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龄前健康学龄前营养学龄前教育学龄前疾病
  • 不爱阅读的孩子是潜在差生!只要这4步保你孩子爱上阅读
    不爱阅读的孩子是潜在差生!只要这4步保你孩子爱上阅读

    今年春天猝不及防又火了两位才女,一位是16岁上海美才女武亦姝,轻松拿了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一夜之间惊艳全国。另一位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央视大花旦董卿,她在节目主持中的知性博学再度惊艳大众,360搜索在妇女节致敬女性专刊上,甚至将她和李清照放在一组。 此后无数老师家长将武亦姝和董卿视为孩子的学习标杆,书柜里落灰的《唐诗三百首》赶紧拿出来让孩子从头开背。 可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气质卓越、谈吐高雅的孩子,究竟需要父母做出哪些努力? 首先我们来盘点一下,荧屏内外美貌与才华并重,优雅与智慧齐飞的大小女神们都有啥普遍的共性? 1、博看群书,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诗词大会上,专家说出诗人李贺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时,董卿自然而然地接出了下半句“月如无恨月长圆”,叶赛宁、博尔赫斯等文学大家的诗词妙语,董女神更是信手拈来!

  • 小学期间最重要的3件事!老师不会教,但孩子必须学会(家长必看)
    小学期间最重要的3件事!老师不会教,但孩子必须学会(家长必看)

    家长的烦恼 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往往是牙疼补牙,心凉捂心。殊不知,真正影响孩子成绩的应该是学科外的东西,尤其小学阶段,“兴趣、习惯、性格”大概是重中之重,错过了这个黄金段,将影响孩子一生。 第一宝:兴趣 兴趣包括两方面,一是学习的兴趣,二是生活中的兴趣。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很要紧,孩子对学习有兴趣才有后劲,对学习没兴趣就完了。有学习兴趣的孩子认为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愿意自觉地学习和钻研,这样的孩子肯定不会学习掉队,而且时间越长越有优势,哪怕不聪明,初中高中的时候也能取得好成绩。 第二宝:性格 多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就是父母婚姻美满、家庭氛围民主和谐有利于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 父母的感情会影响孩子的性格,所以,父母要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这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会非常有帮助。

  •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这三件事少做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这三件事少做

    平台自创立之初,我就一直推广亲子阅读,一个是因为自己的工作缘故,接触的图书比较多。 但是几年坚持下来后回头看,即使我选择回家带孩子,但是我的图书梦想还是一直在。 所以我发现,真正让我坚持下来的是内心对孩子及图书的热爱。 一个人成为了父母之后,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说是宛若新生也不为过。 孩子会推着你去成长。让我们改变自己,接纳更多的东西。 比如很多人做父母以前是不知道绘本这回事的,也很久没有拿起书。 可是有了孩子后,又重新开始陪孩子一起阅读。 数钞票数到手抽筋,是我们国人一个秒懂的朴素的共同梦想。 可真正给孩子开展亲子阅读的劲头就不足了,而且还常常犯错误。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这三件事少做。 1 别把阅读摆上神坛。 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就发现很多人有一个习惯。

  • 父母一定不能纵容孩子做的事情
    父母一定不能纵容孩子做的事情

      现在不少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然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难免会纵容。但是亲亲宝贝小编告诉你,父母们千万不能纵容孩子以下几件事情。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这份爱中不仅要包含理智与宽存,更应松紧有度,要为儿女们在“可以”和“不可以”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使他们的行为有章可循,学会忍受一时的不舒服、烦心事,甚至忍受必要的痛苦,因此,对孩子如下的几种行为,一定要及时制止,绝不能手软,更不能把宽容演变成纵容——   得不到就动手   孩子们在玩沙子,其中一个抢起小伙伴的玩具推土机,未果,一口就咬向对方的小手。结果,推土机如愿到手。   达标做法:对咬人的孩子,父母一定要严肃批评,让他知道,咬人是不对的,已经对小朋友造成了伤害,必须亲自道歉;同时,让他明白,小朋友如果不愿意把玩具借给自己玩,他应该学会接受这种不如意。

