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BB须警惕“红眼病”
    春天BB须警惕“红眼病”

      三岁的童童早晨起床时,突然发现眼睛肿得像桃子睁不开了,眼皮被大堆的分泌物粘住,洗去分泌物后,童童的爸妈着实被她的眼睛吓了一跳,眼部结膜下充血发红,并伴有烧灼感、畏光、流泪等现象。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保所眼科王淼医生介绍说,这是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最近很多小朋友被这种病害苦了。   记者在该院眼科了解到,春天细菌病毒多,孩子易生病导致抵抗力低下,最近因为这些原因染上细菌性结膜炎的宝宝不少,有初期的仅仅表现为眼部不适、分泌物增多,也有像童童一样眼睛严重水肿,出现体温升高、身体不适等全身症状来就诊的。王医生说,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春季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红眼病”,传染性很强,可散发感染,潜伏期一般为1至3天,两眼同时或者间隔1至2天发病,等到3至4天时病情就会达到高潮。   王医生表示,患病早期宝宝会感到双眼发

  • 婴儿肝炎综合症的病因治疗
    婴儿肝炎综合症的病因治疗

          婴儿肝炎综合症可由很多病因引起,主要是乙型肝炎病毒、单纯庖疹病毒、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也可为巨细胞病毒、弓形体及各种细菌。此病多见于新生儿及1岁内婴儿,可以在新生儿期发病而延续至婴儿。此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现黄疸,起于新生儿期1~3周或生理性黄疸不退或退后复现,并逐渐明显,皮肤与巩膜(白眼珠)由黄色变成黄绿色;肝脾肿大;尿深黄,大便或白或黄;腹泻、营养不良等。   本病可因凝血机制障碍导致出血(如颅内出血)而致死。本病与先天性胆道闭锁很难鉴别,它们的主要区别为: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其黄疸、肝脾肿大可能更明显,大便常为白色,此外也可根据黄疸的程度与测定胆红素数值的波动情况及同位素肝胆造影、B超等方法确定诊断。   在治疗方面,本病通过积极治疗后,60%~70%的患者可康复,发展为肝硬化及死

  • 抗生素可防儿童死于乙脑
    抗生素可防儿童死于乙脑

    美国国家脑研究中心的两名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名为二甲胺四环素的广谱抗生素能有效防止儿童死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关专家表示,该研究成果或许能改变医学界对待乙脑一直以预防为主,而无良好治疗手段的局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即将出版的《神经化学》杂志上。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为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很高。其病原体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国际上称为日本乙型脑炎。1938年科学家确定其以蚊虫为媒介传染,属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乙脑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因预防较差,免于死亡的病患30%—70%留有严重后遗症,终生致残。以往研究显示乙脑的病因牵涉深刻的神经元缺失和因细胞凋亡而引起的继发性炎症,一直以来只能采取支持疗法,并无特效药物治疗。    但医疗界没有放弃研究,直到此次二甲胺四环素的效果被发现。人类主要使用二甲胺四

  • 儿童要警惕“感冒后肌炎”
    儿童要警惕“感冒后肌炎”

    流感病毒致病后的一个特殊表现,就是在感染症状减轻时还出现肌肉疼痛、压痛及跛行症状,持续数日后方可缓解,临床上将这一现象称为“感冒后肌炎”。    流感病毒致感冒后肌炎的发生机理,目前认为是与初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引发的肌间质内炎性细胞浸润有关。一旦体内产生免疫防御力,炎症就会被逐渐清除,不再出现类似表现。所以,感冒后肌炎一般只见于初次受到流感病毒感染的病例,同型流感病毒的再次感染不会引发相应症状。故而感冒后肌炎往往是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成人较为少见。感冒后肌炎愈后很少复发,即便复发,其复发亦为不同类型的流感病毒感染所致。    感冒后肌炎的发病特点是:肌肉疼痛症状通常出现在流感或感冒24—48小时后,少数发生在流感或感冒的恢复期。肌肉疼痛症状以小腿的腓肠肌为主,呈现对称性,两个小腿肌肉均有疼痛,部分病例可波及大腿肌肉及其它部位。除

