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生长发育是有一个过程的,一般1岁左右就开始慢慢血说话了,但是有些宝宝会发育慢些,那么宝宝语言能力发展缓慢,家长应该怎么做呢?一起来看看吧! 康康已经快3岁了,平时喜欢把积极摆成各种形状,高楼、汽车、机器人。小家伙也特别爱玩球,可以拍好几次。但是,他却不爱说话,只会用简单的几个单词,而别人家的孩子和他年龄差不多,已经能说会道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康康还不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平时想吃零食时,会跑到奶奶面前,说,“奶奶”然后指着零食的位置,示意让奶奶帮他打开零食的袋子。康康这样的孩子,是语言发展滞后吗? 宝宝语言能力发展缓慢,聪明的家长做到这4项,越用孩子越灵活 我们不难看出,康康的空间、动作等能力发展比较好,而语言发展落后一些。有些孩子与康康的情况正好是颠倒过来的,语言发展特别好,能说会道,但是,对方向感和动作的运
生活里,您一定没少夸孩子。像这样—— 她自己玩涂鸦时,“哇,你画得真好看!” 他坚持看电视不肯马上坐到饭桌前时,“我知道你最棒了,吃饭了才能长壮壮!” 他缠着要玩具时,“好孩子,不能别人要啥你要啥!” 别以为您的夸奖万试万灵,会让孩子高高兴兴地听话。瞧,有很多爸爸妈妈就这样告诉我们:“孩子‘油盐不进’,对夸奖听而不闻。” “不是说‘告诉孩子,你真棒!’就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能更好规范自己的行为吗?” “我每天夸奖家里那小祖宗几十遍,感觉自己都快变成‘表扬批发部’了!” “夸奖”不奏效,居然没能夸出一个好孩子!究竟是哪儿出了问题? 1夸奖不“走心”,夸了也白
一岁半宝宝的教育:玩识图游戏 宝宝在一岁半的时候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在这个时期妈妈不妨给宝宝多玩一些识图游戏,通过这项游戏可以让宝宝认识更多的事物。 比如像小动物、植物、汽车、轮船、飞机等,以此来拓展宝宝的视野。或者妈妈在平时还可以给宝宝读一些寓言故事,通过这些故事他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物和简单的情节。 如果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多带孩子去公园玩一玩,荡荡秋千或者是坐坐小火车等,这样同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 一岁半宝宝的教育:锻炼语言能力 宝宝一岁半的时候语言能力突飞猛进,能掌握15个左右的词语,并能用2个以上的词组成单句;能玩呼名游戏,叫哪儿指哪儿;会模仿你的话,听从你的指令。多数宝宝会在第12个月和第14个月之间会第一次开口说话,一岁半时,家长
幼儿园老师最“头疼”的三种孩子,老师虽不说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性格都有着巨大差异,有向来就乖巧听话的孩子,也有活泼好动一刻都闲不住的孩子。 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家里都是妥妥的小皇帝小公主,即使有小缺点在父母眼里也是忽略不计的。 可是当孩子们入了幼儿园开始了集体生活,父母认为孩子身上可以忽略的问题,很有可能就是最让老师感到“头疼”的事。 一个朋友最近就为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烦心,她的孩子乐乐今年三岁半上入园已经两个多月了,乐乐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每天都是蹦蹦跳跳乐乐呵呵的。 在家人看来孩子蹦蹦跳跳说明身体好,也就没多在意,从春节后就把乐乐送到幼儿园,乐乐也很快就适应了集体生活。 一直以来老师也没有说过乐乐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家人还一直引以为豪,觉得乐乐适应力很强并且在学校还不惹事,是个好孩子。 直到后来妈妈才知道原
父母以身作则 一对自私的父母一定没有一个大方的孩子。只有父母首先能做到分享,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否则只存在于口头的鼓励显得无比苍白,甚至让孩子觉得父母十分虚伪。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分享的动机和结果,教会孩子分享的基本原则。 引导孩子体会分享带来的快乐 父母们不要只关注孩子是否分享这个具体行为,还应该引导孩子去体会分享所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会在他的内心形成内动力,推动他再一次分享。 如果孩子经常会分享说"不",那么家长可以跟他玩一玩角色互换的游戏,让孩子成为他人,学着站在他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引导孩子去体会他人在得到别人帮助和分享时内心的感受。 表扬孩子的分享 当孩子做到分享之后,父母一定要及时真心表扬这种行为。而且不要只停留在"你真棒"的层面上,而可以直接指出孩子的分享行为会给他人和自