  • 教孩子理财,上学前就可以开始了
    教孩子理财,上学前就可以开始了

    最近带妮妮去商场,她看见什么都想拿,全然不顾价钱,我们如果不同意,她就满地打滚、连哭带嚷的,弄得我们很尴尬,最后不得不屈服。 我们家南南则是个小财迷,每次一说让他帮忙干点活,他就会说:“你要奖励我多少钱?”——南南爸爸 我们都知道,应该让孩子了解物品的价值,但是应该怎样教给孩子呢?什么时候和孩子谈钱?怎样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行为?怎样让孩子对钱有个正确的认识?过早地谈钱,会不会也让孩子小小年纪就成小财迷,分不清楚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对于家长来说,可真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该不该给孩子钱? 现在的孩子经常会收到各种零花钱,比如过年过节的压岁钱。如果父母没有任何解释就“没收”了这些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权利被剥夺了,产生不公平的感觉。 当孩子渐渐长大,尤其是上幼儿园之后,就会有消费的需要,如果父母严格控制,可能会促使孩子从别的渠道要钱,

  • 美国教育的出发点 尊重孩子
    美国教育的出发点 尊重孩子

      尊重,是美国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营养。比如,美国人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不但大人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话,而且有时还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   孩子吃饭时不能硬逼;孩子做错了事不得横加训斥;要孩子换衣服也不可用命令的口吻,否则,都会给孩子的心理上留下自卑的阴影。家长带孩子外出做客,主人若拿出食物给孩子,美国人则最忌讳提早代替孩子回答“不吃”、“不要”之类的话,也不会在孩子表示出想吃的时候对孩子呵斥。他们认为,孩子想要什么或是想看什么,本身并没有错,因为孩子有这个需要,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来指责,只能根据情况适时适当地做出解释和说明,以做引导。   美国人反对父母在人前教子,更不允许当着人面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rdqu

  • 不可不知的家务活变身亲子游戏
    不可不知的家务活变身亲子游戏

    一边要做家务,一边还要照顾宝宝,爸妈们是不是经常觉得筋疲力尽?何不让宝宝也参与到家务中来,带他边玩边做,在游戏中培养宝宝的自理能力和秩序感呢? PartI 实战篇 客厅 任务1:收玩具 可将玩具桶或收纳箱(盒)分类编号,如此将玩具收起来时,简单、不占空间。告诉宝宝她的玩具分别在哪,下次要玩从哪拿出来还要再放回去,培养他的秩序感。 如拼图、积木等小型组装玩具,可用数字在背后编号或用贴纸贴。 任务2:收书 按书的大小归类,爸妈在收拾的时候可以和宝宝互动,跟他说“这是大的,放这里;这是小的,放这里。”如此可让宝宝培养成就感及懂得爱惜书本。 简单的书本收拾工作,可以让宝宝一起完成,但是不建议让他们来收报纸,因为报纸有油墨,容易让宝宝不小心手沾到而食入,应避免让他们接触。

  • 小学期间我这样辅导孩子(有经验妈妈干货分享)
    小学期间我这样辅导孩子(有经验妈妈干货分享)

    我们大多数孩子从出生起,在教育资源以及学习环境等各方面,就输给了那些“富二代”、“富三代”,如果我们再让孩子一味地追求快乐,那岂不是连最后的翻盘机会都没有了吗? 更何况,努力和快乐并不冲突,孩子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同样能够收获成功的喜悦。所以,小学阶段一定要狠抓,掌握好度就好! 1、一年级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刚刚结束了幼儿园生活,心智还不成熟,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很大,此时若是强硬地向孩子灌输一些比较难的知识点,比如,很多家长会逼着孩子每天背唐诗,学写字,记拼音……不仅不利于孩子对新生活的适应,还很容易使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 此时,家长首要的任务,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要读小学了。 但是,也不要放任这个阶段的孩子尽情地玩,要知道,在孩子什么也不懂的阶段,同时也是他吸收知识最容易的阶段。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如同一张白

  • 放开孩子,大胆地去“犯错”吧!
    放开孩子,大胆地去“犯错”吧!