  • 专家:手足口病将进入高发期
    专家:手足口病将进入高发期

      昨日,市儿童医院急诊部病房,一名6岁的男童躺在病床上,苍白的脸上红色的“痘痘”很是醒目,同样的“痘痘”在手上、脚上还有很多。   男童姓姚,在江宁区周岗镇中心幼儿园上学,两天前,突然发烧,手上长了很多米粒大小的疱疹,到江宁县医院检查发现是手足口病,便住院治疗。昨天凌晨,姚宝宝突然呕吐得厉害,连夜转到南京市儿童医院。姚妈妈告诉记者,他们转院的时候江宁县医院还有6名疑似患童。目前宝宝班上已经停课了,学校也暂时封闭。   据了解,儿童医院昨天一上午收治了3位手足口病患儿。“从近期的发病趋势来看,我市即将进入手足口病高发期。”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陆小军介绍,目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趋势,一般手足口病在5-7月多发。   陆小军介绍说,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可预防,孩子可能一犯再犯。

  • 流感为什么要预防?
    流感为什么要预防?

            同普通感冒不同,流感是可以导致死亡的传染病,全球每年有25-50万人死于流感。流感导致死亡的原因是流感容易诱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像肺炎、心肌炎、支气管炎、中耳炎、脑膜炎等。任何人感染流感都有导致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但老人、儿童、慢病病人等体质较弱的人风险更大,也更危险。 所以,预防流感最为重要的目的之一是避免或降低流感并发症和因并发症导致的超额住院和死亡。   流感也是极具传染性的疾病,暴发突然,短时间内会造成较大范围人群的集中发病,医院会人满为患,学生缺课,职工缺勤误工,人们正常的生活也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所以,预防流感第二个重要的原因是减少流感发病,尤其是人群的集中发病。   眼下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多个地区持续蔓延,而且今冬明春再度抬头的可能性也比较

  • 嚼食喂婴儿导致感染艾滋病
    嚼食喂婴儿导致感染艾滋病

    美国医学专家6日在波士顿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首次报告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人咀嚼食物后再喂给婴儿,可能导致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但传播媒介并非唾液。   1993年至2004年间,美国共发现3起这样的病例,至少其中两起传播病毒的媒介是血液,喂养婴儿的成年人当时牙龈出血或口内有创伤,而3名受感染的婴儿当时正在长牙且牙龈发炎。   调查人员说,喂养者和婴儿如果嘴中都有伤口,那么艾滋病病毒很容易通过血液接触传播。   此前调查显示,咀嚼食物后喂孩子可能传播引发胃病的幽门螺旋菌和引发咽炎的链球菌。

  • 早春谨防婴儿合胞病毒感染
    早春谨防婴儿合胞病毒感染

    早春,江南地区时寒时暖,气温起伏大,是呼吸道疾病多发季节。研究表明,1-3月呼吸道合胞病毒活跃,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可导致间质性肺炎及毛细支气管炎。由于母传抗体不能完全预防感染的发生,合胞病毒感染在婴儿出生后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    合胞病毒感染半数以上为1岁以内婴儿。6个月以下的婴儿肺发育不完全成熟,患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后普遍症状较重,尤其在早产儿和患慢性肺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中可能发生更严重感染,出现各种并发症。研究显示,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的婴儿以后发生哮喘可能性更大。本病潜伏期约4—5日。初期可见咳嗽、鼻塞。呼吸困难、咳嗽、喘鸣是最突出的症状,通常出现在上呼吸道感染后的数日之内。婴幼儿常伴发热,多为低、中度发热,个别可高热。中、重症病例有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喘憋、口唇青紫、鼻扇等,少数重症患者可并发心力衰竭。&n

  • 冬季警惕合孢病毒感染宝宝
    冬季警惕合孢病毒感染宝宝

          合孢病毒感染专欺儿童   呼吸道合孢病毒是冬季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对大人来说“杀伤力”不强,大人被呼吸道合孢病毒感染后大多是轻微感冒,可孩子却病情较重,并且很容易发展成为毛细支气管炎。   受合孢病毒感染的大多是2岁以下的孩子,而且年纪越小的孩子被合孢病毒感染后病情越严重,90%的严重病例年龄还不到1岁。因此越是年幼孩子的家长,在冬天里越要提防合孢病毒感染。   轻微感冒别慌着去医院   婴幼儿本就体弱,一旦出现感冒咳嗽,很多家长就忙不迭地给孩子吃药甚至抱着孩子赶紧去医院。不过专家提醒家长,孩子出现了流鼻涕、打喷嚏、轻度发热等感冒症状,先别忙着带孩子去医院。如今医院里的感冒患儿比较多,有些病情还比较重,带孩子去医院,无疑会增加孩子交叉感染、导致病情加重。   因此在孩子出现上述轻微感冒症状的