再难,也要陪孩子度过这段时间!是因为“骗”是一种教育智慧,不是歪道理的哄骗。如何让孩子越“骗”越优秀,爸爸妈妈们,快学习这个秘诀吧! 在家庭教育里,有一个著名的教育法则,叫做罗森塔尔效应,也叫做期待效应。这来源于一个令人震惊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硬说他们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家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 这个教育法则恰恰说明,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的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护、期望,珍惜这些孩子。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给爸妈支招 “看优点,避开缺点” 骗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多看他的优点,少看他的缺点。天真的孩子
你见过最有“心机”的孩子什么样?别因为你的缺失而影响孩子一生。这时候这位宝妈才真正的意识到自己女儿的心机与自己教育的失败,以至于最终酿成了悲剧。 其实对于有“心机”的孩子来说,父母于孩子的教育是脱不了干系的,那么作为父母,该如何做到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1.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要学会“共情” “共情”也就是说,父母们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虽然不能理解孩子的一些幼稚的行为,但父母可以尝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喜欢的是什么,究竟对什么是感兴趣的等等,这时候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与陪伴,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温暖与爱,在这个时候,孩子也会觉得父母是温柔的、喜欢自己的。毕竟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对于这个陌生的世界的认知与父母们对待世界的认知是不同的,有的时候在孩子眼里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可能在父母的眼中就是不可思议非常幼稚的,这时候父母最好给予孩子默默陪伴
如何应付有起床气的孩子?什么是起床气?如何避免孩子起床气?接下来这篇文来看看破解起床气的最全攻略。 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一个“起床气”很大的人。 我很怕起床前听见任何尖锐的声音,怕听到震耳欲聋的叫醒声,也怕手机消息发出的小声短促的提醒声,这些声响都能把我立刻吓醒,醒来的时候,往往伴随着心惊肉跳,胸闷气躁的不适感,在我身上无法消停。 小时候每次被这样叫醒,我基本上本能地就对大人吼着发脾气了,惭愧地说,家里所有长辈几乎都经历过我起床后的“不可理喻”。(捂脸) 那时候,起床气的焦灼和难受,几乎在一瞬间“控制”了我的言行。 慢慢长大,知道自己的起床气也会让别人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学会了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会再出现对别人吼和发脾气的情况了。但是被吓醒时候的那种不适感,并不会因此而减缓。 很多时候,因为睡眠被中断和强行叫醒,
如何区别孩子是好动还是多动症?好动和多动症有什么不同?有位宝妈说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公共场所,很容易坐立不安,东摸摸,西碰碰,像装了马达一样根本停不下来,做事情的时候精力也不集中,有时候还一言不合就发脾气。孩子这样到底是不是多动症啊? 在前天看到餐厅那一幕之后,我蹭着断断续续的网络,专门咨询了一下医生朋友。他说,孩子好动不一定就是“多动症”,真正的“多动症”确诊有非常严格的标准。所以不要盲目的给孩子贴标签了,有时候我们的无心之失可能会伤害到孩子。 当然,医生朋友也提醒我说,好动不是判断“多动症”的标准,但患“多动症”的孩子并不少。 据统计,大约3%—5%的学龄儿童存在“多动症”,也就是说,大约20个孩子当中会有一个孩子受到“多动症”的困扰。对多动症孩子来说,如不及时干预,可能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认知、学业和社交能力。所以,如果确实觉得孩子特别好动,可以多观