    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允许孩子自我探索,鼓励孩子大胆地去“犯错”,勇于尝试,敢于面对自己的勇气,接下来看看这篇文章吧。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和活动能力的提高,他们探索的欲望和自我主张也越来越强。2-3岁的孩子已经开始想要参与和尝试各种事情。 但由于各方面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在尝试的过程中常常伴随着很多的错误。 学习的过程原本就是“错误——学习——尝试——纠正”不断重复的过程,孩子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学会思考和总结。 如果这时,家长因为担心或者不喜欢看到孩子犯错,去阻止、干涉孩子的尝试,就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的培养。 在不影响安全的情况下,不妨给孩子自由的空间去尝试和探索。 桑代克由此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即经验是通过反复的尝试错误来获得的。 不论是动物还是人,在面对新环境时,会习惯性的用

  • 春节将至,孩子心里有些话说不出口!
    春节将至,孩子心里有些话说不出口!

    当孩子抿嘴、低头的时候,你可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吗?作为父母应该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而不是一味的强求孩子学这学那。 年味渐浓,但是有一些孩子他们的内心是忐忑的,他们既期待春节的带来,可以享受热闹欢乐的亲友相聚,但是又担忧和亲友们的相聚,因为相聚时长辈必定会问“期末成绩考得如何了?”,如果成绩考得一般或者不理想的孩子,内心最是忐忑。 长辈对孩子成绩的关心,有时候可能是很自然的随口而出,即便孩子考得不好,一般会回上一句“那新学期要好好努力了!”大部分长辈都以鼓励为主,并非要追究成绩好坏的原因。 但是,在孩子看来就不是这样的。一来孩子有虚荣心,在热闹欢乐的春节里自己的成绩不好,内心会深感扫兴;二来是在他小小的内心里会想:会不会因为我的成绩不好,大人们会觉得我没有好好上课和学习,就不喜欢我了?就觉得我笨了?他们会不会更喜欢其他成绩好的孩

  • 孩子上寄宿学校好不好?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上寄宿学校好不好?家长应该怎么做?

    送孩子上寄宿学校的家长大体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因为工作安排不开,家中没有老人帮忙照顾孩子,又不放心给保姆带,只好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另一种是相信寄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环境,认为寄宿教育对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有好处,所以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锻炼”。我就因为第一个原因而让女儿上了两年半的寄宿小学。 寄宿学校的好处 有一个条件是现今独生子女家庭所缺乏的,那就是同龄人的紧密接触和互动。 我们与兄弟姐妹间的种种关系,比如联合起来瞒着父母做事的合作关系,大孩子对小不点儿的领导关系,互相爱护、关心,同时互相也有嫉妒、误会,等等,由于我们是一家人,这些关系是我们必须去处理和面对的,躲不开。 如果不是一家人,是同学、一个小区的,或表兄弟、堂姐妹,那么关系的处理常常不能深入,不能延续, 总有时间和机会“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躲开或逃避

  • 五岁宝宝语言发育
    五岁宝宝语言发育

    五岁宝宝语言发育 五岁宝宝已经能分清声母、韵母,能简单给拼音归类,而且还有了一定的书面阅读能力。 会使用时间状语。大多数孩子这时基本能发清普通话中的韵母。言语表达能力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并且能初步掌握书面言语。 言语对行为的调节功能也比以前加强了,在行为方面带有一定的自觉性和计划性。 宝宝5岁能力发展指标 五岁宝宝已经会简单的算术了,会运算十以内的简单算术,家长要多一点耐心通过寓教于乐的方法帮助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5岁宝宝的基本技能表现包括: 认知能力:开始能完成如“A、B两车以相同速度同时从同地开出 ,A车先停,B车后停”这样的作业。 大动作:宝宝能很好地控制身体,手脚灵活,运动也较以前更为剧烈,但已不太容易摔跤。宝宝对空间关系的判断已十分准确,神经系统的发育已接近最后阶段。

  • 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三个原则
    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三个原则

