒图来看,早教中心的环境都不算太差,有玩具有道具有绘本,尤其适合雾霾天和阴雨天。 早教班都上些啥? 早教机构的课大体分为运动课、音乐课、艺术课、厨艺课、个别还有乐高启蒙课、绘本课和所谓的全脑开发课,不同月龄的孩子适合的课程不同。下面详细讲讲我们体验过的内容。 运动课 主要是帮助孩子大运动发展,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在教室里利用各种器材来锻炼身体。走独木桥、钻隧道、爬滑梯、踩平衡板,课程最后老师还会拿出一块热气球材质的布,家长一起扯着边缘,把布往上一抛,

  • 孩子分不清“偷”东西和“拿”东西怎么办
    孩子分不清“偷”东西和“拿”东西怎么办

    前几天和好朋友视频,她4岁的儿子浩哥儿硬挤进了镜头,很严肃的告诉我:“姨姨,我爸爸今天武力我了,你什么时候回来帮我?”觉得好笑,就问他:“为什么要武力你呀?你不乖了?” 浩哥儿气哄哄的说:“我一直可乖了~” 但是,他就是不肯说原因,最后还是好朋友把他哄走了。 “他爸爸今天接他放学回来,发现他手上多了一块儿手表。一问说是一个小朋友落下的,他觉得好看,就没和那个小朋友说,直接把手表戴自己手上了”朋友说,孩子爸爸说他这是偷,孩子不承认,坚持说自己是拿,爸爸一气之下就打了他两下屁股。 其实,这事儿还真不能全怪孩子!因为,他可能真的分不清是“偷”还是“拿”。 一般说来,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对“偷”的概念的不一样的。 2-5岁的孩子:物权概念不清晰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能很好的区分“你”、“我”、“他”,没有物品归属感

  • 二胎出生后老大和谁睡最合适
    二胎出生后老大和谁睡最合适

    如今越来越多的二胎宝宝诞生,给家庭增添了无限的幸福感和乐趣。很多妈妈都知道,面对二宝出生这个问题,多多少少会有些冷落了大宝,让大宝觉得爸爸妈妈是不是要把我抛弃了呢?既然选择又生了二宝,所以在照顾二胎的道路上,体谅大宝的心情也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在面对睡觉这个问题上,有了二宝之后,妈妈自然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照顾二宝。晚上二宝经常会饿了尿了,或者忽然醒了,需要占去宝妈的更多时间。 这种情况对于大宝来说却不容乐观,他从小在妈妈的身边长大,忽然间多了一个人要抢夺自己的位置,难免心理会产生严重的落差。有些时候大宝会很失落,觉得弟弟妹妹要取代自己的地位,内心受到严重的打击,这种感受对于小孩子的伤害不亚于失恋。 请公婆来帮忙,大宝反倒感觉自己被“分配”出去了 闺蜜橦橦前段时间生了二宝,所以一直在家忙碌地照顾二宝,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实在忙不过来,所以就

  • 父母一定要懂得给自己放假吗
    父母一定要懂得给自己放假吗

    “怎么总见你一个人接送娃,他妈呢?”,这位爸爸的回答爆赞!已经不是洗碗的时候了,是陪娃疯闹一团的时候!所以,今天这篇文章,你们一定会有共鸣! 每周六的上午,我带孩子去参加兴趣班,总会看见这样一位爸爸。 这位爸爸独自坐在小小班(3~4岁)教室的门外,要么把电脑放在腿上,忙一会儿自己的工作;要么带一本书来,一个人安静地看书。 每每儿子下课出来,他总是牵起儿子的手问:“一会你想去哪玩啊?我们去骑单车?滑轮?还是踢球?” 班上有个妈妈好奇,问他:“怎么总是见你一个人接送孩子啊,他妈妈呢?” 爸爸回答:“我们家有个传统,每周六给孩子妈妈放一天假。她跟朋友出去玩了。” 同班几个妈妈听完爆赞:“天啊,你这爸爸也太好了!觉悟太高了”“瞧瞧,这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爸爸……” 这位爸爸腼腆笑着答:

  • 五一长假带孩子出去玩怎样让他记得住
    五一长假带孩子出去玩怎样让他记得住

    五一长假带孩子出去玩怎样让他记得住?假期带孩子出去玩,不当当是玩玩而已,今年五一假期要放4天,家长可以好好计划一下,给孩子一个有意义的假期。 其实,孩子 2 岁前,我很少带他出游。 出门多麻烦!衣服、奶粉、尿不湿,湿巾干巾样样不能少,少一样都可能后患无穷。麻烦倒是其次,关键是辛辛苦苦带他见世面,他却什么都记不住,还不是白费事? 但,自从带两岁半的儿子远游一次后,我就再也不这样想了!因为我惊喜地发现,娃不但能记住事儿,还能超预期灵活应用。 有次带娃去游乐园正赶上假期,人特别多,队特别长,我正担心他没耐心等、跟我闹起来,没想到娃的一句话让我又惊又喜: “ 妈妈,队好长啊~ 弯弯的,跟长城一样。 天啊,没人教过他队伍像长城,只有一个月前带他爬长城是真的。看来他不仅记得爬长城这件事,还创造性地发散联想,把长长的队伍和长城

  • 孩子喜欢当众大哭大闹怎么办
    孩子喜欢当众大哭大闹怎么办

    就因为不买玩具车,孩子当众大哭大闹,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学习。很多孩子不能很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尤其是那些被溺爱的孩子,长期和被溺爱的孩子玩耍也会受到他们的影响。 被溺爱的孩子,几乎是孩子要什么,家长都基本满足他,以至于偶尔的不满足,就会造成孩子的不高兴。在大街上也会为了没被满足要求而大哭,这就很容易造成家长的发怒。 可当孩子“失控”时,家长的发怒的结果又如何呢?但这些家长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家长也会以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 带过孩子的,都算有一点经验了吧,当孩子哭闹发脾气时,家长会很烦,尤其是遇到那种再三说都不听的孩子。在我们街道上就有一个这样的孩子,他每次上街玩,都要这样要那样,以前几乎都满足孩子。 可能家长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也对孩子不好,就对孩子加以限制。现在不满足孩子的要求了,孩子就

  • 不顺服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不会教
    不顺服的孩子都是因为家长不会教

    很多父母一说到自己的孩子都忍不住抱怨说:“我家孩子真是让我头疼死了,我越让他做什么,他越不做什么;我越不让他做什么,他越要做什么。他总是跟我对着干,愁死我了!” 在大多数父母的眼中,孩子总应该听自己的话,应该顺服自己的权威。可是,父母越是这样要求,孩子越抗拒。究其原因,很多父母都觉得是孩子不听话所致,其实,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他是生命对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如果我们把孩子比作一列火车,而父母只是这列火车的铺路者,我们只能把路铺得更适合火车的运行,却无法改变火车前行的方向。 我最近通过跟龙春华老师学习课程以后,我深深地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没想到获得了很大的成效,我下面跟大家分享: 我们那天还没早餐就来到了广场玩,之所以没吃早餐,是因为淘淘前两天看到一个小伙伴吃粉,很馋。所以,我就趁这次机会带他来吃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