谁从小没被唠叨长大啊?唠叨出自于父母的爱,但是作为孩子有些时候不太能接受,为什么会有“我跟孩子说过100遍了,没用”? 说起唠叨,从小长大,谁没被唠叨过? “别睡懒觉”“认真写作业”“好好刷牙”,一系列的日常小事,长大了变成大事,诸如“还不结婚啊”“早点生二胎啊”…… 唠叨如此常见,让我们习以为常。可试问,谁又喜欢被唠叨呢? 但我们转身成了父母,发现自己居然也开始唠叨了。 这时候,你就要警惕了,也许你进入了一个教养的迷阵,无奈又无助。用着无效的教养方式在对待着孩子,也让孩子重复着你的“习以为常”。 唠叨是出自父母的爱 但却让人不太舒服 曾经看过一档综艺节目,叫《旋风孝子》。节目中,黄晓明和他的妈妈返回家乡,相处6天5夜,并完成父母的心愿。 娘儿俩因为自家公司的管理问题,产生了分
正确爱孩子的6种方法,家长越早知道越好!什么是爱,什么是害?这是每一位爱孩子的父母,都应该认真想一想的问题,只有真心爱孩子,孩子才会喜欢你! 看着孩子时,眼睛里要有爱 假如你的孩子变得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孤独寡言,你是不是该扪心自问,对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 一个男孩在外面玩弄脏了新衣服,妈妈用愤怒的目光看着孩子大吼:“瞧瞧你把衣服弄成什么样儿!”抡起扫帚就要打。男孩不屑地说:“等我把新衣服脱下来,您再打吧。我知道,妈妈喜欢的是衣服不是我!”孩子的话多么尖锐! 有一次,我乘火车去九江。我睡在中铺,邻床下铺有个大眼睛的女孩在专心看书。我对她产生了兴趣,用欣赏的目光久久地看着她。女孩敏感地发觉了我的目光,看得更加认真了。我从中铺下来,坐在她身边跟她聊天。说话时,我一直用疼爱的目光注视
孩子一遇挫折就放弃,学霸妈妈亲身说法,用故事引导锤炼内心。孩子心理阳光,长大才能更自信!这件事,妈妈一定要做到!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成长,但前提是孩子心理上要充满阳光。因为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才能积极向上,更有自信,长大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那么,怎样培养出一个心理阳光的孩子呢?妈妈们不妨尝试下面方法,让孩子充满阳光、健康快乐的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曾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假如你的孩子正处在3-15岁这个年龄段,那他正处在快速成长、高速学习过程,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 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各门学科,孩子总有喜欢不喜欢的,擅长不擅长的。 遇到自己喜欢的课,学的就是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教育可能会影响孩子说的一生,孩子的成长那个分为几个时期,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在孩子12岁前,父母要让他明白五个道理。 12岁对于孩子而言,是一个特别的年龄分水岭,他们开始慢慢告别童年,进入青春期,所面对的环境也日益复杂。 作为父母,记得提前告诉他们一些生活的道理,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 你学习不是为了父母学 上了初中的孩子,学业压力慢慢大了起来,很多孩子开始迷茫:“我到底在为谁读书?” 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很辛苦地供自己上学,那么要好好学习考大学报答父母。 有的孩子觉得父母对自己学习很严格,读书是被父母逼着的,甚至怀疑爸爸妈妈眼中只有成绩,就好像努力读书都是为了父母。 事实上,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通过读书,学到足够的知识,毕业后有更多选择的机会,生活得更好。
男孩子要培养能力,女孩子则要培养眼界。在一个家庭里,哭穷去装模作样的锻炼孩子,尤其是女孩子真的是大错特错,因为你将你的女儿局限在金钱的牢笼里。早晚因此作茧自缚。这不我有个邻居现在就后悔当初对女儿的省钱教育。 邻居家一向奉行穷苦教育,毕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是。所以,从小她女儿穿的都很朴素,也很少有零花钱,养成了节俭持家的好品德,平时舍不得吃更舍不得花,就会一个劲儿的存钱,典型的光进不出。 前段时间她妈生病住院,她嫌住院太贵愣是把她妈接回家;她妈想吃肉了,她嫌排骨太贵买了点人家卖剩的;她妈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她嫌药太贵,给她妈说有些药一日三餐都吃对身体不好,以后就早上和晚上吃就可以。 她妈妈看着自己辛苦养大的女儿自己生病吃药都不舍得给吃够,真的从心底透心凉。节省一辈子的爸妈估计心都在流血,这就是他们养大的女儿。但又能怪得了谁?