      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可以增强孩子的个人素质,也可以让孩子拥有一技之长。但是如何给孩子选择兴趣班呢?是盲目跟风还是基于孩子的兴趣好呢?   第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特点选择   什么是“兴趣”呢?就是孩子最喜欢的,最想参与的一种情感。“需要”则是孩子身心发展的自身要求。孩子除了自身的生理需要之外,还有游戏、交往、学习、表现、审美等多种需要。那么我们选择的班首先必须是孩子感兴趣,最喜欢参与、最需要的活动。您可以在平时有意去观察、了解孩子最喜欢参加哪类活动,如有的孩子一听音乐就肢体摇摆,喜欢模仿演员唱歌、跳舞;有的孩子平日喜欢涂涂画画。您可以根据他的表现及意愿做出决定,只有他真心喜欢,需要参加才可能入门,并能坚持学习。千万不要根据孩子一时的好奇和冲动就去报班。也不要主观臆想,强加于孩子,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第二、对所报的兴趣班进行相关的

  • 这四个时间点,千万不要批评孩子!
    这四个时间点,千万不要批评孩子!

    两个三岁男孩儿在教室里打闹。一个孩子手持木勺挥舞,一个孩子踢向对方,两个孩子都没真的招呼到对方身上。 一位年轻的老师看到这一幕拦住两个人,把拿木勺的孩子拉到一边。老师蹲下来告诉孩子,打人不对,因为你没有遵守这个区域的规则,你今天不可以进入这个区域了。 说完这些,老师站起来转身忙别的去了。孩子跟在她身后挥舞着小拳头。 老师把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告诉家长,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后孩子闹得更凶了,甚至想和家长动手,这情形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 此时,多数的家长心里会想:“反了你了!说你两句你还要打我!”家长甚至可能想:“孩子现在就这样,长大能孝顺吗?!”想到这里,家长就不由得生气,又批评孩子一通,后续的发展不用看也知道,多半情形下孩子都是不服气的。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般家长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

  • 在孩子成长中,最容易忽略的是这件事
    在孩子成长中,最容易忽略的是这件事

    好友老米结婚,于是一群人都陷入了慌乱的准备中。有些人为她准备婚礼上的小节目,有些人帮她联系哪里的玩具小熊性价比最高、哪里的捧花最时髦,而我,分到的活,是帮她整理照片。 老米是个很情绪化的人,经常整理一半就开始摔桌子,也经常看到某些动人的片刻落泪。 老米说相信我的眼光,而每每看起来,总觉得像读尽了他们前半段人生,那年的老米一脸懵懂,如今也是出落得这样个性分明,或许该庆幸有这样一位母亲,懂得记录,也热爱记录。 照片真的太有仪式感了。 我一直非常喜欢,无论是泛黄的片面,还是陈旧的照片盒,总是觉得像是时代的记忆,好看,藏着深深浅浅的记忆 老米的相片盒里,同款相片有很多张,老米说,那是自己父亲常年在外地,所以,母亲总会冲洗许多张,然后寄给父亲,顺便也寄给远方的许多亲人。 “母亲是个有心人。她不想让父亲看不到我的成长,于是隔一段时间就

  • 想让孩子具有领导才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想让孩子具有领导才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这几天我一直在写关于孩子领导力提升的一些心得,初衷是把自己在职场的一些血泪教训分享给孩子。但是孩子似乎不愿意听我的职场苦逼工作史,于是我把自己的感悟换成我认为的孩子可以(或者家长可以听懂)的语言,来表达领导力到底是什么玩意。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更感性的认识,在职场很多人感慨:我明明在业绩上不比他差、能力也不比他弱,为什么提拔的总是他而不是我?除了工作能力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因素要综合考虑。 比如:是否能与人和谐相处、是否在以身作则、是否相信自己、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否具有宽容而具有弹性的圈子的适应性,这些就是感性的认识。 那么在用各种方法要求父母和孩子,来提升孩子领导力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也一定是在过程中使用很多的感性因素才可以,当然不仅仅是领导力,在陪伴孩子成长的很多年里,感性因素往往才重要! 家长以身作则很重要。 我