  • 腮腺炎好了 还要早防并发症
    腮腺炎好了 还要早防并发症

    流行性腮腺炎是小儿科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常发生于冬春季节,多见于年长儿,两岁以下的幼儿,因有来自母体的抗体,所以很少发病。不管成人或儿童只要得过流行性腮腺炎,可终身免疫。   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如下:病前患儿有1~2天不适,有点发热,继而腮腺肿大,或是双侧,或是一侧,腮腺是口腔内三对唾液腺腺体之一,位于两耳垂下,肿大时是以耳垂为中心,向上、向前、向后、向下肿,胀痛,貌似青蛙的鳃,有人叫“蛤蟆瘟”,有人叫“痄腮”,腮腺表面皮肤不红,腮腺肿大约3~5天,一周左右渐渐消肿,有时发热较高,但与腮肿大程度无关,有的患儿不发热,腮腺炎时,口腔内另外两对腺体(颌下腺和舌下腺)亦可受病毒所感染,所以也可肿大,有时还可见到除双耳下肿外,下颌部也肿也变粗了。流腮发热时间短的可有1~2天,有的持续2周。   流腮1~2天可恢复,没什么特殊治疗,预后良好,对人

  • 百日咳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阵发性痉咳及阵咳终末出现的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幼婴易发生窒息、死亡。从广泛施行百日咳疫苗接种以来,其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病因】   百日咳搏代杆菌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需氧,无鞭毛及芽胞;该菌须在含有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故又称之为百日咳嗜血杆菌,简称百日咳杆菌。百日咳杆菌在外环境中生存能力较弱,在干燥尘埃中仅生存3日,日光照射下1小时;经加热56℃、10分钟即可杀灭。本菌易变异,初次分离为Ⅰ相菌,菌落光滑,有荚膜,毒力强;经多次传代后可逐渐变为Ⅱ、Ⅲ、Ⅳ相变异菌,毒力逐渐减弱至丧失。副百日咳杆菌形态与百日咳杆菌极为相似,亦可引起人类急性呼吸道感染,类似轻型百日咳病,与百日咳杆菌无交叉免疫。 【发病机制】   百日咳杆菌侵人人体呼吸道后,凭籍其分泌的丝状血凝素、FIM

  • 暖冬过后小儿痢疾增多
    暖冬过后小儿痢疾增多

    原本夏秋季好发的痢疾,因为暖冬气候日渐明显,提早出现了不少小病人前来就诊。初春,天气乍暖还寒,各种流行病、传染病,对于体质较弱的宝宝来说,就像小草抵挡不了的寒风。这段时期要警惕流感、流脑、水痘、猩红热、腮腺炎、麻疹等传染病,给宝宝建立一道健康、牢固的免疫屏障。     暖冬提前孳生痢疾     各色冰淇淋、油炸鸡翅、鲜奶蛋糕……一个下午这些食物统统一起下肚,当晚肚子就开始不听话,小明被紧急送往医院治疗。经诊断,医生判断为痢疾。小明妈妈很惊讶:天气还不怎么热,怎么也会有痢疾?原来,小明不仅平时很好吃,而且吃东西时还很不注意卫生。     最近,医院感染科接到不少这样的痢疾小病人。以往,一向认为夏秋季才是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可是今年在初春也照样有病人前来就诊。据乔蓉主任分析,一方面,由于今年冬天是暖冬,相对而言,气温偏高;最近正逢踏青出游、外出扫

  • 警惕:流脑与流感症状相似
    警惕:流脑与流感症状相似

        在症状上“流脑”与流感在症状上有些相似之处,再加上宝宝的年龄太小,不能表达,才会被误认为是患上了感冒。    “流脑”的症状与流感的症状相似,在初期一般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流鼻涕等,但是在经过几个小时或1-2小时后,宝宝的病情会突然加剧,会有精神不振、喷射性呕吐、身上的皮肤还会出现瘀点或瘀斑,有的宝宝也会出现脑膜炎的症状,如颈项强直、烦躁、甚至出现昏迷。    “流脑”的全称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这种疾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强、病情重、流行广、伤害性大,主要在冬季流行,好发于6个月-2岁的宝宝。     如果你的宝宝出现了感冒的症状,宝宝妈妈不要自行在家