我侄子就是这样的,每次出去玩总要带点玩具回家,不买玩具就不肯回家,那么家长在给孩子买玩具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起来看看吧! 2019年元旦刚过,好几个朋友的预产期都快到了,她们每天都想着和肚子里的宝宝见面,兴奋得觉都睡不着。开心过后,当然要犒劳一番啦,趁着店里搞活动,赶紧买买买,恨不得把整个店铺都搬回家去!生孩子那么辛苦,肯定不能亏待了自己和宝宝嘛,对不? 好奇心强烈的我怎么能放过这个机会呢?赶紧瞅瞅都剁手了哪些宝贝。唉呀,好家伙,地上沙发上全都堆满了,真的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眼睛都看花啦。火眼金睛的我扫描一阵之后,得出结论:无用的东西太多,浪费了不少钱。 而且,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更让我担心,那就是这堆物品中有不少婴幼儿玩具是不适合小宝宝玩耍的,它们存在各种安全隐患,需要马上处理掉。 我和朋友说完我的想法,
根据统计,儿童绘画教育中的智力开发取决于接受教育的年龄。 许多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绘画方面的才能,甚至长大后能成名成家。这种愿望是好的。然而一个孩子有无绘画才能,能否沿着正确轨道发展,因素是很多的,除了遗传因素外,很重要还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兴趣和主观努力。 根据统计,儿童绘画教育中的智力开发取决于接受教育的年龄:从2-3岁开始训练的孩子,91%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4-6岁为84%;7-9 岁为40%;14岁后才开始训练的只占7.2%。2-3岁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此时对儿童进行绘画教育,可以促使孩子绘画才能的发展。 两岁宝宝的小手,不再是抓到东西就送到嘴里,开始尝试把手里的东西敲、扔、拍、舞动等等。如果这时候就开始提供画具,让他们尝试通过手部的动作,在纸上变出各种线条、色块。对他们来说,他们手下出现的不同的痕迹,是一
很多的女性在生孩子之前,每次都是打扮漂漂亮亮的,生完孩子后就不打扮了,总觉得没时间打扮,把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了,那么“邋遢”的妈妈和“精致”的妈妈,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在进行今天的分享之前,先提出一个问题,请妈妈们思考一下:生完孩子后,你是不是邋遢了许多,开始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了?相信很多妈妈的答案都是——是。 生完孩子后,为了照顾孩子就放弃打扮自己,把心思、精力和生活的重点全都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可以把全部的时间都用在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上面,其实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并没有帮助的。 不信?来告诉你原因! 当妈妈十分在意生活的细节时,自然会把家中收拾的干净利落,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 有的妈妈不打扮自己,家里收拾的也不是很干净,但是把孩子打扮的光鲜亮丽,那么等孩子长大的时候,孩子也会变的出门时候干净、
对于那些独生子女的家庭,生了宝宝之后,谁带孩子就成了很大的问题了,那么奶奶和外婆的带孩子有什么差距吗?在孩子心中,奶奶和外婆又什么的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小王生孩子时正好赶上婆婆生病,外婆就从老家过来照顾外孙,直到宝宝上了幼儿园才回到老家,每次打电话外婆都问宝宝有没有想她,小家伙调皮的就是不说话,弄得老人心里难受,正好趁着老家没有事,来看看外孙并且还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可是小家伙见到外婆一点亲热感都没有,甚至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还直喊外婆是外人,看到这种场景老人眼角掉下了眼泪。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很常见,很多小时候跟随外婆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在亲近外婆而是觉得与奶奶关系更近。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 1、 外婆与孩子接触的时间比较短 在生活中,很多宝宝小时候都是跟着外婆长大的,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各方面原因
致家长:不为难老师,不打扰教育,对孩子最好支持!他把自己当做仆人,为所有师生服务,弄得老师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教育不是吵架,更不应该变成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拉锯战。 只有让家长和老师携手协作,才能真正推动孩子进步与成长。 教育最需要的不是家长的监督、责怪和质疑,而是安静的支持。 不为难老师,不扰乱教育,这是对教育最好的支持,也是对孩子最大的贡献! 越来越多老师说:“我真的很想教好孩子,可我不敢管啊!” 不知从何时起,老师开始“不敢管”孩子,多少老师有心无力。 朋友圈曾经流传这么一个视频: 一个小学生发脾气,乱扔课本,暴打老师,甚至拿起椅子就想砸老师! 可这孩子才7、8岁,小小年纪,却已经敢打老师了。 放在50年前,这根本不会发生,当年的孩
在炸鸡店里,我遇到一对母子,男孩十来岁的样子。“要这个,要这个,要这个!”他指手画脚地点了几个品种。“不加辣椒,多放孜然,麻利点儿!” “你倒是快点儿,磨蹭死了!说了多放孜然多放孜然,没听到吗?赶紧赶紧赶紧!” 他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边说还边跺脚。 做炸鸡的老板,皱皱眉,显然被这个孩子指挥得心烦。 我也不由自主地看了孩子一眼。 那个妈妈有些不好意思,说:“你好好说话,怎么那么多事儿呢!” 孩子马上就不高兴了:“怎么了?我爸就是这么点菜的!你别管!” 妈妈立即禁了声。 过了一会儿,妈妈说:“再要一份鸡柳吧!” 孩子说:“我不吃鸡柳,要鸡排!” “鸡排已经有一份了,我想尝尝鸡柳。”妈妈说到。 “不行,就不许要!”他昂起头,瞪着眼对着妈妈。脚还在妈妈的腿上胡乱踢了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