  • 你说你最爱孩子,可你却连最起码的沟通都做不好
    你说你最爱孩子,可你却连最起码的沟通都做不好

    孩子刚出生时只是个“小动物”,是个纯粹的自然人。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依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 把孩子和父母隔绝开来,是不可能就可以锻炼出很强的自理能力的。 我在一个周末聚餐中遇到一对父母,他们的儿子当时5岁。两年前,即孩子3周岁时被送进北京市非常有名的一家幼儿园。那家幼儿园软硬件都很好,收的大多是国家机关或演艺界明星的孩子,一般人很难把孩子送进去。这对父母都很能干,中年得子,两人工作都比较忙,就给孩子办了全托,一周接一次或两周接一次。他们看起来对幼儿园非常满意,说孩子住在幼儿园比住在家里强,孩子自己会洗袜子内裤、睡觉起床都很自觉等。 孩子看起来很聪慧、非常乖,

  • 错误教育离间二孩关系
    错误教育离间二孩关系

    你注意到大宝的感受了吗?错误教育是离间二孩关系,看看家长是否做了呢?二孩家庭中,有时会遇到大宝抱怨,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家长知道此情况该怎么办? 孩子突然的想法,让父母哑口无言。事实上,也有不少父母注意到这些细节,发现大宝特别反感小宝,经过有效的引导后,大宝已经摒弃了以往的冲突、敌对的心理,开始喜欢小宝了。 孩子不像大人一样,很多事都藏在心理,大宝有时候会突然向父母抛出一句话,“妈妈,你们都不喜欢我,干吗要生我呢?”这并不是父母期望中孩子的心声,童言无忌,话讲出来了,也最真实,正是大宝担心的问题。 父母在怀小宝或许就有这样顾虑,如果小宝出生了,两个孩子照顾不过来,只能寄养到婆家或娘家,这样大宝会不人会受到伤害呢?他会不会感觉到父母不管他了?很多家庭已经证实了这一担忧。可现实很残酷,自己却实没有精力去带大宝,无法分出时间再看管他,有时候甚至会想,

  • 与其抱怨孩子有问题,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与其抱怨孩子有问题,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我的孩子专注力太差。”“我家娃做事太磨蹭。”“别提我家这个,学啥都是三分钟热度,愁死人了。”“孩子老爱撒谎,真是要命。”……与其抱怨孩子有问题,不如教他如何做事。 当孩子出现这些表现时,很多父母都会担忧,陷在因问题而苦恼、费尽心思找问题根源的旋涡里。 此时,如果父母的观念转个弯——“孩子身上这些令人担忧的表现并不可怕,它只是说明孩子还未掌握某类技能!”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松口气。接下来,可能会更加集中精力思考如何一步步引导、支持、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技能、解决问题。孩子也能够摆脱标签,正面积极地从父母那里获得支持,最大限度地掌握自己的成长主动权。 不过,这样的转变必然需要学习。下面我们用一位2岁宝宝爱打人的实战演练过程,一起开启面对宝宝问题的新思路。 典型场景:一言不合就打人! 眼看要上幼儿园了,2岁半的陶陶总管不住自己的脾气

  • 孩子最珍贵的专注力,是这样被破坏的!
    孩子最珍贵的专注力,是这样被破坏的!

    很多家长都知道“专注力”这个词,专注力对孩子们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可是有些事情是会很容易破坏孩子专注力的。 “专注力”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把有限的时间与精力集中起来做一件事,会大大提高成功的效率;而且做事认真的人走到哪都会被尊重、受欢迎。 你的孩子专注力够吗?今天,我们先来做个小小的测试: 孩子上课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走神? 孩子每次作业,是不是总要写到很晚,要用很长的时间? 孩子做某件事的时候,是不是容易被别的东西影响? 孩子会不会常常写错字、抄错数、看错题? 孩子是不是缺乏耐心,做事情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 如果以上五道题目,你的答案有超过3个“是”,那么就要注意孩子的“专注力”问题了! 了解孩子的专注力,我们首先要知道,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破坏了孩子的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