  • 手足口病疫情提前进入高发期 死亡数一月内翻番
    手足口病疫情提前进入高发期 死亡数一月内翻番

      我国手足口病疫情今年提前进入高发期,疫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肖东楼昨日透露,截至5月4日,今年已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427278例,同比上升超40%,其中死亡260例,同比上升142.99%,重症病例5454例,同比上升66%。   来源:北京电视台《新闻晚高峰》   根据卫生部4月份发布的手足口病累计病例为19万余例,其中重症2119例,死亡94例。仅不到一个月时间,报告病例和死亡病例数据便翻了一番。   肖东楼说,每年的5月到7月是手足口病流行高发季节,而今年4月开始已提前进入高发期,根据目前形势,疫情还将进一步上升。据介绍,手足口病发生地区也不断出现变化,2008年主要在安徽,2009年集中在河南、山东,而今年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   他表示,目前卫生部已印发了《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要求各级卫

  • 春节期间需严防流脑侵袭
    春节期间需严防流脑侵袭

          目前进入流脑等传染病高发季节。尤其是春运期间,人员流动频繁,更易引起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流行。为此,市疾控部门提醒市民,做好流脑预防工作,注意按时给儿童接种流脑疫苗。   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流脑遍布全球,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可出现地方性流行。我国经常有散发流脑病例出现,其中90%以上是由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自2005年以来,安徽等省陆续发生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传播导致流脑疫情,与过去常见的A群流脑相比,C群流脑具有易传播、起病急、死亡率高等特点,可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    专家指出,6个月至15岁的儿童,是流脑的易感人群,必须按免疫接种时间,及时接种流脑疫苗。要建立科学生活方式,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

  • 认识水痘与水痘作战
    认识水痘与水痘作战

    水痘传染性很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与之接触的儿童约90%发病。   案例:在回家的路上,苗苗对妈妈说班里的小朋友佳佳病了,没来上幼儿园。第二天保健医生通知所有家长留意孩子的情况,因为佳佳确诊为水痘,担心水痘传染给孩子们。第三天,苗苗开始发低烧,妈妈没让苗苗上幼儿园。第四天,苗苗后背开始起红点,妈妈担心也是起水痘,到医院一看,果然就是水痘。 呼吸道是水痘的主要传染途径   水痘从发病前一日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罪魁祸首是带状疱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宝贝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一旦患了水痘应注意隔离,在完全治好以前不应去幼儿园或上学。即使是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小孩,也应隔离观察2-3周。因为感染病毒后不是立即发病,一般要经14-17天的潜伏期。   

  • 败血症
    败血症

    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易发生迁徙病灶;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易合并感染性休克。当败血症伴有多发性脓肿时称为脓毒败血症。  【病因】   各种致病菌都可引起败血症。常见者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克雷白菌属等。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致病力较弱的细菌或条件致病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也可引起败血症。近年来致病菌种已发生变化,由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败血症有所下降,而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和真菌所致者逐年上升,这与血管插管、体内异物置人等医学新技术的开展和抗生素的过度应用有一定关系。   【发病机制】   儿童期败血症多见与小儿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因为:①

  •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是急性细菌性痢疾的危重型。起病急骤,突发高热。病情严重,迅速恶化并出现惊厥、昏迷和休克。本型多见于2~7岁儿童,病死率高,必须积极抢救。  【病因】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为志贺氏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简称痢疾杆菌,菌体短小,无荚膜和鞭毛、有菌毛。对外界抵抗力较强,耐寒、耐湿,在37℃水中可存活20天,冰块中存活96天,粪便中存活11天;但加热56℃~60℃10分钟即可杀死;新洁尔灭、漂白粉、过氧乙酸、石炭酸等对其均有灭活作用。本菌易出现耐药变异株。根据其抗原构造的不同,痢疾杆菌分为四个血清群:A群,痢疾志贺菌帕(S.dysenteriae 12血清型);B群弗氏志贺菌(S.flexneri,6血清型);C群,鲍氏志贺菌(S.boydii,18血清型);D群,宋氏志贺菌(S.sonnei,1血清型)。我国以弗氏志贺菌多见。